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城》中的湘西风情
摘要:《边城》是沈从⽂的代表作,作品主要是以30年代湘西的社会为背景,以茶洞渡⼝为描述对象,以⽼船⼯和外甥⼥翠翠的⽣活经历为主线,把湘西朴实的民风及独特环境中那种⼈性美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条清澈见底的茶洞河畔的渡⼝中,住着⼀个年过花甲的⽼船⼯和他的外孙⼥,他们任分吹⾬打,长年替他⼈摆渡,过着⼭⾥⼈宁静的⽣活。朴素的⼈性美、淳朴的民风,那湘西的社会百态,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和对⼈性美的思考。
关键词:湘西风情,《边城》,艺术风格
⼀、中国现代⽂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边城
沈从⽂是中国现代⽂学史上具有⼀定影响⼒的作家之⼀。他出⽣在荒僻但风景如画、富有传奇⾊彩的湘西凤凰县,对民间的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的⼀湘西为题材的⼩说在现代乡⼟⼩说中别具⼀格,独具风骚。他带着浪漫的牧歌情调到湘西世界中寻⽥园诗,以抒情的笔制将湘西⼈织⼊梦幻的风景画沈从⽂的主要⽂学贡献是⽤⼩说与散⽂建造起他特异
的“湘西世界”。这与他特殊的⾝世经历,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活体验相关,也与他⾃⼰的“⾓⾊认知”上
的困扰相关。沈从⽂⽣于湖南凤凰县,地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是苗、侗、⼟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所。湘西秀丽的⾃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给他带来特殊的⽓质,使他既富于多彩的幻想,⼜有着在长期的历史中积淀的沉痛隐忧。沈从⽂出⽣于⾏伍世家,14岁⾼⼩毕业后从军,随军队辗转流徙于三省边境与长达千⾥的沅⽔流域,谙熟这⼀带⼈民的爱恶哀乐的鲜明⽣活样式和淳朴的乡俗民风,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形成了对民间世俗⽣活特殊敏感的⽣活情趣。以后接触了“五四”新⽂
学,1923年只⾝离开湘西来到北京,同年秋报考燕京⼤学,未被录取。他是以“城市边缘⼈”的⾝份,靠⾃⼰的艰苦奋⽃和出⾊的才华,打进⽂坛,“挤”进城市的上层⽂明社会的。所以他可能很⾃负,⼜始终有⼀种⾃卑。这对于他的创作题材的选择
和艺术视点的形成,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沈从⽂先⽣的⽂学作品《边城》《湘西》《从⽂⾃传》等,在国内外有重⼤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多个国家的⽂字出版,并被美国、⽇本、韩国、英国等⼗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学奖评选候选⼈。中篇⼩说《边城》是沈从⽂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翠翠恋⼈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然”、“⼈事”⾯前不能把握⾃⼰的命运,⼀代⼜⼀代重复着悲凉的⼈⽣,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的隐痛。
沈从⽂的⾃卑和⾃负,都表现为他⼀⽣都⾃命为“乡下⼈”。他⼀再宣称:“我实在是个乡下⼈……乡下⼈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这种“乡下⼈”的⾓⾊认知,某种程度上触及了作者隐秘的潜意识⾓落⾥乡下⼈的⾃卑情结,但更重要的是使他成为湘西⽣活⾃觉的叙述者、歌者,另⼀⽅⾯⼜使他在跻⾝都市⽣活时,⾃觉地以“乡下⼈”的⽬光和评判尺度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沈从⽂的创作处于左翼⽂学和海派⽂学之外,选取了地域的、民族的⽂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明在进⼊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丑陋之处。在那个“湘西世界”中,⼒图通过湘西本真和原初的眼光来呈现,从⽽保留了那个世界的⾃在性和⾃⾜性,⽣动再现了楚地的民俗、民风,写出了极具地域特⾊的乡⼟风貌,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底层⼈民的⽣活图景。
与此同时,沈从⽂的作品也展现与“湘西世界”相对照的现代都市的病态⽂明景观。《⼋骏图》《绅⼠的太太》《都市⼀妇⼈》等作品常⽤讥讽的调侃,刻写城市各⾊⼈等,特别是“⾼等⼈”的虚伪、⽆聊、压抑和变态,展现“⽂明”的绳索如何反过来捆绑⼈类⾃⼰,导致⽣命⼒⽋缺的都市“阉寺病”。这些描写都市⼈⽣的⼩说,实际上对于沈从⽂并没有完全独⽴的意义,它总是作为整个“乡村叙述体”即“湘西世界”的⼀个陪衬物或⼀种批判性的观照⽽存在的。如《绅⼠的太太》,描写⼏个城市上层家庭的⽇常⽣活状态,尽意⽽穷相,以冷峻的笔调揭露了绅⼠淑⼥们的种种丑⾏。《⼋骏图》则以犀利的讽刺之笔画出了⼋位教授的精神病态。他对都市两性关系虚假性的揭⽰最不遗余⼒,这同他赞美湘西少⼥
的纯美,乡村性爱形式的⼤胆、⾃然,民间传说中爱情悲剧的壮美,⼏乎是同时出现在笔端的。沈从⽂在他的两个⽂学世界中都⼤量描写了性爱题材。这是他观察不同⽣命形态的重要的⾓度,他要由此探讨不同⽂化制约之下的⼈性的健全或病态。在他的描写中,⾯对性爱或隐或显的涌动,乡下⼈总是能返璞归真,求得⼈性的谐和;⽽都市的“智者”却⽤由“⽂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捆绑住⾃⼰,拘束压制⾃⼰,跌⼊更加不⽂明的轮回圈中。沈从⽂在这⾥是把性爱当作⼈的⽣命存在、⽣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的,所肯定的是⼈的⾃然、和谐、健康的⽣命,反对在⼈类⽂明进程中的某种倒退,反对⽣命的被戕害。
《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品⽂的优美笔触,表现⾃然、民风和⼈性的美,描绘了⽔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情,是⼀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彩,形成别具⼀格的抒情乡⼟⼩说。进述的是⼀个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情质朴的边远⼩城,⽣活着靠摆渡为⽣的祖孙⼆⼈。外公年逾七⼗,仍很健壮;孙⼥翠翠⼗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向翠翠的外公求亲。⽽地⽅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担忧,在风⾬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的⽂字总是不经意的撩拨着我的⼼弦,⽂中处处浸润着湘楚景⾊,处处是淳厚质朴的风味⼈情,字⾥⾏间飘散着⼀
种淡淡的诗意。读起它时你便会被忧伤围绕,像是触及到了什么,是怀念⼉时那个有着暖阳的冬⽇午后?还是现在这个让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这便是沈从⽂先⽣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座沉默的城,⼀座质朴的城,⼀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样的⼥孩⼦,她就是这座城的化⾝,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可以⽤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的⼈⼉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虽然内⼼起伏不定,表⾯却始终如⼀。⽂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在雷⾬夜⾥去
世,天保淹死,⽩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沈从⽂先⽣从⼈物的内⼼深处,以简练⽽⼜细腻,散淡⽽⼜⾃然的笔法刻画着⼈物的⼼理,使⼈不由⾃主的融⼊⼈物的⼼灵世界,融⼊湘西这⽚纯朴漂亮的⼟地,融⼊那温良率直的⼈们中,他⽤诗⼀般的语⾔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字。
⼆、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
⾃古以来,湘西为湘川咽喉之地,历史悠久,⼭⽔奇异,民风淳朴。境内⾃然景观绚丽多彩,⼈⽂景观独特神奇。这⾥峰峦叠嶂,林⽊参天,溪河纵横,洞⽳成,名胜迷⼈,既有全国落差最⼤的流沙
瀑布,⼜有⼯艺精湛、风格独具的古建筑⽼司城祖师殿。⼤⾃然的⿁斧神⼯,造就了这块洞天福地。
湘西的美在于⼭。巍巍武陵是湘西的脊梁。⾼耸⼊云的⼋⾯⼭呈现出“风吹草地见⽜⽺”的“塞外风光”;莽莽苍苍的⾼望界,林海绵亘,荫天蔽⽇,珍禽异兽不绝于野;四季绿意诱⼈的南华⼭,有如⼀只栖息于湘西⼭地的⾦凤凰。
湘西的美在于⽔。⼭清⽔秀,滔滔⾣⽔是湘西亘古不息的⾎脉。两岸青峰对峙,青幽迷⼈的猛洞河享有“天下第⼀漂”的盛名;静谧的⽪渡河,修⽵夹岸,⼗⾥长廊⼀画屏;⽽澄明浩淼的栖凤湖,则是湘西熠熠⽣辉的⼀颗明珠。
湘西的美在于⼈。“智者乐⼭,仁者乐⽔”,奇⼭异⽔赋予了湘西⼈这种神韵。湘西⼈既有着“红灯万盏⼈千叠,⼀⽚缠绵摆⼿歌”的辉煌艺术,⼜有着崇侠尚义的古道热肠和淳朴的民情。
神奇的⼟地⾃有其神奇的物产。银杏、⽔杉、⾹楠等名贵树种⽣长于此;
油桐、⽣漆等特产声名远播;古丈⽑尖、保靖换⾦茶⾹飘四海;黄莲、杜仲、黄柏、天⿇等使湘西成了华中著名的天然药库。 60余种地下矿藏⼜为湘西铸造了⼀只“⾦饭碗”。花垣有“锰都”之称。湘西好酒湘泉、酒⿁名甲全国,声震海外。好⼭好⽔好地⽅,⼈好酒醉情更酽。湘西这块醉⼈的⼟地,饱含了全部热情,等待着四⽅宾朋的到来。
隐秘的角落结局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
去淡化现实的⿊暗与痛苦,去讴歌⼀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性与⽣活⽅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的年轻⼈既没有海誓⼭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然的男⼥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样,清新⽽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对待“爱”的⽅式给予热切的赞扬,⽽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民⾏为的⾼尚和灵魂的美。《边城》是沈从⽂的代表作,展⽰给读者的是湘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爱与美之歌。湘西淳厚朴实的⼈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光⽔⾊,情调爽朗明快,⾊彩绚丽清新,是⼀幅优美别致的风⼟⼈情画卷。⽽青年男⼥的情爱,⽗⼦祖孙间的亲爱,⼈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起,了⽆痕迹地融⼈了全部故事情节和⼈物形象之中。沈从⽂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种‘⼈⽣的形式’,⼀种‘优美,健康,⾃然⽽⼜不悖乎⼈性的⼈⽣形式’。边城的青⼭绿⽔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那种沉浸于⽣活、融会于⾃然的⼼态也是美的。西世界和谐的⽣命形态。
湘西⼟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化和民间艺术,⼟家族的摆⼿舞、赶秋节、吊脚楼、西兰卡普,苗家的芦笙、⽊⿎舞驰名遐迩,久负盛名。⼟家刺绣、苗家蜡染堪称⼀绝。⼟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会歌,⽆处不歌,歌⼭歌海,情溢⼭寨。有对歌、盘歌、⼭歌、蓐草锣⿎等,⽣动形象,⾳韵和谐,
情真意挚,优美悦⽿。闻之如品⼲饴、如沐春风。再来看看⼟家族苗族特有的吊脚楼,吊脚楼属于⽊结构,四周都有设计独特的楼⾓垂吊,刷桐油,省⼯省料,美观⼤⽅,成为湘西⼀景。当然,在每年的三⽉三这天,挑葱会,苗族的边边场,最让年轻⼈神往,他们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由恋爱,寻⾃⼰喜欢的对象。没有⼈来管你,也没有⼈来打搅,⼀切公开⽽透明。
三、《边城》中的艺术风格
《边城》的艺术风格,是⼀⾸抒情的⽥园诗,⼀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沈从⽂执意要把《边城》写成“纯粹的诗”,主要是出于“怀旧”的主观抒情并要把它凝结成“诗”。正如他所说:“这⼀年,我的过去痛苦的挣扎,受压抑⽆可安排的乡下⼈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故事上,才得到了排泄和弥补。”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作者这股内衷隐秘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说
的“本事”与⽬的。所以,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使故事本⾝成为对“爱”的剪不断、理还乱的追觅与幻想。为此,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物描写⽅⾯,以关于动作、对话的⽩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丰富的“潜台词”。如,翠翠只爱傩送,因此明确地向爷爷表⽰拒绝天保的求亲;傩送⽉夜上⼭为她传情,她在睡梦中⾝体随着歌声漂浮起来,“飞窜过悬崖半腰”,去摘象征美好爱情的“虎⽿草”,追觅着甜蜜幸福的爱情。情节结构⽅⾯,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法,衍⽣多变的波澜,切合、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风俗描写⽅⾯,将⼈物的活
动置于⼀幅幅风俗、风情画⾯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如,作者特意在故事中间穿插了对歌、提亲、陪嫁、丧葬、赛龙⾈等苗族风俗的描
写,构成⼀道鲜亮的风景线,使《边城》具有独异的乡⼟⽂学⾊彩,再加上⼏分童⼼话语的调⾊、叙述语⾔的抒情化等,构成了《边城》诗⼀般清新俊逸的风格。
从《边城》表现的内容本质及超现实的创作⽅法来看,它具有牧歌的风格。它的故事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这篇⼩说运⽤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法,⼀半是“梦”,⼀半是理想的“现实”,并⾮对当时的⼆三⼗年代的湘西现实社会的写真。⼈物与故事是对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因素(两种婚俗观念的对⽴除外),既⽆阶级的对⽴,⼜⽆经济利益的冲突,更⽆⼈际关系的⽭盾,有的是慈爱孝顺,达到了⼀个⾮对⽴因素的⾃然和谐、反璞归真的理想境界。作品的结尾采⽤了⽐较平和、并⾮绝望的结局:“这个⼈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作者不忍⼼让翠翠彻底绝望,⽽让她带着希望接受爱情的考验与磨难,等待恋⼈的归来。也许会给读者留下希望、期待与遐想,使结尾更有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调。
四、结语
从边城中看湘西风情,让沈从⽂带我么领略了湘西的⼈⽂风景、⾃然风景。更是带我们⾛过了翠翠的爱情悲剧,湘西风情值得回味。
参考⽂献
[1]《北⽅⽂学(下半⽉)》2011年03期
[2]⾣⽔⼈《湘西民俗风情简介》,湖南⼤学出版社2005年版
[3]《中国现当代⽂学专题研究》,北京⼤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吉⾸⼤学沈从⽂研究⽣室:《沈从⽂研究》,1988年,湖南⼤学出版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