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上古文化:
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
2、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以殷为
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他们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维系了下来。
3、春秋战国文化: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为各个思想集团进行中国的传统文化百家争鸣提供了舞台。所谓百家,只是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说。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为学说核心;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倡导无为;以管仲为代表的法家力主强化法令刊律;由墨翟创立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正是经由各具特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4、秦汉文化:
秦汉帝国的盛大根植于新兴地主阶级的生气勃勃、雄姿英发。由统治阶级精神状况所决定的社会文化基调也处于一种不可抑制的开拓、创新的亢奋之中。
开拓进取、宏阔包容的时代精神,激发了工艺、学术的创作高潮;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秦汉时代,中国文化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广泛交流,其中最著名的是汉武帝时的张骞通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中国文化因此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5、魏晋南北朝文化:
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随后,道教形成。与道教勃兴的同时,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大军也开进了魏晋南北朝文化系统。由此形成二学(儒学、玄学)、二教(道教、佛教)相互颉颃、相互融合的多元激荡的格局。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这一时期因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发了胡汉文化的大规模冲突。在文化的多重碰撞与融合中,中国文化得到多向度的发展,强健而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异彩。
6、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的气象恢宏,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休戚相关。杨隋和李唐政权所推行的包括均田制、崇重今朝冠冕及科举制在内的一系列全面压抑门阀世族的改革措施。大批中下层士子,由科举人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
在隋唐之际巨大社会结构变动中登上中国文化舞台的庶族寒士是正在上升的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自信和热情,唐代文化因而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
中国文化发展至唐,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世追慕不已。
7、两宋文化: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
两宋绘画富于潇洒高迈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宋词、宋画、宋文以及宋代理学
构筑成一个精致辽阔的上层文化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市民文化也在崛起。市民们无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迷离的诗情,而是醉心于能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艺术样式,因此,市民文化从其诞生起,便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与广阔的普及性。
8、辽夏金元文化:
契丹、党项、羌、女真等蒙古势力对宋人世界的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宋人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养。
元蒙统治时期,汉族文化被游牧民族踏得支离破碎。元杂剧不仅愤激地谴责黑暗,而且充满希望地去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元代中国对世界的开放,使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居内地。异邦的先进科技,流人中国科技界。同时,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也在此时传入欧洲。
9、明清文化:
明代与1840年前的清代,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晚期。明清两代,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
剧变的重大时期,欧亚大陆的远西端,新兴的资本主义呼唤来工业革命。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1840年爆发的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人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