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探析
“偶像崇拜”这个术语最早来源于宗教,但经过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开始扩展到众多领域,如政治界、文学界、科技界和娱乐界等等。中国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经过数个阶段,现已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总体来说,对娱乐明星的崇拜仍占据大头。本文分析了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的产生原因,并对偶像崇拜产生的利与弊和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的偶像崇拜行为做了阐述。
标签:青少年 偶像崇拜 明星 粉丝 原因 利与弊 引导
柯震东中国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由来已久。在封建社会,既有对孔子儒家文化代表人的圣人崇拜,也有对李白、杜甫、苏东坡等文学大亨的文人崇拜。至五四运动之后,青少年的偶像开始转向新时代科学与民主思想的代表人物,如李大钊、鲁迅等,这一阶段是一个质疑和推翻旧的宗教崇拜和圣人崇拜的过渡时期。新中国建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大陆的新偶像开始注重草根性和相对性,这些草根出身的人物被政治宣传精英化,如董存瑞、雷锋、王进喜等人。[1]这一时期受新中国重建的影响,青少年偶像崇拜是相对单一的。总的来说,偶像都具有以下特质,他们广为人知,并因为某种特质曾经影响着或正在影响着这个社
会上的很多人,尤其是对青少年体。
一、新时期中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现状
进入21世纪,中国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类型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同的人由于接受的教育和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青少年中,有崇拜、周恩来这类革命伟人的,也有崇拜姚明、刘翔这类体育明星的,还有崇拜周杰伦、张惠妹这类歌手明星的。但据调查表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类型也具有一定的集中性,现阶段青少年的偶像多集中在被新媒体塑造出的众多流量小生和小花身上,很多青少年模仿他们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致力于收集他们的照片、签名、周边等,幻想能与明星近距离接触,甚至出现下跪或逃学后在机场或电视台出口等几个小时只为见自己崇拜的明星一面的情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