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野望》的赏析
王绩《野望》的赏析
  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律诗的奠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也具有⾮常重要的地位。下⾯⼩编给⼤家带来王绩的《野望》的赏析。
  野望
  朝代:唐代林采薇
  作者: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唯落晖。
  牧⼈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彩,重重⼭岭披覆着落⽇的余光。
  牧⼈驱赶着那⽜返还家园,猎⼈带着猎物驰过我的⾝旁。
  ⼤家相对⽆⾔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歌真想隐居在⼭冈!
  注释
  ⑴东皋(gāo):诗⼈隐居的地⽅。薄暮:傍晚。薄,迫近。
  ⑵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依:归依。
  ⑶秋⾊:⼀作“春⾊”。
  ⑷落晖:落⽇。
  ⑸犊(dú):⼩⽜,这⾥指⽜。
  ⑹禽:鸟兽,这⾥指猎物。
  ⑺采薇:薇,是⼀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在⾸阳⼭上采薇⽽⾷,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活。
  赏析
  这⾸诗写的是⼭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个地⽅。他归隐后常游北⼭、东皋,⾃号“东皋⼦”。“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曹操《短歌⾏》中“⽉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聊赖的彷徨⼼情。
  下⾯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唯落晖。牧⼈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四望,到处是⼀⽚秋⾊,在⼣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
式的⽥园⽓氛,使整个画⾯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幅⼭家秋晚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园中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相识,长歌怀采薇。”说⾃⼰在现实中孤独⽆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也许并不觉得这⾸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
宋、齐、梁、陈⼀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叫好。南朝诗风⼤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裹着绸缎的珠光宝⽓的贵妇。从贵妇堆⾥⾛出来,忽然遇见⼀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特别的魅⼒。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种朴素的好处。
  这⾸诗的体裁是五⾔律诗。⾃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将声律的知识运⽤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律诗遂定型化,成为⼀种重要的诗歌体裁。⽽早于沈、宋六⼗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这⾸诗⾸尾两联抒情⾔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层。这正符合律诗的⼀种基本章法。
  鉴赏
  这是⼀⾸描写秋天⼭野景致的五⾔律诗。诗风疏朴⾃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相顾⽆相识"的抑郁苦闷的⼼情,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学风习⼤异其趣。全诗洗尽铅华,为唐初诗苑吹进⼀股清新的⽓息,是王绩的代表作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句以抒写情性为主。"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边⾼地,借⽤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故⽽⾃号"东皋⼦"。"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曹操《短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这两句
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先推出薄薄暮⾊之中,诗⼈兀⽴在东皋之上,举⽬四望,⼀种莫可明状的孤寂⽆依的愁绪涌上⼼头,使之⽆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然会涂上⼀层⼼理上的不平衡⾊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树树皆秋⾊,⼭⼭唯落晖"。这是诗⼈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黄的秋⾊,起伏的⼭峦惟见落⽇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们还是能够感觉到⼭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的强烈辉映。接着,诗⼈的笔锋⼜转向动的叙写:"牧⼈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刻划视野所见⼭野放归的⽣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注进⼀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个动词"驱"、"返"、"带"、"归"。⽤得⾃然⽽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于⼀静⼀动的描写之中,把⼭⼭树树、⽜犊猎马交织成⼀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然和谐,令⼈不能不产⽣某种遐想,甚⾄忘情在安逸闲适的⽥野之中。
  可是,⾝临其境的王绩,他的感受远不能象⽥园诗⼈那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的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依的情绪。"相顾⽆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内⼼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周粟、上⼭⾤薇的隐逸之⼠。有⼈评⽈:"读《野望》篇,固知⾼⼠胸襟,超然物外,⼀腔隐情。千古⾃有知⼰。"((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正深得本诗的主旨。
  本诗⾸尾两联抒情⾔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以情写景、借景⾔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诗⼈的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诗中所蕴含的不尽之意,更使⼈们长久地咀嚼、回味。全诗语⾔质直清新,⾃然流畅,⾔浅味深,句句有⼒,为唐诗及后代诗歌语⾔的创新开辟先路。
  创作背景:
  王绩⼊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告归。此诗当作于诗⼈辞官隐居东皋(在今⼭西河津)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