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简介
第9卷第2号                                  长  安  学  刊                                    2018年4月 Vol.9,No 2                            haanxi Social Science Review                              Apr.,2018
论鲁迅小说中的月亮意象
韩珊珊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8)
摘  要:月亮是鲁迅小说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作为自然景物意象,鲁迅对它寄托了深刻有多样的含义。金黄月光下的温情故乡,恐怖黑暗的“吃人”社会,月黑风高的死亡月夜,为古典又永恒的月亮意象注入新的内涵,剥开一层层的乌云直击月亮的真实面目,《呐喊》中月亮意象出现次数多,分析月亮意象能更深入的了解鲁迅其人、其小说的深刻内涵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鲁迅;月亮;温情;恐怖;死亡
文章编号:ISBN978-7-80736-771-0(2018)02-113-02
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的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能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
象。月亮本只是一个客观物象,由于文学的审美作用使它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容和情感彩的文化载体,成为蕴含丰富的艺术符号。从一开始其象征意义就是明确的,几种基本含义被反复运用,不断咏唱,逐渐固定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最富象征意义的具象,引起情感共鸣,已经成为一个在特定生活场景中反复出现并因此引发出某种固定情绪和习惯性联想的程式化意向。
月亮意象出现在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中,其中小说里最多。在他33篇小说中有12篇出现了月亮意象,其中《呐喊》中占6篇,在《彷徨》和《故事新编》中各占了3篇,《社戏》、《故乡》、《白光》、《孤独者》等作品中,月亮的意象多次出现。这一意象在鲁迅作品中出现频率之高,篇幅之多,形式之多样绝非偶然,而与鲁迅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温情柔和的月光
日本著名作家佐藤春夫在悼念鲁迅的文章中写了“假若你读鲁迅作品时稍加注意,在什么地方也一定表现着月光的描写与少年的生活。我想月光是东洋文学在世界上传统的光,少年是鲁迅本国里的将来唯一的希望。我永远忘不掉从鲁迅文中独到的虽然中华民族的全部都几乎使自己绝望,然而这绝望并不能算是真的绝望,中国还有无数的孩子们的这种意味。假若说月光是鲁迅的传统和爱,那少 年便是对于将来的希望和爱”。月光与少年同时出现的有鲁迅小说《故乡》和《社戏》。
《故乡》开篇交代冒着严寒回到了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眼前此情此景却不是“我”记忆深处的景象。忆起它的美丽,说出它的佳处,仅在和闰土交往的种种往事里,“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乡间静谧的夜晚,各种温和的颜交织映衬,月光洒在沙滩上,闰土带给他童年的欢乐,金黄圆月下的温情。结尾“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两次出现金黄的圆月,是温暖和希望。仅听闰土的讲述就在脑海中勾勒出沙地、碧绿西瓜和金黄圆月的柔情风景,月亮成为鲁迅笔下温情意象的符号,文化语码。《社戏》结尾“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作者简介:韩珊珊(1994— ),女,山西运城人,汉族,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在读硕士,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先秦文学。导师:张保宁教授。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