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各行旦常用的声型与行当的关系略述。太全面了!
潮剧唱念的发音以潮州方音为主要语音。潮州语音在潮汕各县之间或在县内的各乡村城镇之间都存在着某些差异,这是历史上形成的地域语音习惯,在生活交际上不成为问题。但是作舞台唱念的语音,就有必要规定一种各地域都能接受的标准语音。
目前潮剧舞台上常用的语音,不单纯是潮安县语音、潮州市语音、揭阳市语音或澄海市语音,更不是那一个县内的某一乡村的语音,而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逐步地形成了一套既适应于潮剧艺术而又能被广大观众所接受的语音,这就是潮剧舞台上比较统一和规范的特有的语音。
这种语音从韵母、字调、组词看,倾向于潮安县、揭东县和澄海市的成份较多。著名老艺人谢大目老师傅曾说:“潮剧舞台上的语音,是以阝留阝黄至潮安县的意溪和揭阳县的玉窑一带地方的语音发音为基础语音的”。
除此之外,潮剧传统在舞台上也习惯于运用一些“孔子正”(即官话)语音,为数不多,作为配合运用,广大观众也已习惯和接受得了。
潮州语音在发音时,声调比普通话较低,分为上四声和下四声而成为八声(普通话只有四声)。例如:“分”字的八声如下图
从八声的变化看,每一个声的高低、长短、顿挫、滑动都有严格细致的区别,形成了八个不同的声调,也就是常说的字调,在运用时要依据词意的不同,作合理恰切的变动,才能使字音清楚,词意明白。非潮州人一般是较难掌握此发音的变化法则的。
潮剧的编曲,便依据潮州语音的特点和结合规范语音的要求,遵照“依字求声”、“依字择腔”的方法进行谱曲。演员则以潮州语音的特点,结合潮剧演唱规律和程式进行歌唱发音。四个火念什么
潮剧在解放以前是童伶制度,唱念技法由教戏先生通过一字一韵、一板一眼逐句传授,在无数次的反复教唱范唱中,使演员逐步地掌握好潮剧歌唱的基本功夫。这样时长日久,随年龄增长、生活磨炼、长期实践,演唱技巧也日益熟练,表达能力也日渐增强,演员在感情表达、运气发声、咬字韵味等各个方面逐步打下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夫。潮剧好多演员的唱念技巧就是这样在长期的传授和实践中磨炼出来的。
潮剧歌唱传统十分重视气息的运用与锻炼,已故著名艺人林和忍老先生经常指导学生要用“肚内暗力”;黄玉斗老先生指出唱曲要用丹田来顶替喉头的紧张活动;八十岁高龄的卢吟词老先生说:“唱曲要落丹田。有丹田才算得法。唱曲无丹田,高音唱不起,低音唱不落。”还有洪妙老师傅,由于歌唱的基本功扎实,八十岁高龄了仍气息深沉充沛、控制自如、发音明亮、永葆艺术青春。
潮剧歌唱艺术,传统以来十分注意歌唱感情的表达和字正腔圆的基本训练,使歌唱具有丰富真切的感情和字音清晰、明朗的效果,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历代潮剧艺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把潮剧演唱艺术的经验简练地概括为“含咬吞吐”四个字。这一精辟的论断,成为潮剧歌唱的基本规律和法则,为后代所模仿学习和探索研究,并借以提高唱功水平。
“含咬吞吐”从广义上说,是潮剧歌唱发声方法和演唱方法的总称。包括气息的运用、声音控制,咬吐字方法和风格特点等技巧在内。老一辈教戏先生发声时严格以字音准确人手,逐步地达到嗓音明亮和具有潮剧风味。俗话说得好:“字正则音清,字歪则音浊。”潮剧传统是把发声方法与演唱方法统一起来,并以“以字求声”、“以声托情”为原则,最后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这是潮剧歌唱的进展途径。
“含咬”一般是侧重于咬吐韵母的方法。“含”,指在咬吐字音时根据不同字音的要求,对整个口腔内外部的不同变化作准确而灵活的调整和控制。特别是口腔内部的控制,更为细致复杂,比如同是一个喉音字,便有喉底声和喉中声之分。而喉底声又有深喉声、浅喉声、重喉声之分,同时随着情绪和音高的变化,还会引起口腔内部和肌肉张力等的不同变化。老先生经常说过,若“含”得不准,字音便不清不亮,发音也易于发生“迫喉”、“激喉”,产生“激声”等毛病。其它的齿音、牙音、舌音、唇音,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不作一一详述。
“咬”,从口形上说,指上齿与下齿在发音后的靠拢。“咬”要根据字音而咬得紧和准,力度又要适可,才能发出正确的字音来。比如“衣”音,一定要上下齿相对紧靠,舌头的位置要安放得妥、力度得当,不要把字咬得太紧太死,以免影响字音的明朗清晰,这样,嗓音才能获得较理想的效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