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袁盎晁错传》“盎素不好晁错”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盎素不好晁错,错所居坐,盎辄避;盎所居坐,错亦避:两人未尝同堂语。及孝景即位,晁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案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吴、楚反闻,错谓丞史曰:“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其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谋错犹与未决人有告盎,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愿至前,口对状。上问盎曰:“君尝为吴相,知吴臣田禄伯为人乎?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曰:“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豪桀,白头举事,此其计不百全,岂发乎?何以言其无能为也?”盎对曰:“吴铜盐之利则有之,安得豪桀而诱之!诚令吴得豪桀,亦且辅而为谊,不反矣。吴所诱,皆亡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诱以乱。”错曰:“盎策之善。”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错。错趋避东厢,甚恨。上卒问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適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后十
余日,错衣朝衣斩东市。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钳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袁盎晁错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谋错/犹与未决/
B.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谋/错犹与未决/
C.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谋错/犹与未决/
D.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谋/错犹与未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景,是汉景帝刘启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死后在庙中被后人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
B.御史大夫,古代官职名。西汉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协助丞相处理朝政,地位远低于丞相和太尉。
C.田禄伯,西汉景帝时人,事吴王刘濞。吴王濞联合楚、赵等七国叛乱,举兵西进,田禄伯被任为大将军。
D.东市,指刑场。与《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中的“东市”指东面的市场的含义有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盎与晁错同朝为官,却多年水火不容;吴王叛乱后,晁错想查办卖盎,被人泄露给袁盎,袁盎已有置晁错于死地之心。
B.袁盎曾做过吴国国相,进京任职后多次接受吴王的财物,因而替昊王掩盖其叛乱的阴谋,晁错查无实据,只能不了了之。
C.袁盎认为吴国叛乱可以平息,因为吴国虽然拥有雄厚的物质实力,但缺少人才,是一乌合之众,晁错同意袁盎的看法。
D.袁盎单独向汉景帝进言,如果诛杀晁错,可以兵不血刃,平息诸侯叛乱。晁错死后,叛乱并未停息,汉景帝也颇为后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屏错。错趋避东厢,甚恨。上卒问盎。
(2)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
【答案】
1.D
2.A
3.B
4.(1)于是让晁错退下。晁错忙避到东厢房,深恨袁盎。皇上急问袁盎。
(2)吴王谋反已有几十年了,因削减他的封地而发怒,以诛杀晁错为名,他的本意不在晁错呀。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丞史说:“事情没有暴露,惩办他,可能中断叛乱阴谋。现在叛军西进,惩办他有什么好处!况且袁盎也不应该有什么阴谋。”辄怎么读
“事未发”一句主谓俱全,“事”是主语,“未发”是谓语,后面断开;“有绝”是“治之”的结果,不能断开,排除AB;
“兵西向”中“西向”意思是“向西进”,意思表达完整,后面断开;“何益”是询问“治之”的好处,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孝景”是谥号而不是庙号,庙号一般有“祖”或“宗”。经汉光武帝评定,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晁错查无实据,只能不了了之”分析有误,文中有“抵罪,诏赦以为庶人”的表述,即查实了袁盎的罪行,而且削去了他的官职。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屏”,屏退;“趋避”,急忙躲避;“卒”,通“猝”,急忙。
(2)题得分点有:“岁”,年;“发怒削地”,因削减封地而发怒;“诛”,诛杀。
参考译文:
袁盎素向来不喜欢晁错,晁错停留的地方,袁盎就离开;袁盎在,晁错也离开:两个人未曾在一起说过话。等到汉景帝登位,晁错担任御史大夫,便派官吏查核袁盎接受吴王财物的事,给予惩罚,皇上下诏免除刑罚,把袁盎降为平民。吴、楚叛乱的消息传来,晁错对丞史说:“袁盎接受了吴王很多金钱,专门替他掩饰,说他不会反叛。现在果真反叛了,想要请求处治袁盎,他必当知道叛乱阴谋。”丞史说:“事情没有暴露,惩办他,可能中断叛乱阴谋。现在叛军西进,惩办他有什么好处!况且袁盎也不应该有什么阴谋。”晁错犹豫不决。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袁盎,袁盎恐惧,夜晚会见窦婴,对他说明吴王反叛的原因,愿到皇上面前亲口对质。皇上问袁盎说:“你曾担任吴国相,知道吴臣田禄伯的为人吗?现在吴、楚反叛,你怎么看?”袁盎回答说:“不值得担忧,今天就可以打败。”皇上说:“吴王就山铸钱,煮海为盐,引诱天下豪杰,头裹白巾为号起事,他如果没有谋划周全,怎么能起事呢?为什么说他不足担忧呀?”袁盎回答说:“吴国铜盐之利是有的,哪里去豪杰来引诱!真是让吴国得到豪杰,也只是辅政为谊,不会反叛。吴国所引诱的人,都是一些无赖
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所以招来后为乱。”晁错说:“袁盎考虑得很正确。”皇上问道:“平乱之计怎么订?”袁盎回答说:“请左右人等退下。”皇上让左右人等退下,只有晁错一人留下。袁盎说:“臣要说的,人臣不得知。”于是让晁错退下。晁错忙避到东厢房,深恨袁盎。皇上急问袁盎,(袁盎)回答说:“吴、楚相送来书信,说高帝封子弟为王各有分地,现在贼臣晁错擅罚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所以反名是西进共诛晁错,恢复原有封地就罢兵。如今的计策,只有斩晁错,派使者赦免吴、楚七国,恢复故地,那么不会流血就可以全都罢兵。”十几日后,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被斩。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这时担任将领进攻吴、楚叛军。他回到京师,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见皇上。皇上问道:“你从军中来,听到晁错死了,吴、楚退兵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谋反已有几十年了,因削减他的封地而发怒,以诛杀晁错为名,他的本意不在晁错呀。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大夫闭口,不敢再进言了。”皇上说:“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诸侯强大了不能够制服,所以请求削减诸侯的土地,借以尊崇朝廷,这是利于万世的好事。计划刚开始实行,竟然遭受杀戮,对内来说,堵塞了忠臣的口,对外来说,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您这样做是不可取的。”这时,景帝长声叹息,说道:“您说得对,我也悔恨这件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