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书又名三弦铰子书,因其伴奏乐器为三弦和铰子(小铜钹)而得名。三弦书是国家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豫西南南阳市境内的主要曲种,也是河南省的主要曲种之一,堪称曲艺艺术中的“活化石”。据老艺人溯师推源和传统书目资料记载,三弦书形成于明末清初,初为一人腿缚节子、怀抱三弦自弹自唱,后发展为除演唱者自击铰子(小铜钹)或八角鼓外,另有三弦或坠子伴奏,一至三人演唱。三弦书这种曲艺形式,流传于河南省的西南部、东部和北部广大地区。与“河南坠子”、“河洛大鼓”、“南阳鼓儿哼”等的演变和形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由于它的曲目丰富、雅俗共赏,唱腔生动,且伴有身段表演,所以很受众欢迎。清代中叶及末叶,几乎占据了当时曲坛的统治地位。随着三弦书艺人的流动演出,这种曲艺形式渐渐流传到湖北、湖南、陕西、四川、安徽等省,甚至东北的沈阳、内蒙古亦留下了三弦书艺人的足迹。到了民国初年,三弦书逐渐衰落。这一方面由于军阀连年混战,三弦书的主要活动阵地广大农村和集镇经济日益凋敝;另一方面,是由于清末民初新兴起的河南坠子,其音乐、唱腔、形式较三弦书更为灵活、简便、易传,一部分三弦
书艺人改学了河南坠子(现今的河南坠子老艺人中,还有当初是唱三弦书的),三弦书艺人愈来愈少。直到新中国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持植下,挖掘、抢救、培养新生力量,这一艺术形式才又获得了新生。
南阳是中国曲艺家协会1997年10月22日命名的“曲艺之乡”,历史悠久,曲种繁多,曲目丰富,众喜爱,有“书山曲海演员舒畅”之誉。三弦书唱腔有起篇、钻子、翠梆、乐中趣、大过桥、慢板、二八板等,曲目长篇、短篇均有。据桐柏县三弦书老艺人安玉松、南阳县王国栋、方城县张明川、南阳县侯书凡、岳洪岑等人的溯师推源,在清代乾隆年间三弦书已很盛行,至少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其最兴盛年代,是在清末光绪年间。当时,仅豫西南重镇南阳及其周围的南召、方城、社旗、唐河、桐柏诸县,就有三弦书艺人360余人。当时,每年都要举行“三皇会”(三弦书艺人尊奉原始社会的传说人物“三皇”为祖师,以“三弦”为天皇、地皇、人皇各制一根“弦”的神话传说为依据),进行赛书活动。赛书会的场所不固定,每年都有一位名艺人做东道主,飞柬传书,邀集四方书友,艺人们也自发地届时咸集。通过互相观摩切磋,交流演唱艺术,以书会友,并选出三弦书的书状元,还要十字披红,跨马游街,十分隆重。还由艺人们选出“巡千”,巡回各地,规范艺人演出纪律和艺德作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