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苏轼:十年一梦,亦哭亦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堂实录
一、导入:金庸、杨过与苏轼
师:今天的课希望大家能在心中带一首词走,同时,更要在心中带一个人走,他就是苏轼。这是我生命中最为推崇的古代男性,所以今天我不仅是来上课的,更是来寻知音的。我想让大家看的不单单是我们平时熟悉的那个豪迈率性的苏轼,更是一个深情的苏轼。向大家隆重介绍我的一位知音,他的名字叫“杨过”。读一读金庸先生《神雕侠侣》的第三十八回,杨过在十六年后等待小龙女而不得的一段场景描写。
资料链接:⋯⋯眼见太阳缓缓落山,杨过的心也跟着太阳不断地向下沉。再过多时,半轮月亮慢慢移到中天,不但这一天已经过去,连这一夜也快过去了。小龙女始终没有来。他犹如行尸走肉般踉跄下山,走到小溪之旁,掬水而饮,一低头,猛见水中倒影,两鬓竟然白了一片。他此时三十六岁,向来头上一根银丝也无,突见两鬓如霜,满脸尘土,几乎不识得自己面貌。霎时之间,心中想起几句词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不由得心中大恸:“而我,而我,三日三夜不能合眼,竟连梦也做不到一个!”
师:苏轼感动过金庸,金庸把这份情怀放在杨过身上,于是有了这样让人读之欲落泪的传奇故事。今天,我希望苏轼也能感动我们,至于这份情怀放在哪里,则各有不同。
二、朗读:深情之处更深沉
师:你可以先示范朗读一下吗?
(一生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点评一下她的朗读。
师:像这样一首词,是非常富有深情的,你觉得哪几句话是格外有深情之处,需要在朗读的时候突出?
生:“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茫茫”,“无处话凄凉”的“凄凉”,“鬓如霜”的“霜”,“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泪千行”,还有最后三个字。
师:很好。虽然这首词比较适合男生读。但女生来读也许是另一种风景。
三、背景:那些年,予“我”陂陀的青春
师:我们读诗,可以先还原历史,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更好地理解一首词。不过今天,我们也可以把
这个顺序倒一倒。大家能够从这首词中推测到它的写作背景吗?当时苏轼大约处于怎样的人生状态之中?
生:我推测这可能是苏轼在他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在某个夜晚他忽然梦见了他死去的妻子。当梦醒时,他才发现自己和妻子已经有十年没见了。很想她,很想她。
一个人的夜我的心应该放在哪里是什么歌
师:这个男生的回答几乎不夹杂任何语气词,连贯成篇,颇具诗意。首先,这首词当然写于妻子死后十年,当时词人是四十岁,我们看看自己身边四十岁的男性,一般来说,四十岁的男性还不至于“尘满面,鬓如霜”,那么苏轼在这几年中究竟发生了哪些大事以至于华发早生?
资料链接:这首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序中“乙卯” 即熙宁八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悼亡词,题为记梦。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神宗熙宁元年——熙宁八年(1068—1075)大事记:
1068娶王闰之
1069返京任职史馆
1071任杭州通判
1074任密州太守
师:1068年,娶王闰之。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学生下面纷纷说,爱屋及乌,有前妻影子,等等。
师:1069年返京,但是1071年他去了杭州;1074年的时候他又到了密州。这个说明苏轼当时遭遇了什么事情?学生说,被贬了。
师:对,左迁了。一个人在自己人生不如意的时候,他会格外地渴望自己的身边能够有一个知心人的陪伴,所以在这个时刻,苏轼对自己妻子的怀念也就显得格外地深沉。
四、品读:最是深情动人处,心有戚戚同倾诉
资料链接: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地幸福! ——方方《喜欢苏东坡》
师:中国有个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希望嫁给苏轼”。这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男性,因为我们都看到了苏轼在豪迈率性之后的那个柔情的侧面,所以,接下来,我想请大家来说说,在这首悼亡词中,哪一句最能打动你?请你也饱含深情地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一下。
生1: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和妻子生死两隔,又经历了被贬,他就特别希望他的妻子能够陪伴在他的身边。
师:“相顾无言”好像太残忍了,你让他们说一句吧。
生:如果我是苏轼的妻子的话,我会对他说“我一直都在你身边”。
师:这个时候,我们作为旁观者可能还能替他们说点什么,可是作为当局者,可能真的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无声胜有声” 了。
生:我特别有感觉的就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人一生有几个十年,屈指数来,八九而已。十年的煎熬,带着对一个人的爱和思念,而且天人相隔今后再无见面的机会,所以这个“两茫茫”,我对它的记忆非常深刻。
师:“十年生死两茫茫”,空间的距离也许是可以弥补的,但时间的距离却是无法逾越的。而且“茫茫”二字多少会给人空寂和凄清的感觉。
生3:我觉得最能打动我的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他的妻子离去十年,纵使相逢也不认识,这应该是一件很无奈的事了。师:无奈是因为已经“尘满面,鬓如霜”。“尘”不仅是岁月的风尘,也是情感的风尘。
生4:我觉得最能打动我的一句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因为我曾经经历过类似的感受,心里满腹的委屈,走在大街上,看着人来人去,热闹非凡,自己的心里的很多话却没有人听我诉说。苏轼内心的情感应该比我程度更深,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知道这句话里满含了凄凉。
师:这位同学感受到的是一种无人理解的孤寂凄清之感。“千里孤坟”,古时候交通没有
现在那么方便,连祭拜都可能是件难事。
生5: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我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就像真的看到了这个画面。在整首词的悲伤情绪中,读到这一句,能够有一点点的欣慰、一点点的开心。
师: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个场景应该是妻子生前发生过的,可能苏轼还亲手为自己的妻子画过眉,点过唇,“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动作都让我沉醉”,所以这个场景如今回想起来,可能也算是寂寞生活里的一点温暖的慰藉吧。
生6:我最喜欢最后一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一句中的“肠断处”我可以看出苏轼对于自己妻子的思念之深,妻子离去的痛苦。
师:我料想那年年肠断之处,明月正照耀着青青的松树。
五、品评:外枯中膏,似澹实美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结尾很特别。他没有以一种强烈的抒情作为结尾,而是用一种非常客观的场景描写作为结尾,“明月夜,短松冈”,很克制的写法。去体会一下这两种写法的区别。我了两段类似的资料给大家看看,我们来做一个比较阅读。
第一个是明代归有光先生《项脊轩志》的最后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他怀念自己的妻子,却写了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死的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长得很高大了。
我们把阅读的视野再打开点,往西方看一看。我又了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结尾。小说写男女主人公很相爱,中间经历了种种的故事,最后女主人公难产死了,所以最后结尾是这样写的:“过一会儿,我走了出去,离开医院,冒雨走回旅馆。”你能体会一下,浓墨重彩的抒情和客观冷静的场景,两种结尾,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生1:我觉得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以客观场景作为结尾我觉得比直抒胸臆表达情感更为丰富。师:后面那种可能是貌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汹涌。
生2:我比较喜欢第一种。比较直接。第二种,如果没有背景,可能会猜不出表达的意思。
师:第一种,你觉得可能在情感的抒发上更为流畅、直观。这是两种阅读体验,一般来讲,在我们平
时的写作中,接触第一种相对更多一些。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二种。第二种写法很克制,很冷静,很压抑;但恰恰是如此,我觉得在感情的爆发上可能更为强烈。苏轼自己对这一风格有一个概括,叫“外枯中膏,似澹实美”,大家怎么理解这个“外枯中膏”?这其实就是——(板书:言有尽而意无穷) 师:大家在平时的写作中,可以去尝试一下这样的写法。
六、破题:于平凡处寓深意,放眼三诗长叹息
师:前面说了这么多,但大家还是遗漏了一个最为深情的地方。
生:题目。
师:其实如果我们翻一翻苏东坡的文集,会发现,苏东坡的词作中,写到“梦”这个字的大约有一百多首,但惟独这一首是有时间的,他为什么要把这个时间特别地写出来?生:因为苏轼是在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晚做了这个梦。
师:好,我们再来翻一翻苏轼的诗集,还会发现一个非常诡异的地方。在这首词写后差不多连续三年,他每年要在正月二十日写一首诗。
资料链接:
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元丰三年(1080),梦的5年后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元丰四年(1081)梦的6年后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元丰六年(1083) 梦的8年后
师:我把这三首诗的原文给大家投影出来,哪位同学眼睛比较尖,可以发现这三首诗更为奇特之处。
资料链接: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元丰三年)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元丰四年)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