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和一些易燃易爆的安全常识。
3、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
4、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及灭火原理和方法
[教具准备]
药品及其它:水、火柴、木条、蜡烛、湿抹布、玻璃棒、玻璃杯、小煤块、镊子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讲解词]: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火更是我们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助手,我们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的帮助。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燃烧。但燃烧不当、失控,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我们又能怎样来控制燃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燃烧和灭火的条件!
[讲授新课]:
一、出示本节课的目标导读。
四个火念什么
二、学生自学课文,并出示自学提纲。
1,什么叫燃烧?它有哪些特点?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板书)
[学生讨论]: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剧烈、有新物质生成。
引出燃烧的定义:
2,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教师演示实验]:用三个实验展示燃烧的条件
■ [实验1]:将一根玻璃棒和一根木条分别放在在酒精灯上烧
[交流讨论]:学生交流后发言。由实验现象引出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木条能燃烧,玻璃棒不能燃烧。结论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即可燃物。
进而举例哪些物质是可燃物,哪些物质不是可燃物。
■[实验2]:点燃两支小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交流讨论]:学生交流后发言。罩住的蜡烛逐渐熄灭,另一支正常燃烧。结论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实验3]:将一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分别放在酒精灯上燃烧
分析比较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引出着火点的概念:
着火点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通过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列表,知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物理性质,它不能升高,也不能降低。
结论是:物质燃烧时的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小结]:燃烧的条件(板书)学生总结
(1)、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燃烧的发生,是否必须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呢?
对燃烧的条件做进一步研究论证:师生一起分析白磷、红磷的燃烧对比实验。
[讨论后得出结论]:在通常情况下,物质的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教师强调由燃烧的三个条件共同构成“火三角”。进一步强调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板书)
[课堂练习与巩固]:
(1),小华在纸船中加水后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纸船安然无恙,却能把水烧开。这是因为:A纸船不是可燃物  B没有与氧气接触  C没有达到着火点  D水能灭火
(2),为什么用嘴吹燃着的蜡烛一吹即灭,而用扇子扇炉火却越扇越旺?
链接:有时候,发生了火灾,为了尽快把大火灭掉,需要采取哪些方法呢?
4、怎样才能灭火呢?具体有哪些灭火方法?
[师生探究活动]:熄灭蜡烛实验
A、用水灭火
B、用嘴吹灭
C、用剪刀灭火
D、用烧杯灭火教
E、用沙土灭火
F、用湿抹布灭火
………师提示学生再次回顾燃烧的条件,总结后发言:如果破坏了燃烧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燃烧就不能发生,这样就达到了灭火的目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刚才熄灭蜡烛过程中,都运用了哪些灭火原理,并进行
总结。
[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及方法(板书)
A、清除可燃物或隔离火源
B、隔绝氧气(或空气)
C、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