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则寿——试论《带铭》在中华气功史上的地位
作者:关振军(丹平)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所藏的《行气玉铭》曾引起气功界的高度注意。经考证,大家公认玉佩是战国时期的文物,其上面的45字铭文是先秦行气功法。它表明了当时的气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无独有偶,战国时期还有一篇论述气功的铭文——《带铭》。其全文是“火灭修容,慎戒必恭,恭则寿。”语极古奥,寥寥十一个字,记述了十分丰富的气功内容,其中“恭则寿”,一语堪称儒家养生之纲。它是中华气功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目前,还未见系统研究《带铭》的论文。本文谈谈个人的肤浅见解,以求抛砖引玉。
一、文献小考
《带铭》出自《古诗源》一书。《古诗源》是清人沈德潜所编的一部唐以前历代诗歌选集。这部书“溯隋陈而上,极乎黄轩,凡三百篇,楚骚而外、自郊庙乐章汔童谣里谚,无不备采”。
沈德潜自注,《带铭》等铭辞,选自《大戴礼》。《大戴礼》是西汉礼书,由武帝时信都王戴德整理删简当时流行的诸家所记的礼书编辑而成的。《带铭》编排在第一卷“古逸”里,位于商铭之后诸家之前。在古代铭是刻在器物上的一种文体,或用以自警,或称述生平功德,使之传扬于后世。铭者,自名也。夏、商、周三代多刻于钟鼎,秦汉之后多刻于碑石。商代铭文皆简短,西汉之后铭文渐长。
从《带铭》文字简短的特点看,说它产生在诸子之前,不无道理。但从《带铭》所用的文字(恭、慎、戒、火)及“恭则寿”的命题来看,它当在儒家学说产生之后。所以说《带铭》产生在春秋与战国相交之际可能性最大。
春秋时期已有“恭士”一词。西汉刘向《说苑》载,“鲁有恭士,名曰机汜,行年七十,其恭益甚。”用这段话做《带铭》的注脚,是最合适不过的了。由此可以推论《带铭》是恭士修身的铭文,不可能产生在诸子之前,无疑应产生在诸子百家学术纷争的春秋战国之际。
二、《带铭》释译
《带铭》:“火灭修容,慎戒必恭,恭则寿”。
四个火念什么
对这三句话十一个字当如何解释呢?清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未逐字作注,仅曰:“语极古奥,恭则寿所谓威仪定命也。”沈之注与西汉《韩诗外传》所云“在下无礼,不免于刑”大意相同,都认为《带铭》是宣扬封建礼教的诗文。做为封建社会的上层人物,站在维护封建制度的立场上,这样从字面上理解古诗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种解说,乃挂一漏万,远远没有触及《带铭》的实质性的内容。
本人经过十年的研究,认为《带铭》根本不是宣扬封建礼教的古诗,而是一则先秦时期儒家气功修炼的格言。
要弄清《带铭》的真正涵义,关键是对:“火灭”两字的理解。有人把“火”理解为古人祭祀时点的火,单讲一句尚可,于全文则无法讲通,实在牵强附会。
我以为,《带铭》中的“火”字不是指大自然的火,而是指人“心”,即人的精神、意识、心理活动。
古代阴阳五行家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五行之位为东、西、南、北、中,人体的脏器与五行有相对应之关系,五脏之气即为金木水火土。古人云肺为金,
白;肝为木,青;肾为水,黑;心为火,红;脾为土,黄。古代所说的心,不单指心脏,而认为“心之官则思”(《孟子》),是指人脑的思想、意识、心理思维活动。《修道真言》云:“人心犹火也,佛戢将自焚”。多欲心动,欲火燃,心难平。民谚有言:“灭去心头火,才能得正果。”《带铭》中的“火”字就是心头火。“火灭”即排除各种杂念,使心平静下来,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气功修炼的调心活动而进入了入静的境界。可见“火灭”即止念也。而儒家气功首要的是涵养道德,“以礼制心”。这才是《带铭》中“火灭”二字的意义,弄清了这一点,下面的九个字就顺理成章了。
“修容”是何意思呢?修者,调理也。容者,仪表风度也。修容者,修饰容貌端正仪表。就是说通过气功修炼人的面貌也会变美了。古语:“有之于内,必形之于外”,“山有美玉则草木不凋,身有妙道则形骸为之不败。”故心有真功夫,貌必有好容颜。《庄子》曾引《诗经》中的民歌《鸤鸠》:“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其心结兮”,用来形容气功有素者的精神境界合外在的表现。
《带铭》第一句,“灭火修容”可以理解为儒家的恭士们坚持修身法以礼制心,排除杂念,精神面貌就有极大的改观。他谦逊平和、一派儒家风度,另人敬仰。“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这两句话与“火灭修容”的意思是相符的。
第二句,“慎戒必恭”。先说“戒”字,“戒”是戒律、规矩。儒家修身要求极为严格,其中心内容是一个“仁”字,而达到目标的方法叫做“克己复礼”。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在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孔子为门人立下了“四勿”之规矩:“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这是儒家学派最有名的四句格言。
慎是谨慎当心,做事一丝不苟不轻率之心态。儒家修身讲究“慎独”功夫,在独处时能做到遵守规矩一丝不苟。修身者经常不断自觉地按照“礼”的规矩检点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故儒家讲究“君子慎其独”。
“恭”字是《带铭》的核心,是儒家修身的根本态度。恭者,敬也,肃敬而有礼。在心为敬,在貌为恭。恭则虚心有致诚之意。古人在总结修炼经验时说,“敬慎二字,通天彻地”。心诚则灵。
既然讲气功,我们还有必要再从医学角度从人的生理学角度,谈谈“慎”、“恭”二字。祖国的传统中医学认为,肾之恐有助于气的蜇藏。恐是怵惕之意,指小心谨慎的心情。《易·卦辞》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即指此种心理状态而言。这种心理状态可防止中气外散,加强炁的收藏。对于强化肾的蜇藏功能大有好处。恭敬也是一种心态,心怀敬
意、存恭敬之心有利于精神集中,排除杂念,达到入静境界。“欲入静者先止其念,欲止念者,先修其德。”总而言之,第二句“慎戒必恭”是讲儒家修炼恭士们,必须以恭慎之心自觉严格地遵守孔夫子制定的修身的戒律与信条。
第三句,“恭则寿”。有了前面两句的解释,便知此三字是儒家功法之结晶。这是说坚持以恭字为纲进行修炼,必定益寿延年。
三、近年来的儒学研究与《带铭》论证。
对于《带铭》的解释,我之所以敢于摈弃古人“威仪定命”之说,而确认其为儒家气功格言,得力于近年来学术界对儒家学说研究的新成果。
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儒家的修身功夫一直被误解为做人的规范和准则,被斥责为封建礼教。
近年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儒家学说与气功,发现儒家修养功夫,不仅仅是做人的规范,而属中国传统气功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实现“超凡入圣”的上品的不二法门。儒家气功创于孔、孟,其属于性功范畴。过去对儒家气功阐发者较少。
儒家学说以“治业”为主旨,而“用业”与“修身”相统一。古人修身治学的方法很多地方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气功是相通的。所以研究儒家气功应于儒家修身治学的方法中求之。
近年来人们研究儒家四大经典:《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从中体察出,儒家修身功夫,以“养心治气”为目标,主要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1)守仁、(2)存诚、(3)格物、(4)执中,以达“中和”(高级的生命境界)。
仁是儒家的核心,所谓守仁者,就守人之本心,即仁慈之心,恻隐之心,并且要忽妄忽助,求收心、放心,而达于:“忠恕”。
“存诚”,是孔门圣教修身之法宝,要求人们自省其身,以勿自欺为下手功夫,而提倡“独慎”,如《大学》云:“诚于中,而行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独慎”是一种内向的修养功夫,就是时时处处事事检点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是否合于“正心、诚意”的要求。《论语》载曾子曰:“一日三省吾身”。“格物”就是止念,止于至善,去掉一切杂念,而保持心态之平衡。《大学》云:“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与现代气功通过静功开发智能基本一致。
儒学中:“格物”是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儒家所言格物,非格天地之物,乃格心中之物。常言道,人心无己蛟吞象,人的欲望有如猛兽,必予格之。欲是心中之物,乃意所生,故可格去,做到外物不入于心,内欲不生于心。如宋代大文豪苏轼所说:“笱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名利之前不动心就是止,就是格物。
“执中”,儒家修炼讲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在平时修炼的过程中,要节制喜怒哀乐悲忧等过分情绪,做到“毋忘、毋必、毋固、勿战”(《论语·子罕》)也就是说做到保持心情的中正平和。
坚持儒家的守仁、存诚格物、执中,就能养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而塞天地之间。
通过对儒家气功分析研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带铭》,就可更加清楚无可辨别地判定她是儒家气功的结晶。请看:“火灭”乃“格物”止念也;“戒”乃儒学之“四勿”四毋也;“恭”、“慎”乃存诚、慎独也;修容乃中和之态也。真心“守一”,心诚则灵,久之“恭则寿”也。
《带铭》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绝非偶然,她是儒家气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必然反映,是儒家功法已经成熟的重要标志,她是中华气功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