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多重耐药菌MDRO院感防控制度
第一篇:八多重耐药菌MDRO院感防控制度
三基考核(院感部分)复习资料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1、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阑尾、阴道、口咽部手术属于此类。
3、污染切口:开放的新鲜切口
• 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 涉及泌尿生殖道且有尿培养阳性的手术,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 • 胃肠道内有明显溢出污染
•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但未化脓区域切口
4、感染(污秽)切口: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化脓性细菌性炎症。
二、围手术期长时间预防用药的危害:
1、增加CD(艰难梭菌)感染的危险性
2、增加耐药菌危险性
3、增加ADR(药物不良反应)
4、增加MRSA机会
5、感染/定植
6、增加费用
三、置导尿管的感染预防要点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
(6)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建议更换频率可为导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四、隔离预防的基本原则:
(一)严格管理感染源
(二)切断医院感染途径((三)保护易感宿主。
感染在医疗机构的传播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感染源、微生物的感染途径和易感宿主。
隔离预防是针对感染传播的上述环节而制定的。隔离预防分为:
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五、医疗废物分类放置
根据国务院关于《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垃圾、病理性垃圾、损伤性垃圾、药物性垃圾、化学性垃圾。
(一)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5、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
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1、废弃的一般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
2、废弃的细胞毒物和遗传毒物,包括:致癌物,可疑致癌物,免疫抑制剂。
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
——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
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
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
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加强医疗废物监督管理工作,针对各地在医疗废物分类中存在的理解方面的差异,现对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属于医疗废物。根据卫生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下发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卫医发〔2003〕287号)规定,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不论是否剪除针头,是否被病人体液、血液、排泄物污染,均属于医疗废物,均应作为医疗废物进行管理。
2、使用后的输液瓶不属于医疗废物。使用后的各种玻璃(一次性塑料)输液瓶(袋),未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不属于医疗废物,不必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但这类废物回收利用时不能用于原用途,用于其他用 途时应符合不危害人体健康的原则。
(三)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与暂时贮存《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及时分类收集医疗废物。
(四)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
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五)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六)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七)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八)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收集运送人员应检查包装袋完好和密封性,不得超过包装袋封装线或包装容量的3/4后进行封装。
六、多重耐药菌(MDRO)院感防控
1、各科应落实好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如对MRSA、VRE、ESBLS、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的监测应做到主动筛查、快速检测。
2、微生物实验室在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时应迅速通知院感科及相应的临床科室主任。
3、临床科室当班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获取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检测报告后应做好全科报告/交接班工作,并检查判断该病例有无院内感染,若为院感(/疑似)超过24小时报告作漏报处理。
4、各科应切实做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MDRO)的传播工作: ①、设立醒目的蓝隔离标志并通报全科,以防止耐药菌的交叉传播。②、应严格实行接触隔离。
③、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包括护工和保洁人员。
④、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摘手套后立即洗手及手卫生消毒。
⑤、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设备表面,应每班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⑥、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科室,以便采取相应传播控制措施。⑦、患者标本连续2次(间隔应大于24小时)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但无标本可送,方可解除隔离。
⑧、如果采取以上控制措施,但传播仍然继续时,该病区应暂停收治患者,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和评估。
七、发生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在30分钟内向科室负责人汇报,科室负责人在2小时内向院感科详细报告(下班时间或节假日报院总值)。
八、预防锐器伤的原则
1、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损伤性废弃物处理;
2、禁止手持针、刀片等锐利器具随意走动;
3、禁止将缝合针、刀片、针头等锐利器具徒手传递;
4、禁止将针头等锐利器具回套盖帽;
5、使用者必须将用后的缝合针、刀片、针头等锐利器具直接投入专用锐器盒中。
九、手卫生、洗手指征(在什么情况下洗手):
① 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测血压、脉搏、搬运患者、接触患者皮肤也会造成手部污染);
过期药品属于什么垃圾② ③ 接触不同病人或进行不同部位操作前后;
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后;穿脱工作服前后,戴摘手套、口罩前后;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后; 进入和离开病房前;接触伤口前后;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与任何病人长时间接触后;在病室中由污染区进入清洁区之前。
2、洗手方法:洗手七步法 :具体见有关示意图(注意:1.正确 的洗手方法要持续15 秒!手部卫生清洁经常疏忽的地方:拇指、手指之间、指尖、手腕)
3、医务人员在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以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其步骤与清洁洗手相同。
十、医院感染概念:
1、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