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交流指导课
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我们老师带孩子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可是,现实情况是教师推荐了一本书后,学生往往一开始兴趣很浓,但因为这个过程比较长,有些学生可能会逐渐失去新鲜感,逐渐倦态。也有的学生会因为理解能力有限,看不懂或理解不深入,导致看书的质量不高,书海无涯,舟楫安在?这时,就需要老师在班级中上好读中交流指导课,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读一本书。
所谓读中交流指导课,即主要针对整本书或某一系列的书,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自主阅读后进行有效课堂交流指导的课。在读中交流指导课上,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说感想、谈体会、提困惑、解疑难、析内容、评人物、议写法,让学生分享读书收获,参与讨论、探究、合作学习,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持续阅读,提升学生阅读品质。
读中交流指导课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回顾书本,畅谈收获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阅读后,学生对所读的作品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知。儿童对阅读作品的回
应反应了儿童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体现了自主阅读的本质属性;学生对作品的回应需要与人交流、需要得到重视与反馈,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深层次的阅读乐趣。因此,在课外阅读交流指导课中,给学生最大的自主表达空间是最重要的教学设计策略,应该尽量减少以教师的所谓正确、全面、深刻理解来替代、淹没学生阅读的真实回应过程,剥夺学生阅读的乐趣,我们要把课堂表达的主动权真正地让给学生。
大凡读书,无论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读者的首要任务都是弄清作品主要讲了什么,要能够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大致把握作者叙述的脉络。课堂上,在教师导入主题之后,学生展开深入交流之前,须以一根主线为抓手,共同回顾作品内容,进行必要的概述。
而故事中往往都有人物,阅读中只有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阅读交流指导课上,须检验学生对于作品主要人物的认识,引导学生理清人物身份以及彼此间的关系,了解人物的大体经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比如,在《城南旧事》这本书的阅读交流指导课,第一个板块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配课件)
课开始,老师引导孩子回顾《城南旧事》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结合目录挑一个你最喜欢的,介绍一下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孩子们根据目录的串珠式结构来回忆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的情节,充满爱与温情的故事从孩子的口中流淌出来。
接着用猜猜看的形式出示人物,并交流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再结合故事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最喜爱的人物。学生在交流的时候,教者适时点拨,要关注描写人物的细节。
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谈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发自肺腑的那份感动和喜爱溢于言表。特别在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了英子帮秀贞和妞儿相认后,秀贞一见到英子就不顾一切地搂她、亲她,过了好长时间才松开了妞儿的画面。学生纷纷表示秀贞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太久了,从中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
二、提出困惑,质疑问难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学生阅读过程从纵向说,要经过感知、理解、评价、创造几个阶段;从横向上说各个阶段又都需要想象、联想、分析、判断、综合、比较等各种思维活动的参与。这当中既有形象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求同思维,又有求异思维,这样
的复杂心智活动,是教师代替不了的。教学中发现:当学生敢于发问,会发问时,同一个问题由学生提出往往比老师提出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注意,从而积极投入思考。因此,在阅读交流指导课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对学生自主感悟的回应的重视,是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有效引领的抓手。无论是字词或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还是写作各方面的问题都可提出来。问题提完了,学生之间能帮助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答,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重点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到答案,整个阅读过程中可概括为:自读——质疑问难——教师点拨——重点阅读——解释疑难。这个环节,教师要作充分准备,既要深钻教材,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作深入理解,又要熟悉学生,充分估计学生在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作好指导的准备工作,以期在互动中刷新学生读书的深度。
辄怎么读我们来看看在《木偶奇遇记》的阅读交流指导课上,我们的老师对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提出:《木偶奇遇记》大家已经读了一段时间了,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就这本书从内容、人物、表达多角度地提出了这些问题:
生:①《调皮的匹诺曹》:匹诺曹跑到街上,又发生了什么奇遇呢?
②《长鼻子的谎言》:匹诺曹的鼻子那么长,这可怎么办呢?
③匹诺曹为什么长出了驴耳朵?
④匹诺曹和爸爸能逃出险境吗?
在这本童话的结尾是匹诺曹的这样一句话:“当我是个木偶时,我是多么滑稽可笑啊……”匹诺曹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
紧接着,教师表扬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并组织学生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解释疑难。
在学生通过合作顺利解决前四个问题后,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第5个话题:这个问题问的特别好,可以说它贯串了匹诺曹的整个成长过程,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引领。
三、精选话题,深入指导
浅尝辄止的阅读是缺乏意义的,无法有效地把阅读向更深处推进。学生在读书时往往不知道要重点阅读什么,不能感悟文字背后密码,我们教师就要去带,去领。继学生充分交流阅读收获、质疑问难后,教师需要精选话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作品内容到思想进行评论,解读作品的深刻意蕴。
一本书里隐藏着很多主题,它们都可以作为讨论的话题。首先,我们应该考虑话题从哪里来更合理。由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话题,不一定符合学生的意愿。我们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伙伴同读”,并征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梳理出比较有价值的话题,因为这些话题来源于学生,可以帮助我们准确了解学生情感的聚焦点、疑难的纠结点,最能调动他们的讨论兴趣,最易形成错综交互的言语信息场。
其次,提出的话题应力求少而精。如果教师疲于提问,学生则被动应付,面面俱到,往往一面不到,高耗低效。所以,我们可以设置一个主话题,它从实质上统领和包蕴学生在课前所提出的有价值的话题,具有较大的语意容量,能够有效诱发学生的多元思考。
第三,提出的话题要能引导学生呈现思维历程。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感悟,让倾听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体验分享的乐趣,逐步养成追根究源的阅读习惯。
毕淑敏曾说,“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其实“课外阅读交流指导课也应像微波,通过教师徐徐地点拨,深入地指导,学生的语汇丰富了,语感敏锐了、情感润泽了,精神滋养了……”
一部优秀作品,总有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会成为一组组生动的画面定格留在读者脑中。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追述阅读过程中令自己或难忘或心动的细节,如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再现、咀嚼,感悟其中的深意。
作品由形式和内容所构成。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有着精彩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更因其高超的表现形式(包括结构、语言、艺术手法等)而流芳。因此,品味语言也是阅读交流指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品得语言的精妙,习得表达技巧,方能更好地实现迁移。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身在阅读中所积累到的最具表达效果或最能彰显作品语言风格的
精彩语段,在精读品悟的过程中揣摩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诀窍,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
下面来看看我校陈蓓蓓老师执教《我要做好孩子》是如何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配课件)
课前,陈老师通过阅读单、心得式读书笔记等,了解了学生大致的兴趣指向和理解水平,梳理出一个主话题——聊聊金铃成长中的关键事件。一来这是学生关注度最高的,与他们的生活比较贴近的一些“热点话题”;二来它们在金铃成长过程中有关键意义。
课堂上,陈老师先出示故事关注度坐标,让学生猜猜大家最关注的三个事件,激起孩子参与的高昂的热情,接下来分别揭示三个关键事件——《好孩子,坏孩子》,《要命的数学》,《种瓜得豆,而且是颗金豆》,它们分别包蕴着成长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即“自强”、“自省”、“自信”。通过这个环节的交流,学生可以从“学习”这一层面上感受到金铃的成长,从而激励自己前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