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路径探索
朱珠白双翎
(沈阳医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已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他们缘于提升自我能力、奉献社会等动机参与志愿服务,理应得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鼓励。通过调研沈阳医学院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实际情况,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志愿组织专业化程度无法满足需求、志愿服务形式单一、志愿服务信息来源渠道不畅、志愿者的积极性偏低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观照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提出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路径,即志愿服务制度化、志愿服务常态化、志愿服务专业化、志愿服务法治化和志愿服务网络化。
zhuzhu[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1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008-4053(2021)02-0076-04
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氣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叫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活跃着一大批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此次疫情防控队伍的一部分,在疫情防控期间贡献了青春和力量。
本课题组发起了“关于大学生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线上访谈等方式,对沈阳医学院354名大学生展开了调研。运用数据分析、综合归纳、理论研究等方法,进一步了解了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基本情况,对大学生志愿者志愿参与疫情防控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观照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提出了优化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路径,以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的问题
(一)志愿组织专业化程度无法满足需求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社会公益性活动的一部分,在各种公益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志愿组织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大学生志愿者数量庞大、德才兼备,却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本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在从事服务之前,没有经过任何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导致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欠缺,只能承担防疫方面的基础工作。较之于普通的志愿者团体,大学生志愿者有着特殊的体优势:深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学习能力和服务热情等。但是志愿服务内容与专业需求不能有效契合,大部分志愿者也只是参与到“不太重要”的志愿服务中,这一现象也是对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利用不到位的体现,反映了国内志愿组织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时间较短。1989年,天津市朝阳里社区志愿者
协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志愿者组织;1990年,我国第一个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在深圳市正式完成注册;直至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我国才有了首个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全国性社会
[作者简介]朱珠(2000—),女,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白双翎(1983—),女,沈阳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通讯作者。邮箱:
[基金项目]沈阳医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涵和路径研究”(20209045)。课题组成员:马翔云、王浩哲、邓滔、夏彩蜜。
76
团体;负责规划、协调和指导全国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成立于1998年何。由于起步晚,我们需要不断地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探索并加以完善。另一方面,《志愿者服务条例》作为我国第一部关于志愿服务的专门性法规,于2017年12月开始实施,其中规定的权益保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应该将志愿者“法理上的权益”转化成“现实中的权益”,如志愿服务经费落实不到位、志愿服务组织怠于履行义务等耳
(二)志愿服务形式单一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仅限于敬老院慰问老人、孤儿院关爱儿童、清扫马路、参与交通服务等形式。然而,长时间单一、枯燥、乏味的志愿服务方式,不仅仅消磨的是志愿者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大学生志愿者才能的浪费,更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同和理解。在缺少公众认同和理解的情况下,志愿服务组织者很难开展工作。造成形式单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受固化思维的影响。如每年的重阳节等时间节点,如果不开展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似乎就失去了志愿服务存在的意义,但却并未形成长期有效的志愿服务帮扶体系。另一方面,志愿服务组织者缺乏创新性,往往选择简单且易做的项目开展志愿服务,觉得既省事又能被公众看得见,也能达成参与志愿服务的目的,缺乏精心策划的动力和热情。
(三)志愿服务信息来源渠道不畅
虽然大学生是社会中相对活跃的体,但依然存在志愿服务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宣传还不够。课题组调査显示,就了解志愿活动信息的渠道来看,约45%的大学生是通过网络方式了解的,约38%的大学生是通过社会组织了解的,其余基本是通过家人或朋友提供的信息了解的。志愿服务信息渠道不畅,既无法为服务对象提供及时的帮助或救援,也会造成大学生志愿服务陷于被动局面或难以有效发挥服务功能。
(四)志愿者的积极性偏低
志愿服务工作中,志愿者的积极性问题非常重要,它宜接关系到志愿服务的效能。事实上,当前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偏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志愿服务与志愿者学习和个人生活发生冲突,导致积极性不高。课题组调査显示,约38%的大学生参加过线下疫情防控工作,约32%的大学生未参加疫情防控相关志愿活动,共有近乎一半的大学生由于志愿服务与学习和个人生活冲突,其参加志愿活动受阻。二是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冲突导致志愿者积极性不高。如果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没有沟通好,志愿者不了解对方的需求,会导致志愿者工作积极性不高,服务对象同样也得不到高质量的服务。这样的结果与志愿服务的初衷是相悖的。三是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者在宣传志愿服务的意义、内容、流程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刻和全面,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以沈阳医学院为例,课题组调研发现,一些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存在误区:有25%的大学生是出于对志愿工作的好奇,还有25%的大学生是因为从众心理以及扩充人际交往圈子才选择在疫情期间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因此,如何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是未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应该思考的重点问题之一。
二、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特点
(一)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历史悠久
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历史较为悠久,相关研究成果较多,运作机制相对完善,
关于志愿者的法律保障体系也较为健全。西方国家志愿服务多起源于原始的宗教思想,“博爱”“利他”等信念推动了志愿服务的出现和拓展。19世纪初期,国外基督教组织开始带领民众从事战争救护、重建家园、安置鳏寡孤独及老弱病残等志愿服务。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许多从事慈善活动的宗教团体脱离了宗教信仰的背景,成了志愿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社会性组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民办企业管理者建立慈善基金会以及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等。各国政府看到志愿服务带来的社会效益,相继出台了教育、医疗、环保、生活救助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鼓励公益组织的发展,缓解社会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中亚等地区的志愿服务迈入组织化、规范化、系统化轨道,形成了完整的运作机制,确立了国际
77
规范化制度。自此,一场“全球性结社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出现了大批的国际性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这些组织和志愿者中,经常出现大学生的身影,他们在志愿服务中发挥了独特和重要作用。
(二)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较高
大学生的参与在一些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o不管是从对志愿服务的关注,还是从志愿服务动机来看,大学生们认为这是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个人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美国、英国
等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得十分活跃。比如,他们国内的一些救援活动、赛事活动以及环境保护工作,均有大量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再如,在柬埔寨北部的一些欠发达地区,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师资薄弱,需要外界的帮助,志愿活动学校应运而生。该组织是由当地项目负责人与志愿者们携手共建的,主要为贫困村庄的儿童提供上学的机会,这里每天都会有大量学生得到免费的教育。
(三)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就业联系紧密
国外志愿服务组织早就意识到,只有把志愿活动与公民的自身义务和个人利益密切联系起来,才能够得到民众的积极响应,建立起广泛的众基础。比如,英国有“做起来”“千年志愿者”等计划,都是以社区为单位,鼓励14-26岁青少年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为需要帮助的少年儿童提供作业辅导等服务。此类志愿活动不仅便利了少年儿童学习,也为志愿服务者提供了大量岗位,有利于志愿服务者学习新技能,获得从业经验。再如,泰国给予志愿服务满一年的应届毕业生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资待遇。又如,在墨西哥,只有志愿服务时间达到要求,才能获得毕业证。
(四)英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有政府的支持
在英国的一些公共场所,如飞机场、公交车站等的广告牌上,经常可以看到志愿服务宣传海报。这些都是由英国政府和众多的志愿服务组织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的大规模广告宣传,以提高志愿服务的可
知度。英国政府还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鼓励捐赠,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志愿服务。比如,政府将照顾老人等事务委托给志愿服务者,并为其报销相关食宿出行等费用。这些都为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⑷。
三、优化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路径
目前,我国的志愿者工作还没有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范式,许多人仍然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只有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程度、加强组织管理,才能让更多人投身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去。同时,还需要制定法律、完善制度规范来保障志愿者的权利。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最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自共青团中央号召实施“中国志愿者行动”以来,其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国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重视、大力支持,全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广泛认同的良性态势逐步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成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咀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志愿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志愿服务的新要求,本课题组认为,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的问题,观照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应从五个方面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路径。
(一)志愿服务制度化
政府出台相关制度和政策,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对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多一份肯定、关心,多提供一些信息和社会资源。政府应大力宣传,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活动机会。同时,有关部门对志愿服务组织要定期进行审核评估、监督检查,防止志愿服务的随意性、自发性。尤其是对高校志愿服务要重点加以指导,实现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构建志愿服务基地,让大学生充分利用志愿服务的机会回报社会、提高自身素养。
(二)志愿服务常态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志
78
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凝聚广大人民众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同众多大学生志愿者基本以自愿为原则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初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参与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志愿活动内容的一成不变,再加上缺乏配套的专业培训和激励机制,一部分志愿者觉得参与活动浪费时间,甚至中途退出活动,致使志愿服务活动不能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常态化就是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志愿服务机制。因此,要梳理并完善原有的志愿者组织及制度,对大学生志愿者实行登记注册制度,规范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并对其专长、从事服务的时间及服
务的方向等进行详细划分。要出台激励措施,通过表彰优秀志愿者以及先进人物事迹等形式,确保更多大学生长期并热情不减地投身于志愿服务工作中,让志愿活动的主导方从社会和学校逐渐转变为大学生自己。
(三)志愿服务专业化
政府或志愿者组织应对志愿者队伍进行专业培训,以备关键时刻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形成一支应急性、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具体来说,志愿服务应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形成具有各自特的志愿服务团队。以沈阳医学院为例,可以考虑与其他师范类高校合作组成一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基层、社区、乡村,进行以各自专业为基础的志愿服务,如进行科普宣传、慰问孤寡老人、中小学义教、义务体检、农忙时节抢播或抢收等,使大学生志愿者更加贴近基层、贴近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四)志愿服务法治化
志愿服务管理体制不健全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政策冲突、资源浪费、管理真空等,需要通过立法明确各个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职责。这样能够提高公众对志愿服务的重视度,改变部分公众对志愿服务的偏见;另外,通过立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杜绝志愿服务中的违规现象。美国在20世纪后期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志愿者权益的法案,如《美国志愿服务法》《联邦志愿者保护法》;德国制定了《促
进志愿社会年法》《促进志愿生态年法》;日本制定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相比之下,我国还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组织、志愿者活动及志愿者的社会地位,努力确立和完善政府在推动、促进和保护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方面的责任。
(五)
志愿服务网络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也应抓住并利用好信息时代带来的便捷条件。关于志愿服务,大部分人对它的认识都停留在线下工作,而忽视了线上志愿服务的存在。现存的网络志愿平台也存在着各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网站设计简单、只注重展示不注重互动、不侧重于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只注重网站形式的建设却不注重网站相关功能实际应用等问题。201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协印发的《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安全合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助推志愿服务专业化、特化和精准化。这就需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适应互联网带来的新的技术变革,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形式改革创新叫要加强与相关门户网站的合作,完善志愿服务网络平台功能,发挥网络平台的宣传展示功能,提高志愿服务效率,实现志愿服务网络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一论学习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11(1).
[2]王管,周睿.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历史考察与展望[J].
教育观察,2016(5):134-136.
[3]郭一帆,郑晓英.志愿者权益法律保护机制探析[J].理
论观察,2019(7):109-113.
[4]江泽全.英国志愿服务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青
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3):22-24.
[5][6]习近平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
会的贺信[EB/OL].(2019-07-24)[2020-11-25].http:// www.xinhuanet.c om/politics/leaders/2019-07/24/c_l12479 2815.htm.
[7]丁元竹,江汛清.新冠肺炎疫情下青年志愿服务发展
创新[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5):1-11.
[责任编辑:李凤友]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