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11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不明设错方式造成选择题误选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愿作兰州一游子
唐军
一条河,一座桥,一本杂志,一个坐标,一份远方的呼唤,兰州在我的心里就有了独特的气质和风情。李修平的《兰州味道》,更像一封邀请函,于是在某个盛夏的清晨,我迎着黄河而上。
列车载着久居江南的我,一路飞奔,这一路是扎眼的横无际涯的黄土;这一路是连绵不断的“黄”山;这一路是三三两两散落于山坡、山谷、山洼间土黄而低矮的民房或村庄,间或看见一星点的溪水或山泉,这使得我不敢相信即将奔赴的城市被叫作“金城”。
置身于如意形状的甘肃大地,黄河一般蜿蜒悠长的兰州,我感于它虽没有北京宫阙的厚重,没有上海高楼林立的繁华,没有南京六朝古都的沧桑,却似曾相识。
若说黄河是中华的根,那么中山桥则是兰州的魂。我解下行囊,奔向中山桥。一场雨却不期而至,偌大的凉爽感扑面而来,即便是盛夏,兰州的太阳也没了脾气,兰州城变得如此清凉。雨不紧不慢地下着,我在雨中散步,酷热难解的心绪、俗世纷扰的感伤,在雨丝自上而下的洗濯中,得以排解,作茧自缚的心性也随之消弭。这里没有沉闷的空气、燥热的气流,有的是清风习习、尘嚣尽落,郁郁枝叶间,鸟韵虫鸣弥漫。
隔栏观望滚滚的黄河水,心中怦然涌起一丝淡淡的依恋,从巴颜喀拉山脉涓涓汇聚的水流,不远千里万里向着遥远的大海,蜿蜒曲折着,一分一秒不肯停下追逐的脚步,又在年年岁岁、分分秒秒地滋润着炎黄子孙坚强不屈的脉搏、歌唱着华夏儿女的生生不息。向西遥望,黄河水不急不缓地流淌,浪花激起片片涟漪,耳际不时响起水流相互击打的哗哗声;两岸绿植或高或低地迎风招扬,蝉站在树上,在黄河岸边的浓荫里欢唱……
黄河南岸,我信步于稀稀疏疏的市民中间,好一幅恬淡闲适、静谧祥和的图画:人们悠然淡定,神情从容,悠悠长长融于蓝天、净土、黄水间……这里还能感受兰州人特有的水车
情怀,忽然一辆或者几辆微缩水车扑入眼帘,它们虽不如当年的水车那样雄峻壮观,但也玲珑可爱,或如车轮、磨盘大小,或如锅盖、牛肉面海碗一般,它们都在鲜活的水流中转动。水花闪闪,芳草萋萋,水车在太湖石和黄河奇石的映衬下,吱吱咕咕,唱出古朴的韵律。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这里孕育了生命,它饱含着某种嘱咐,一粥一饭都是尘世里的修行,渐渐地,这里形成了特有的美食。一般说来,在中国说起吃面食,人们想到的不是包子、饺子、馒头,更不是舶来的饼干、蛋糕、面包,而是面条。就像时下热门的宫廷神剧中,美若桃李的都叫娘娘,可被尊奉为皇后的唯有一个。兰州拉面就是兰州人与万物不可名状的契合。据说,它的历史已有百年,正宗的兰州拉面有“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不仅如此,这面里还大有乾坤,蕴含着“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玄学。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油亮)的独特之处,看似简单,却让兰州拉面香味鲜皆具,入口浓烈却不腻。
一艘依黄河岸而泊的船吸引了我的目光,其实它并非船,而是一间与众不同的面馆。我选择了一个临窗的座位,从巨大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对岸白塔山的全貌,也可以感受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世态光景有静有动,大抵如此。
据说,浆水面发源于陕西汉中,相传该名是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在此吃面时所起。然而兰州浆水面不同于汉中,其汤清且酸爽,将细面捞入冰爽的浆水,上面只放呛好的一抹香菜、几粒花椒,香味俱全。颤抖着双手接下这大碗,碗中的面条仿佛就是我的整个世界,面香、牛肉香,还有葱香、辣油香,一股脑地涌上鼻头,嘈杂的面馆似乎也在浓香中安静下来。刹那间,面对值得凝视和深品的珍味,我觉得应该感激这位不知名的厨师,是他用心烹制的这碗面,满足了一个食客的味蕾。一座城好比一个人,在悠长的时间里,也有了它的表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应该是指一个地方会用空气、温度、风、水、土质以及最重要的食物,塑造出一款款与众不同的民风和民性。是不是就因为西北的人们把荒漠之地长成的蓬草,撒进这麦子粉里,并融入自己的食物中,兰州人才有着这样如蓬草般的坚强生命力,让拉面走过了世间的沟沟坎坎,遍布于世间的角角落落呢?在千百次对拉面的揉捏拍打间,他们把生命拉得如此细密绵长,分明有力。
这个盛夏,我立于黄河岸边,不想走了。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希望开始漫延悠远,诗意苍苍的生活。风,携着黄河的气息,漫过曲径街巷,漫过四季日月,使山水环绕的金城越发显出一种宏大的格局来。我在黄河边上坐着,像一个归乡的游子,久久不想离开。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游览中山桥时遇上下雨,对下雨时自己心境变化的描写体现了兰州环境的舒适,以及这样的环境对人的心灵的治愈作用。
B.文中借对流过兰州的蜿蜒曲折的黄河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炎黄子孙坚强不屈”以及“华夏儿女的生生不息”的歌颂与赞美。
C.文章对黄河南岸周围环境的描写,体现出兰州人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兰州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D.文章最后一段照应标题,作者借“游子”这一情感丰富的词语,准确而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兰州城的不舍与眷恋之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使用对比手法,将兰州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进行对比,体现了兰州独具特
的气质与风情。
B.作者借用“美若桃李的都叫娘娘,可被尊奉为皇后的唯有一个”的类比,目的是突出兰州拉面独一无二的地位。
C.“在水-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既是排比又是用典,借用《诗经>冲的诗句,既突出兰州自然之美又增添文化底蕴。
D.文章在描写兰州拉面时对其进行了彩性描写,“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用词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3.本文记兰州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4.本文在行文线索与文本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B
3.①写饮食,就是写兰州城独具特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兰州城与兰州人坚强有韧性的品格。
4.①文章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以空间转换展开对兰州城所见景观的描写;②文章中作者由对兰州自然景观的关注到对人文景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兰州的情感变化;③从开头的期盼到结尾的留恋,首尾照应的结构形成了回环之美。
【分析】
1.C项,“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是错误的。由原文“黄河南岸,我信步于稀稀疏疏的市民中间,好一幅恬淡闲适、静谧祥和的图画:人们悠然淡定,神情从容,悠悠长长融于蓝天、净土、黄水间”可知,这里体现的应是兰州人淡定从容的特点。故选C
2.B项,“突出兰州拉面独一无二的地位”是错误的。由原文“一般说来……而是面条”可知,这里的类比是为了突出面条在中国面食中的重要地位。
故选B
3.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文章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兰州美食,然后分析作者花大量笔墨描写饮食文化与文章主旨间的关系。文章后半段集中描写了兰州城的饮食文化,独具特的美食是兰州城的特。其中第八段关于浆水面的描写,包含着对兰州城与兰州人坚韧品格的
感悟。作者通过对兰州城饮食的具象描写,表现兰州的城市品格和兰州人对历史的传承。
4.题干已明确指出回答“行文线索与文本结构”的特点,考生在具体解答时需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散文的行文线索一般是时间、空间、情感变化等,本文基本上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的,写到一路上见到的黄土、“黄”山、民房村庄,又写到中山桥,黄河南岸的市民生活以及兰州的美食,兼带有空间的转换以及情感的递进,描写自己游览兰州城的见闻与感受;文本结构上,开头写到一条河,一座桥,一本杂志,一个坐标,一份远方的呼唤,表现了作者对兰州的期盼,而结尾写到作者在黄河边上坐着,像一个归乡的游子,久久不想离开,表现了作者对兰州的留恋,所以本文最主要的特点是开头与结尾的情感照应之美。
【易错点快攻】
【易错点】不明设错方式造成选择题误选
兰州美食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涉及的考点较多,考生往往存在着因不明设错方式造成内容理解方面的偏差,因而易选择错误的选项。
【对策】理解情感主题,知晓设误类型 
首先,要读懂文章,也就是理解文章的主题。文章题材的选取、结构的安排、形象的塑造、语言的组织与行文的技巧都是为主题服务的。解读文学类作品,没有主题意识,是难以把握文章内容的。
其次,知晓此类试题常见的设误类型。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无论是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分析,还是对小说某一方面的赏析,都离不开题材、标题、背景、人物、情节、主题、环境、语言、艺术技巧等几个方面,常见设误类型有:①人物特点、环境特点等概括不当;②写人技巧、叙事技巧、环境描写技巧等判定分析不当;③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的作用分析不当;④事实陈述混乱,如张冠李戴、颠倒顺序、无中生有等;⑤语言理解不当,如含意理解不当、风格分析不当等;⑥思想情感分析不当、主题意图分析不当等。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别针
姜铁军
每年清明节,退伍老兵老钱和老孙都从自己居住的城市千里迢迢赶到长白山里的青鹰峰,为牺牲的战友小赵扫墓祭奠。战友牺牲四十多年了,他俩一直保持清明扫墓的习惯,并约定去世后把骨灰也埋在这里,和自己的战友聚会。
老钱和老孙都是老人了,可还用“小赵”称呼自己的战友,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9岁。他俩带着酒和祭品来到墓前,看到墓碑下放着一束金达莱花,还有一串别针,有人比他俩早来了。四十多年,金达莱花和别针都会在清明节出现在这里,送花人和他俩一样缅怀安葬在这里的小赵……
长白山里的青鹰峰山腰有一个军用通信维护站,站里有三个战士,分别姓赵、姓钱、姓孙,年近19岁、20岁、21岁。这里有一条边境军用通信线路需要常年进行维护。通信维护站常年有人驻守,以保障线路使用安全。小赵、小钱和小孙肩负重要任务,把维护线路安全看作是自己的生命。
深山老林,常年见不到一个人。报纸和信件每半个月从山下营房送来一次,几本《解放军
文艺》《解放军画报》不知看了多少遍,杂志都卷边了。离青鹰峰通信维护站最近的一个村定叫十家堡。那时没改革开放,不允许个人做生意。农村实行统购统销,由供销合作社负责。十家堡新设一个供销社代销点,一个叫山杏的姑娘在代销点当营业员,人长得水灵灵的,很漂亮。
三个小战士星期日轮休,没有轮休的去巡视、维护通信线路。其实到了星期日休息不休息都一样,反正也没地方去。或者到林子里打野兔、捡蘑菇、采山果,或者躺在床上睡大觉打发时间……自打山杏到十家堡代销点当营业员,情况就变了,谁轮休谁跑三四里山路去十家堡代销点看山杏,和她聊天。开始还个理由,买双袜子呀,买块肥皂呀,买把牙刷呀……这都是借口,就是想到代销点去看山杏,和她聊一会儿,私下里说就是饱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