河南八大怪
河南八大怪
第一怪:郑州商场扎堆盖
郑州别称“商城”,3500年前的商代都城和如今的现代化商贸城,使郑州与“商”结了缘。因“商”,郑州被评为中国第八大古都;因“商”,奠定了郑州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现代化商贸城的中心地位。“得中原者得天下”,商家深谙此道,在郑州这快风水之地,曾将商战打得如火如荼,闻名全国。今天,二七广场及其周围,十余座大型商厦肩并肩比拼,众多的中小店铺头碰头叫板,巴掌大的地盘上竟盖着如此多的商厦、店铺,其密集程度在其它城市罕见。“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商海沉浮,几家欢笑几家愁,有的火了,有的焉了,有的垮了。
郑州人气虽旺,但没真工夫,想让人买帐也并不容易。每次走进二七广场,看着黑压压的人从商厦、店铺里进进出出,觉得这儿才真正能够体现出郑州的“商魂”,二七广场犹如跳动不息的心脏和高速运转的发动机,每天伴随着第一缕晨光、第一声二七钟鸣,源源不断地将新鲜的血液和巨大的动力输送到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因此,郑州每天在人们的眼中都是一个鲜活的、动感的现代都市。
第二怪:开封古城摞起来
作为“七朝古都”,开封昔日的繁华已成过眼烟云,想寻觅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初期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旧影,除了看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外,剩下的只有那直刺蓝天的铁塔或许能告诉我们一些繁华旧梦。战乱、灾难是中原多难的共因,撇开战乱不说,黄河是悬在开封头上的另一把利剑;开封段的黄河在清代就有“悬河”之说,所谓“城在釜底,仰视黄河”。如今,开封段河床比堤外地面平均高3—10米以上,历史上,黄河水曾多次无情地冲向开封,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
“开封”本意是“开拓封疆”,在黄河这里却成了残酷的游戏,伴随着每一次堤“开”是开封城的被“封”(埋),黄河像顽皮
的孩子一遍遍用大量的泥沙水浆涂抹开封,开封也像倔强的孩子一样,“封”了建,建了“封”,“封”了再建,从不服输,所以,今天的开封城地下叠罗汉似的摞着6座古代城池,令人魂牵梦饶的东京城便静卧其中。“古城”实为“地下城”,六座相互叠压的“地下城”犹如六页厚重的泥书刻印了开封曾有的辉煌和悲壮。
天下名城何其多,试问哪座城市在历史上能如开封这般大起大落却依然傲立至今?没有,即便是意大利的庞贝古城与之相比也黯然失,当火山灰从天而降时,庞贝人跑了再没回来;当黄河水一次次灌满开封城的时候,开封人选择留了下来。水过城平,滔滔河水冲毁的不过是泥沙砖瓦堆砌的建筑,冲不
毁的是开封人对家乡挚爱的精神堤坝,过不了多久,一座新的开封城又破土而立,犹如破茧而出的彩碟!来开封,如果没有看到自己期望的东西,不要失望,低下头,跺跺脚下的厚土,它会告诉你许多许多。
第三怪:洛阳水席水做菜
洛阳有“三绝”,水席为其一,初为唐代宫廷菜,后传到民间,深受百姓喜爱,一直流传至今。如今豫西百姓举办红白事依旧喜用水席,俗称“三八桌”。自古事厨者怕汤水,而洛阳水席偏偏拿汤水大做文章,水席三八二十四道菜,除八个冷盘外,其余十六道热菜件件带汤、样样有水,做菜时,不管是燕窝海参,还是萝卜青菜,一律和汤水混做。在这里,水是主角,菜是配角,碗大、菜少、汤水多,真可谓“水分十足”,这种做法,不仅其它菜系难见,即使在豫菜中也是独树一帜,相当“另类”,这或许应是“水席”得名的真正原因吧。
水席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兼顾到了每位食客的喜好,无论高中低档、荤素冷热、酸辣甜咸,总有让人喜欢的,各得其所,令人叫绝;食用时连汤带菜,稀里哗啦,既品了山珍美味,又吃了粗茶淡饭,吃出了生活的包容兼蓄,吃出了人生的中庸之道。如今,品水席、赏牡丹、游龙门、买三彩成了到洛阳游览不可或缺的内容,初次去洛阳的
朋友,敞开你的胸怀尽情享用吧。
第四怪:天井窑院地下开
“远望不见村庄,近闻吵吵嚷嚷;地上树木葱茏,地下院落深藏”,这里描绘的是豫西陕县一带老百姓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天井窑院。窑洞是黄土高原上永远的经典画面:弧形的门窗、质朴的剪纸、火红的辣椒串、金黄的玉米棒、悠然觅食的鸡娃娃,好一副彩绚烂的农民画。
黄土高原上的百姓自古以来就有住窑洞的习惯,窑洞冬暖夏凉,盖时又不费钱,只要有力气,顺坡一挖,就解决了住的问题,何乐而不为?奇怪的是像陕县的百姓有坡挖洞,却偏要在平地上挖一个大大的、方方的深坑后在井壁上再挖洞就让外人有点奇怪,干吗要多一道程序呢?其实用不着奇怪,中国百姓的智慧是经历岁月考验的,这种做法,夏可庇荫隔热,冬可避风驱寒,好着呢。
进入村内,不见村舍房屋,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马欢,所谓“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村”,真正的“地下四合院”,当地人过的可真是另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如今,老百姓的生活好了,年轻一代的生活观念也变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走出“地下”、来到地面盖房另居,天井窑院大有消失的危险,而留守的是不肯搬出“享福”的父母。不是喜欢,而是留恋,没有什么能比祖辈传下来的东西更让人割舍不下,父辈既希望儿孙们能走出自己的新生活,更希望他们能保存一些曾有的东西。流水斩不断,只有学会了继承,才能更好地发展,家庭如此,民族更需如此。
第五怪:中字说的真不赖
中”、“不中”是地道的河南话,犹如四川话“要得”、“没得”,外省人学的最多、学的最像的就这三个字。河南古称“豫州”,豫州居九州中心,故河南又称“中州”、“中原”,而“中国”一词最早是对中原一带各诸侯国的称呼。如此看来,生于“中”、长于“中”
河南人爱说“中不中”是有历史渊源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河南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黄河文明惠泽四方,那时的中原大地应是八方瞩目、令人向往的地方,河南人自有一种优越感,说“中不中”的时候感觉肯定良好,说“中”,是对你的认可,瞧得起你;说“不中”,是对你的否定,没拿你当回事。
如今,河南风光不再,这块历史上曾经呼风唤雨的地方似乎被大家遗忘了,外省人对河南的陌生程度令人吃惊,对河南人的蔑视程度同样令人吃惊,“中不中”成了外省人嘲笑河南人土气时的模仿语,相声笑、小品骂、影视剧里还闹一闹,连途经河南地盘的火车“咣当、咣当”声也被外省人翻译成“骗死你、骗死你”,真不知河南人到底惹谁了!看看“中”字的形状,就像“口中插了一根筷子”,直来直去,这不就是河南人的性格特征吗?
不否认有一些河南人在外地给家乡摸黑,可同某些外省人的狡猾刁钻、笑里藏刀相比,河南人无非直了点、粗了点、硬了点,至于歪曲、丑化河南人到全国“人人喊打”的地步吗?姥姥!一个字“中”,道出了俺河南人的宽容厚道,两个字“不中”,道出了俺河南人的直率坦诚,俺做人就要简单一些,中不中?
第六怪:少林太极最叫卖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源流长;放眼天下,纵观古今,在众多的拳术门类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河南二拳”:少林、太极。中国功夫扬天下,中国武侠片风靡全球。使中国功夫、武侠片名扬天下的是“功夫之王”李小龙,他所创立的截拳道令人生畏,可最初带领李小龙步入武术殿堂的拳术却是太极拳;李连杰是当今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动作巨星,使其一炮走红的电影是至今令人回味的武侠片《少林寺》。
“二李”和“二拳”有缘分,“二拳”对“二李”事业的影响也
毋庸质疑。比较一下少林拳和太极拳各自的特点会让人觉得很有意思:少林拳起源于黄河以南登封少林寺,太极拳公认起源于黄河以北温县陈家沟,南北二拳,隔河遥望。少林拳的创始人是外国僧人,太极拳的创始人是中国平民。少林拳阳刚十足,拳势刚猛勇疾,如龙腾虎跃,呼呼生风;太极拳阴柔有余,拳势意动相连,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少林拳重防身,太极拳重强身;少林拳难练,太极拳易学。如把少林、太极二拳比作拳术中的“夫妻拳”,则少林拳为“夫拳”,太极拳为“妻拳”。
豫菜“河南二拳”的魅力不仅停留在视觉的美感上,更在于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无形魅力。少林拳系少林拳术、器械、对练的总称,天下功夫出少林,远在唐宋,少林拳已饮誉天下,所谓“拳以寺名,寺以拳显”。走
近少林寺,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山门两旁八字墙上的“禅”、“武”二字,这正是少林寺、少林拳的两**宝。
禅武合一、禅武双修是少林拳的精髓,以禅入武,习武修禅,“武”为“衣”,“禅”为“魂”;禅修内,武练外,亦禅亦武,方能修得大乘真谛,才能练得上乘功夫;退则参禅养性修道行,进则护寺报国救众生,这种精神和境界其它拳类望尘莫及,故少林武术又称“武术禅”,中国习武之人常说的“武德”也是这层意思,中华武术能无敌于天下,靠的就是这种自强不息、韬光养晦的“武德”。太极拳的精髓非练拳之人不能体会,看似软绵绵的拳术里面隐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太多的生活哲理。
太极拳的创立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结合了古代道家导引吐纳气功术、中医经络学说及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其哲学基础。太极拳运动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其一招一式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曲伸等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换的矛盾。练太极不仅强身键体,更让人们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刻理解了生活、自然的矛盾性和多样性,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看似舞蹈般的动作中发挥的滴水不漏却又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