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
本刊记者常
猝死离我们有多远
您可知道,曾经有司机驾车时就倒在方向盘上永远醒不过来吗?您可知道,曾经有医生连续加班后就一睡不起吗?您可知道,曾经有路人行走时忽然跌倒就再也没能睁开双眼吗?
中国心律失常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10万,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呈现上升趋势。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在1万人中大概有4人死于心脏性猝死,每分钟就有1人猝死。目前,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绝大部分人还没送到医院就已失去生命。而且,猝死不再只是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年轻人猝死人与日俱增。
猝死可发生于任何场合。有资料表明,猝死50%以上发生在家中或途中,在季节上冬天多于夏天,在时间上夜间多于白天,发生在睡眠中占一半以上。在性别上男人为女人的5倍。在年龄上20~50岁多见,小于45岁的占一半,小于30岁的占20%。在媒体圈享有“才子”之名的金波就是34岁。据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显示,6月29日19时30分许,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晕倒在呼家楼站开往潞城方向站台,逐渐失去意识,随后,两名女乘客上前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紧接着,一名自称是急救医生的外国女子参与到救治中。地铁工作人员一边疏散乘客让出空间,一边拨打急救电话。不过,遗憾的是金波最终没能苏醒过来。记者从金波亲友和同事处获悉,其生前无重大疾病。但由于多年在互联网领域从业,金波工作比较拼,经常熬夜。
无独有偶!就在金波突然离开的第二天,武汉也报出了一起猝死事件。今年32岁的余先生,是汉口一家酒店的销售经理,因工作性质的原因经常需要加班熬夜。6月26日早上,在家睡觉的余先生觉得胸口间歇性的疼痛,他心想着睡一觉就好了,可休息两天后症状一直没有改善。当日早上7点左右,他感觉到胸痛加剧,整个人都快要窒息,这才让家人拨打了120。可惜在送到医院时,余先生已经是呼吸循环衰竭,心跳骤停。据余先生的母亲介绍,一家人都有高血压病史,余先生本人也有遗传性高血压,但很少有不舒服的症状,所以一直没太在意。
从这些案例不难看出,猝死就像一个幽灵,来无影,去无踪!
猝死已被称为“病魔之首”
在人类所有的疾病中,就其突发性、紧急性、严重性、恶性程度和后果而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够与猝死相比。因此,猝死被业界称之为“病魔之首”。那么,哪些人是最易猝死的?本刊医学顾问、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专家陈方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作压力与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一些特定的高危人很容易出现猝死现象。
高危人一:工作压力大的白领
不良的生活方式,使得
现在很多白领发生猝死的风
险越来越大。久坐、抽烟、喝
酒、熬夜是公认的损害身体
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于应酬
多,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造成肥胖、高血脂或高血压;工作忙碌,使得身体锻炼越来越少,导致体质变差。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白领人由于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焦虑,往往会引起或者加重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心梗。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大、体力透支等很容易成为心脏病的诱因,从而诱发猝死。
高危人二:年龄在30~50岁的司机
司机大多为年龄在30~50
岁的男性,他们工作紧张,工
作时间长。但这一年龄段的男
性对自己身体往往很自信,认
为加班加点也没关系,通常会
出现透支健康的现象,而这些
都像是埋伏在人体周围的“定时”,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引爆”,使得司机成为猝死的高危人。
高危人三:媒体、IT行业从业者
中国医师协会曾对媒体
从业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过分
析,发现亚健康检出率为97.
5%。除了常见的胃病、
肩周
炎、颈椎病等“职业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日趋上升,这使得媒体从业人员发生猝死的风险增高。同时,很多媒体从业人员长期处于高压的工作状态,导致交感神经长期兴奋,会造成多系统功能紊乱。
高危人四:网商和网店店主
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
货源、做图片、写简介、和
客人沟通、退换货,只要消
息一来,不管正在吃饭还是
休息,都得立刻回复,生怕
错过一笔生意。“废寝忘食”
地熬夜工作是很多网商的家常便饭,而近几年多起“网店店主猝死事件”更为该行业敲响了警钟。
高危人五:黑白颠倒的夜班人
保安、创意工作者、编程
工程师、网站编辑、出租车司
机等经常需要熬夜、上夜班
的人们,是心脑血管疾病的
高发人,出现“过劳死”的苏醒图片
案例屡见不鲜。
高危人六:从事力量性项目的运动员
运动员通常被认为是最
健康的体。当他们的生命
在持续的大运动量中戛然而
止,尤其是发生在公开竞赛
场合时,往往会引起强烈的
社会反响。运动相关性猝死的基础病因主要为心肌病、早期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畸形等,其中,35岁以上的运动员猝死57%是以冠心病为主。
此外,下面这几类人也需要格外注意——
—[早发家族]
简单说就是父母有过相关病史。尤其是父亲55岁之前、母亲65岁之前就得过心血管病或者脑血管病,那么这个家族就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早发家系,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远远大于一般人。
[过度疲劳的人]
过度的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导致整个人处于疲惫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人很容易出现心脑血管问题。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肥胖、肾脏病患者]
这些患者在情绪波动较大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问题。
猝死真的“猝”不及防吗
虽说猝死具有突发性,很难预料。但专家表示,多数猝死事件中的当事人,往往在事发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有预警症状存在的,遗憾的是这些信息被误解或忽略了。那么,猝死前身体会发出哪些信号?
肩颈疼痛:疼痛发生转移
心肌缺血时,会将疼痛信号通过神经传递反映在水平相同的脊髓段区域。附近的器官,如肩膀、脖颈、下巴、手臂就在这个范围内,因此这些器官会感觉到疼痛。这些疼痛的发作特点,常常是今天脖子疼了,第二天改成下巴疼;或者今天疼,第二天又不疼了。
胃疼恶心:没胃病却胃疼
如果在没有任何明显缘由的情况下有了胃疼反应,那么极有可能是心血管出了问题,从而引发肠胃不适。动脉由于脂肪沉积物堵塞,将会减少甚至阻断血液传输给心脏,这会引起心绞痛。
焦虑失眠:无症状而惊醒
如果出现持续几天、几周甚至几月的失眠,紧张焦虑,极难入睡,易惊醒,一点声音都会醒来,严重时每天只有极短的有困意的时间,过了这个点就整晚无法入睡,无法入睡就很暴躁,这些均表示心脏出现异常。
心跳加剧:不规则,无缘由
在心跳不规律的同时还伴有每分钟心跳的加快,那么你该立马去医院了。尤其是在运动之后,一旦发生心室性心搏过速,则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因此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求帮助。
潮热盗汗:长期反复出现
没有进行运动却会突然出汗的话,例如脖颈、后背、头皮、手心或者脚掌都会大量出汗,
那么这常常是
你心脏疾病发作前的一个信号。对女性而言,感觉上更像是更年期里的潮热或者盗汗。
呼吸短促:感觉头晕目眩
感觉难以深呼吸的时候,也许以为是你的肺出问题了,但这可能是由于心脏虚弱而导致血液里氧过少的结果。呼吸困难或短促,通常都是心脏疾病的第一征兆。你会感觉头很轻,甚至晕眩。
极度疲劳:四肢十分沉重
疲劳是突如其来的,并没有激烈运动或缺少睡眠,你就会完全提不起精神。此外,沉重的四肢也是一个信号。
猝死来袭,如何救人一命
猝死不再只是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年轻人猝死人与日俱增。那么,面对突如其来的猝死,我们该如何预防?如何应对?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权威机构评选出的易导致猝死的8大恶习。
闹市骑车比利时哈塞尔特大学研究人员的解释,因为闹市骑车吸入的尾气最多,同时还要耗费体力踩踏自行车,引发供血不足,这很容易诱发心脏病发作。
用力排便心内科专家认为,便秘的人大便时突然发力,瞬间血压会迅速升高,心脏承受的压力也会随之剧增。此外,血压不稳时,血管斑块的活动性就会增加,容易脱落。
久坐不动久坐会导致人体新陈代谢的改变,使得血液中的脂肪及甘油三酯含量上升,血黏度升高,血液循环减缓,容易诱发血栓形成,增加心肌梗死和肺栓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久坐不动,就相当于坐以待毙。
过度饮酒酒精或咖啡能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好像扣动了心脏病发作的扳机。如果是长期酗酒的人就会破坏心肌,久而久之导致心脏衰竭。不论喝咖啡还是饮酒,都要有节有度。
心情抑郁坏情绪是心脏的大敌。抑郁通常与焦虑相伴,睡眠质量会很差,使得血压和心率都会升高,对心脏健康非常不利。
暴饮暴食餐后胃肠道需要大量的血液消化食物,而流入心脑血管的血液大大减少。对于本来就供血不足的人而言,一顿饱餐很容易诱发心梗或脑梗。
大量吸烟吸烟或被动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
太咸太甜吃盐多不仅可以升高血压,同时还能使血浆胆固醇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美国的研究显示,爱吃甜食的孩子,成年后心脏病危险会大大增加。
了解清楚上述恶习的危害,才能做好预防工作,把猝死拒之门外!下面我们再来聊聊如何应对猝死。
猝死发生后,如果在2~4分钟内没有获得有效的,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超过8分钟人就死亡了。当发现有人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应立即使其平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就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
将患者平卧,背部垫一硬板,颈部上抬,头颈微后仰,促使气道通畅。
施术者握拳,在患者的胸骨部下段做一二次短促有力的叩击。如无反应再重复一二次,经叩击后,常可终止室速,室颤,恢复窦性心律。如无效做下一步处理。
立即做全外心脏按压,左手掌置于患者胸骨下1/3处,右手压在其上方,以每分钟100次的速度,用力适度,反复按压,使胸廓上下活动程度3~4厘米,心内剩余含氧血迅速排入动脉使心脑供血,胸廓下陷回弹时,有助于通气。按压应用力均匀,轻柔,用力过猛,易引起肋骨骨折、胸骨骨折、气胸、血胸、心包积血、骨髓栓塞、内脏破裂等并发症。如无反应,同时进行下一步处理。
人对口呼吸:一手捏住病人鼻孔,推开下颌,使其口张开,用力吸气后与患者口腔紧对密闭,将气吹入,以每分钟16~18次的速度,反复(吸,吹)进行。如能听到患者呼气声最好。
为赢得抢救病人的宝贵时机,在急救时还应尽快与120急救取得联系。
本刊郑重提醒:
为了身体健康,我们一定要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兴趣爱好,以便逃离“病魔之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