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9
陕西教育(高教)
浅谈我国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之路
王勇
【摘
要】当下,高等教育在经历了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模式转变之后,其人才培
养质量与人才培养模式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的职业类教育,需要在大学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学科的特建设,而高水平的外语应用型教学可以各种形式的“出国实践”为体现。文章以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德语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转变为例,探讨当前在大学学科建设中应如何应对我国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战略中的各种挑战。
【关键词】德语专业
学科特建设
国际化方向培养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前言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大力倡导各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并鼓励各高校学科建设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外国语言系德语专业把握时代发展脉搏,顺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努力尝试并探索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性转变道路。学院经过多年的探寻与总结,明确了适合学院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即沿着“高水平、应用型”方向继续向前推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学院德语专业结合“学以致用”这一传统的教育理念,以自身潜在的优势体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上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学院德语专业的建立与发展
1.背景
20世纪初期,我国大力倡导向西方学习,其中包括向德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加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工业以及经济的发展更倾向于“德国模式”,中德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德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取得了飞速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德语作为一门小语种在中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成为近年来的高考热门专业之一。据统计,2005年底全国共有60多所院校建立了德语专业,截至2016年,全国各大院校中开设德语专业的已有108所①。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外国语言系德语专业正是建立于这一上升时期,而此时全国各大高校的各个学科建设也正处于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刻。因此,学院德语专业从建立初期就在不断探寻并调整自己的建设与发展之路,以求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2.发展阶段(1)开端规模较大
学院德语专业明确发展方向,以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为起点,而并非像其他院校那样将德语作为第二外语或第二学历来设置。2008年共招收学生156人,分为6个班,毕业生人数为153人;2009级毕业生人数为72人;2010级毕业生人数为112人;
2011级毕业生人数为106人。而此时,全国范围内各高校德语专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2)向内涵式发展已蓄势待发
从2012级开始,学院德语专业招生人数为47人,分为2个班。目前,2013级在校生人数为26人,2014
级为25人。而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中国高校的扩招后时代,全国各类院校的德语专业招生人数都在不同程度地大量收缩。学院德语专业明确发展方向,积极应对形势变化,一方面解放思想,探寻国际化交流的教学与实践模式;另一方面为2013级和2014级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德语二外课程,供学生选修,还为全院学生开设了“初级德语”的公共选修课,以适应学院部分理工类学生赴德留学的需求。
(3)“三本升二本”的成功转变
为顺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学院及时作出了相应调整。于2015年开始了第二批次本科专业的招生工作,此次调整作为学院的一次大胆尝试,却收效颇丰。首先,调整非但没有造成学院德语专业招生人数的下降,反而得到了提升。2015级实际招生人数为33人,同比2014级多出近10人;德语专业2016级目前在校的二本学生人数为56人。这充分说明,学院德语专业顺应时代发展所作的转变是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需求的。其次,此次调整为学院德语专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明确了迎合时代发展且符合自身定位的发展之路。据统计,当前陕西西安共有5所高校开设德语专业。其中,西安外国语大学与西北工业大学的德语专业属一本专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德语专业为第二学历,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德语专业属二本专业,西安翻译学院德语专业涉及三本和大专两个批次。此外,陕西西安还另有5所高校开设有德语二外。最后,这一转变也让学院德语专业彰显出了自身的专业特,即努力建设以“双学位为主”和以“赴德带薪实习”为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和德国社会企事业单位培养实际所需人才而不断努力。
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潮流
“学以致用”历来是中国传统素质教育倡导的优秀理念。这
33
2018-9
陕西教育(高教)
一理念不仅在世界各国教育中颇受欢迎,更是在当前我国面临激烈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中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而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被认为是最直接且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也为我国高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相关借鉴。
1.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早在20世纪80年代德国就已经将“双元制”的理念用于培养高品质的应用型人才,而“双元制”教育模式为德国经济的腾飞创造了先决条件。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的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Berufsbildenden Sc
hule,简称BBS )中进行的,并且这种教育模式是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我国教育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这一领域和德国有关机构进行合作,如在“汉斯塞德尔基金会”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实施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此外,中德两国总理于1993年签署了职业教育合作的联合倡议书,这足以说明两国政府对这项合作的重视程度。据不完全统计,德国在我国资助的职教项目共计30多个,分属不同部门②。
2.“应用型”发展特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与企业的结合,将学生上午在学校课堂上所学的相关知识及时融入其下午的工厂实践之中。这样的教育模式基本契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即创办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学实用素质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之需。近年来,国内各高校不断强化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战略构想与措施,首先要依托专业自身优势,凸显专业特。就德语专业而言,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与合肥学院在战略和构想的实施方面得到了广泛认可,这是我国高校在转型的大背景下不断求变求存的典型探索。
学院德语专业的“国际化培养方向”
中德合作办学早在20世纪初上海同济大学(德文医学堂→同济医工学堂)建立时就已探索出了初步的合作发展之路,然而受限于各高校自身的因素,不是每个经典都能被复制。在高校教育经历了外延式
发展之后,目前我国100多所拥有德语专业的院校还未形成各自特和可以值得借鉴的国际合作教学模式。这100多所院校中既有重点高校,一本、二本普通高校,也有三本院校以及一些民办高校。这些高校要么凭借着自身“985院校”或“211院校”的优势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北京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中德双硕士跨专业培养),要么凭借着地方政策的优势而有了卓著合作办学的成果(例如著名的合肥学院将特专业的学生全部送往德国学习,不仅包括整个大三年级的学生,还包括部分已熟练掌握足够理论基础知识的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在德国合作院校及企业培养他们的实践教学环节,这使得合肥学院这个二本院校在近年来的招生地位不亚于很多一本院校)。
随着开设本科德语专业高校的不断增多,区分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差异性以及突出各自的独特性是2013年德语专业教育界积极讨论的话题,特别是在中德联合培养学生方面德语教育界已经闯出了一些新路子③。作为三本起家、转变为二本专业的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德语专业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案例与经验,只能在发展中摸索前行。在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院系领导大力倡导国际化发展方向,积极寻求一切可以促进国际化发展的因素与契机,广泛借鉴全国中德合作教学与交流的先进模式与经验,迎合时代发展,不断作出调整,改变固定思维模式,灵活创新,使学院德语专业在近两年的发展中已崭露头角,初具规模。
1.德语专业国际化教学
2012年经过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多方努力,学院外语系与德国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暨慕尼黑语言和翻译学院(SDI )签订了校际关系与合作交流项目的相关协议。该协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暑期夏令营互动学习;(2)学生为期一年的“赴德学习”;(3)建立“2+2.5”双学位培养模式。2013年该项目得以启动;2014年3月首批输送了2011级的5位德语专业学生前往德国留学,他们成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2016年9月德语专业输送4位学生到德国开展“2+2.5”双学位交流教学,这一交流将大大提高学院毕业生的素质与水平。此外,这一学习平台的建立也为之后全院师生的出国留学提供了便利,为创建高水平师资团队提供了技术保障。
2.赴德夏令营互动学习
2014年是学院迈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一年。这一年学院成立了国际合作部,大力促进国际化教学。首先,依托自身优势向德国教学交流迈进。院系领导在德语专业的协助下通过与德国海因策技术学院多次联络洽谈,促成了暑期夏令营教学交流活动。由学院德语专业专职教师带队,于2014年7月至8月将来自院系各个专业的共计20位学生带往德国汉堡开展暑期夏令营学习活动。
3.赴德“带薪实习”的“应用型”探究
2014年3月初,学院德语专业通过努力在陕西省外办相关工作人员的推介下联系到“对外友协”,通过“对外友协”开创了学院德语专业国际合作实践教学的新篇章。经过多次协商,于当年8月将首批4位
学院德语专业的学生派往德国法兰克福和柏林等地的知名酒店玛丽蒂姆酒店学习,他们在结束了三个月的酒店实习后,在德语语言表达和工作能力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他们的赴德实践符合时下流行的“职场德语”培养趋势,是
34
2018-9
陕西教育(高教)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真实写照。2015年又与合作单位继续推进赴德“带薪实习”,并将实习场地拓展至德国各大城市的大型商场,2016年又进一步扩展和提高了在德国的实习工作岗位,让学生获得了在慕尼黑国际机场的实习机会。
4.留学德国的各科学生
德国作为欧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相比留学英国和美国的巨额学费,德国以低廉的留学费用吸引着很多梦想出国留学的学子不断前往。截至目前,还有不少理工科、艺术、音乐等专业的学生不断前往德国继续深造。依托学院德语专业的自身优势和发展方向,可以为这些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外语培训以及其他便利。
此外,从去年建立的还未完善的毕业生追踪体系来看,这几届德语专业毕业生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一致好评,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这与他们中先后共有近140人次(截至目前共毕业446人)以各种方式留学德国或旅居游学德国有关。
结语
高校应站在国际化的视角下,以培养国际化优秀人才为目标,努力向国际化方向迈进。德语专业已经沿着国际化方向不断向前发展,以创办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开创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学习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把低年级的理论基础教育放在国内,而将高年级的实习选派到国外。要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国际化教学交流的各种模式。可以这样说,德语专业的这一发展模式一定能为其他专业的发展提供创新思路。而今后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国际化的发展,教育界创建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也必然要迈上国际化合作教学之路。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2016年9月北京洪堡高端论坛暨德语年会报告。
②陈炳和:《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14期,第53-54页。
③《2013中国外语教育年度报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92页。参考文献:
[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2013中国外语教育年度报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2016年9月北京洪堡高端论坛暨德语年会报告》,2016。[4]陈国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分析与启示》,《天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
陕西西安
要长期磨炼的,是需要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基础为支撑的,教师个性化教学特、方法、技巧和思想就是建筑在这个地基上的房屋,教师教学艺术的日臻成熟,就是房屋日渐稳固和美观的过程,就是逐渐形成自身教学风格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教学特的过程。首先,教师的仪表、神态要与职业一致,尤其是课堂教学语言应该科学规范,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语言要有艺术性。高超的教学艺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其次,教师要能够灵活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还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做到既兼顾全体学生,又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集体教学、小组交流、个别辅导有机结合,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学内容能够有不同的收获。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建立在不同学生知识、能力、兴趣差异的基础上,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对教法的选择要有独到之处,恰当的方法,有利于把“教”转变为“学”,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落到实处。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
注意对学生的评价。美国著名教育家约弗夫对28所学校中的1672名地球学专业的学生和43名教师做了调查。他发现,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存在正比关系。其中,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热情关怀,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而这正是学生坚持学习、热爱学习所需要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
正向性、鼓励性的评价,是激发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标准为先、使用为要”。要以标促改、以标促建、以标促强,就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行动起来,高校应根据《国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多样化、高质量的人才;教师要根据《国标》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凸显主体性,成为《国标》落地的坚实基础。参考文献:
[1]郭艳春:《高等学校课程标准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2014年第7期。
[2]鄢高翔、祁克宗:《高等学校课程标准化建设的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第3期。
[3]杨弘平:《高等学校课程建设中标准化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西安的二本大学
[4]艾训儒、罗兴武:《对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标准化问题的思考》,《科学时代》2012年第9期。
[5]陈静:《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期。
[6]王伟廉:《高等学校本科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1期。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陕西西安
(上接27页)
3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