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教案 
                (四课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小说的有关知识
2、了解小说的发展
3、欣赏《伤逝》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语言特点。
难点是赏析《伤逝》深刻的主题。
教学方法:
利用电教手段,采用听、讲、议和比较的方法,扩大知识容量,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过程:
1,导入:鲁迅简介,鲁迅的爱情故事。
2,了解故事情节:学生口述《伤逝》故事情节。
  故事的梗概是在自由思想萌发时一对觉醒的青年男女相恋,后遭到家族反对,私奔同居,最后抵挡不了社会舆论与经济困难的压力而走向结束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涓生 :伤子君之死,悔恨 ----
会馆胡同:相遇、相识、相爱------
  吉兆胡同:同居、快乐----隔阂----相怨-----分手---
主人公子君:病故
3,讨论:《伤逝》爱情悲剧的原因,主要责任在于谁?
提示:社会、涓生、子君三个方面原因,(另外用两节课时间专门组织讨论,要求准备讲
稿(500字左右)
4,几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鲁迅小说简介其一,“子君有怨,在早晨,极冷的早晨,这是从未见过的,但也许是从我看来的怨。我那时冷冷地气愤和暗笑了: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我极其震惊于那个“冷冷的气愤和暗笑”!抛开涓生所气愤和暗笑的内容,我只讲两个人之间对待的问题。两个因为相爱而选择走在一起的人,在共同生活之后,发现彼此之间渐渐产生隔阂,却不想着去放开彼此的想法,敞开心扉的争取把隔阂早日消除,而是无所作为的让隔阂这么逐渐累积,累积,最后竟然发展到对对方“气愤”、“暗笑”的地步,尤其那“暗笑”,多么伤害人心的暗笑!涓生,你可知道,你所暗笑的可是你爱的人啊!
    其二,在子君死后的一段时间,那条狗“阿随”竟然自己回来了,来到了涓生的面前!子君,对涓生深爱而又极度依赖的女子,在涓生说出他心中的“真实”之后,怀着对涓生的爱,和对涓生的绝望而离开。她在死的那一瞬间,在死了之后,依然怀着对涓生的眷恋吗?依然怀着对涓生的深爱吗?所以,她在死后附体在阿随身上也要再去见涓生?我这么
想着,对于子君的死,也对于她的生,都感到了极度的悲哀——其实,她从来也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她始终有一种依赖!而涓生,面对自己抛弃的“阿随”的回来,自然也是勾起了对子君的回忆——苦痛,悔恨,空虚!
小说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5,小结:《伤逝》的主题是:
6,布置讨论:用两节课时间专门组织讨论,要求准备讲稿(500字左右)
附相关资料
  主人公涓生、子君是受过新式思想熏陶的两个青年,他们不理会世俗的眼光,毅然的选择为了爱情的自由而走到一起。但是,爱情是需要面包的!在为生活而担忧操劳中,子君在与涓生同居之后就逐渐变回了旧式妇女的形象,“全然忘记了当初的新思想、新觉悟”,涓生面对同居后的子君,同居后的生活状况感到非常失望。这失望一天天累积,两个人之间的隔膜、矛盾越来越深,最终,涓生为了寻他眼中的“新路”而决定把“真实”告诉子君——“我已经不再爱你”,对涓生极度依赖的子君最终离开了,离开了涓生,也离开了这个世界!涓
生在得知子君的死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之中,他所要的“新路”,也并不是像他之前选择的那样,出现在眼前,反倒是无尽的悔恨、空虚。
    这个故事显然的,是一个悲剧。两个为了爱情自由而走到一起的人,最终得到的是凄惨的结局。在小说之中,有两个细节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其一,“子君有怨,在早晨,极冷的早晨,这是从未见过的,但也许是从我看来的怨。我那时冷冷地气愤和暗笑了: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我极其震惊于那个“冷冷的气愤和暗笑”!抛开涓生所气愤和暗笑的内容,我只讲两个人之间对待的问题。两个因为相爱而选择走在一起的人,在共同生活之后,发现彼此之间渐渐产生隔阂,却不想着去放开彼此的想法,敞开心扉的争取把隔阂早日消除,而是无所作为的让隔阂这么逐渐累积,累积,最后竟然发展到对对方“气愤”、“暗笑”的地步,尤其那“暗笑”,多么伤害人心的暗笑!涓生,你可知道,你所暗笑的可是你爱的人啊!
    其二,在子君死后的一段时间,那条狗“阿随”竟然自己回来了,来到了涓生的面前!子君,对涓生深爱而又极度依赖的女子,在涓生说出他心中的“真实”之后,怀着对涓生的爱,
和对涓生的绝望而离开。她在死的那一瞬间,在死了之后,依然怀着对涓生的眷恋吗?依然怀着对涓生的深爱吗?所以,她在死后附体在阿随身上也要再去见涓生?我这么想着,对于子君的死,也对于她的生,都感到了极度的悲哀——其实,她从来也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她始终有一种依赖!而涓生,面对自己抛弃的“阿随”的回来,自然也是勾起了对子君的回忆——苦痛,悔恨,空虚!
    从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看待涓生和子君的悲剧。当时,是新旧思想激荡的时期,青年既受到了新式思想的熏陶,但是也还是没能摆脱封建残余思想的束缚,他们在新与旧之间痛苦的挣扎着。从这种角度看,这段爱情的悲剧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子君的死也是那个社会造成的。子君和涓生是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的牺牲品。鲁迅先生创作这样一部作品,他的用意也在于告诫青年,五四运动退潮之后的封建黑暗依然严重,要迎来中国社会的新光明,任务依然艰重!同志仍需努力!
    另外,这部《伤逝》是鲁迅先生的唯一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虽然没有甜言蜜语的描绘,只是个人手记式的叙述,但是从中,我似乎可以看到坚毅斗士鲁迅的柔情一面。鲁迅的横眉令人印象深刻,这难得一见的柔情,也是一件深刻的印象。
关于伤逝的另一种解读
    〈伤逝》是鲁迅先生小说中最扑朔迷离的一部,不同的可能有不同的读解方式。以我的角度,《伤逝》可以看成是一部鲁迅的心情小说,它反映了鲁迅在特定时期的心路历程。“鲁迅小说的自传性意义和价值,主要的恐怕并不在于实际方面的人事有所依托或影射。而在其深层心理和意识的强烈投射。。。与其他作家相比鲁迅小说将自己的内在世界‘外化’得最诚实、最深刻和最丰富,这样也最痛苦。”(《鲁迅个性心理研究》吴俊)
    通过《伤逝》来把握鲁迅,在我看来子君是核心人物。子君在《伤逝》中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批评的角度说:子君的悲剧人生代表了鲁迅在五四时期提出的一个问题——娜拉出走后怎么办?而从心理批评的角度说。我认为子君这个人物身上暗含了新旧两类女性的形象,甚至我大胆地说,子君这个人物身上重叠了鲁迅生活中两个重要的女性的影子:许广平和朱安。
    鲁迅写《伤逝》是在1925年10月。如果划定一条时间坐标轴,那么在1925年之前的1923年7月鲁迅和他弟弟周作人彻底决裂,这一决裂对鲁迅而言“八道湾”这个大家庭从此消亡;1925年以后的1927年,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开始了正式的同居生活,一个新的家庭从
此诞生。1925年这一年亦是鲁迅个人生活中起承转合的一年。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向鲁迅发出了第一封书信,两人的感情是在这一年发生发展的。1925年对鲁迅来说旧的阴霾尚未在心底驱散;新的希望却已在萌芽生长。我想站在这个背景上看鲁迅的〈伤势〉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伤逝》中的子君其实是以两副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一个是会馆时期的子君——我们也不妨把她称作恋爱时期的子君。这个子君在小说中是一个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知识,有主见。而吉兆胡同时期的子君——即同居时期的子君——却是一个旧女性的形象,怯弱和无知。
    文中有几处文字表现了这一差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彻底的思想就在她的脑里,比我还透澈,坚强得多。”“我的心宁帖了,默默地相视片刻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女子好奇的光泽。“这些文字传递给我们的至少有这样几个信息:第一子君和涓生是可以达到精神层面的沟通,或者说涓生是爱子君的。第二在两人关系的发展中子君至少不是个被动等待追求的女人。第三从小说来看,子君和涓生的结合
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两人选择结合的形式是“同居”而不是“结婚”。那么导致两人结合的阻力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他们要选择同居而不是结婚,小说语焉不详,没有任何细节来说明这个问题——可能作者觉得这个细节不重要也可能是有别的原因吧。虽然我手头掌握鲁迅和许广平的资料不多,但是有几个事实是人所共知的:一是作为鲁迅女师大的学生,许广平和鲁迅一定存在可以沟通的精神层面。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谈过雪莱、谈过泰戈尔,但是我想小说中这样的情形出现在鲁迅的生活现实里也是合乎逻辑的。第二许广平在鲁迅的爱情中扮演的绝对是一个主动者。第三许和鲁迅最后结合的形式正是同居而非结婚。另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小说是以涓生的口吻来写故事的。当涓生说起会馆时期的子君是这样温柔和宁静,而当谈到吉兆胡同时期的子君,其口气简直可以用恶毒和刻薄来形容。
    “加以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部忘掉了,也想不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她总是不改变,依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使她明白我的工作不能受规定的吃饭束缚,就费去了五星期。”
    更值得回味的是这些话:“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
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我想。——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
    在小说中涓生梦魇地反复在说:我突然想到她死。但同时又忏悔了,自责了。这种心态甚至都无法用爱情破碎来解释。大约我没有婚姻的体验,无法想象一个男人可以会想到让自己曾经深爱的女人,虽然他立刻自责和忏悔了。在涓生的眼里。吉兆胡同时期的子君活脱脱是个家庭妇女,让她明白自己工作不能被吃饭时间干扰居然花费了五个星期,可见两人在沟通方面是这样的困难,恋爱时期的默契荡然无存。如果说会馆时期的子君果敢而有知识,是五四精神孕育下的新女性;那么吉兆胡同时期中的那个子君则是怯弱而无知的,是带有中国旧时代烙印的传统女性。涓生对这个子君不仅没有爱怜、温柔;只有抱怨、甚至于充满了恨意,恨到对方要死。虽然他立刻忏悔了,自责了。
    我注意到小说中反复提到两个词语:“家庭”和新生的路”。“人总该有一个独立的家庭。这样的处所,是不能居住的。”
    “但是。‘那里去呢?’新的生路自然还有很多,我约略知道,也间或依稀看见,觉得就在我面前,然而我还没有知道跨进那里去的第一步的方法。”
    “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
    “但是,这却更空虚于新的生路;现在所有的只是初春的夜,竟还是那么长。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做我的前导。。”
    小说中反复提到了新的生路和家庭,联系到鲁迅在1925年的处境,我可以发现涓生和鲁迅在有一点上到是一致的:他们都希望脱离原有的家庭原有的“妻子”。其实在我的观点里,鲁迅是个非常 缺少安全感的人。原因就在鲁迅成年后始终没有到家庭的归宿,一个女人对男人意味着什么呢?我想是归宿和安全感,当然还有责任吧。而朱安对鲁迅来说是他的耻辱,两人无法沟通,无法交流。在鲁迅看来,这样一个女人没有办法给他安全和归宿。鲁迅对弟弟周作人的好其实何尝不是他自己想要寻求家庭感的表现。只是兄弟失和后,这个“家庭”也破灭了。和小说里的涓生一样,鲁迅也在自己的“新生的路”,这条路就是许广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