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洛本卓白族乡概况
展开全文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洛本卓白族乡概况
洛本卓白族乡位于泸水县北端,地处怒江峡谷腹地,北与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接壤,东与兰坪县营盘镇相连,西与缅甸毗邻,南与泸水县古登乡相接。南北长14.5公里,东西宽27.8公里,乡政府驻地海拔为1004米,国境线长11.4公里。全乡总面积为26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1651亩(其中旱地10651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56%,水田面积为1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44%)。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73个自然村、89个村民小组,现有总户数2916户,总人口为11543人,其中,农业人口10601人。境内有白族、傈僳、怒族、纳西族等四个民族,主体民族为白族支系巴尼人(勒墨人),占总人口的66.6%,傈僳族占33%,其它民族占0.4%。境内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豆类、马铃薯等。
2008年末,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088.00万元,粮食总产量3480吨,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为980元,人均有粮328公斤。今后一段时期,洛本卓白族乡的发展思路简称为“一线三区”建
设和“12345”的奋斗目标。“一线三区”即:来邓至卓旺沿江沿路为第一线,金满、格甲为第一区,托拖、保邓、俄嘎半山以上为第二区,子竹、刮然、德为第三区,着力培育“漆树、林果药、畜牧、劳务、马铃薯”五项产业;“12345”即:确保2012年实现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1200元以上,稳定人均有粮300公斤以上,人均有牲畜4头(匹、只)以上,人均经济林种植面积5亩以上,全面实现财政增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洛本卓乡各族人民勤劳朴实,特别能吃苦耐劳、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洛本卓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巴尼人概况
巴尼人,他称“勒墨”、“苗旺”,自称“巴尼”,意为翻山(指碧罗雪山东边)过来的人。巴尼人大多数散居在怒江东西两岸的山腰台地上。据统计,散居在怒江境内的巴尼人有10000多人,其中,约有7000人居住在洛本卓白族乡境内(不包括缅甸境内苗坪的巴尼人)。巴尼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巴尼人用口、耳相传方式,把本民族的历史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忠实地保存了本民族的史迹。
关于巴尼人族源的传说有许多版本。一说四百年前,巴尼人是从四川迁入,一说是从剑川迁入,还有南京应天府迁入之说,更有从兰坪、云龙、丽江(九河)、大理迁入的传说,但巴尼人不管迁自何方,巴尼人从碧罗雪山翻山越岭进入怒江地区的传说更为普遍,而且流传久远。因而,巴尼人依然是一个需要不断寻根的民族。据巴尼老人的口碑材料,巴尼人有三大氏族,即虎氏族、鸡氏族、木氏族。虎氏族主要分布在洛本卓白族乡的格甲、托拖、俄嘎等村委会;鸡氏族主要分布在洛本卓白族乡的金满;木氏族主要分布在洛本卓白族乡俄嘎村的本得、细木大、卓旺等村民小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巴尼人有四大节日:一是“祖架旺”即过年,相当于内陆的过春节,它比春节早一个月左右,一般是在每年阴历的十一月二十日至三十日之间属龙日(为巴尼人日历的三十日)、属蛇日(为大年初一)过年;二是“祖尚旺”即生产节,这是巴尼人仅次于“祖架旺”之后最为隆重的节日,类似于有些民族的开秧门。这天一过,便开始农忙,开始备耕活动;三是“祖化王”即火把节,也叫尝新节。“王”是巴尼语中“月圆”的意思,即在月圆晚上过;四是“祖然积”,相当于腊月节。
巴尼人是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勤劳善良而勇敢的民族,他们很早就在高山峡谷中劳动
和休养生息,与各兄弟民族携手并肩,为开发怒江、巩固祖国的西南边防做出了积极贡献。
巴尼人“尚旺”节的来源
“尚旺”节是居住在洛本卓白族乡境内的白族支系巴尼人传统节日,均选在每年三月的第一个属猪日,是巴尼人民祈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重要节日。关于其历史渊源,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场罕见的瘟疫在所有的村庄蔓延,一时间,村村寨寨白骨累累,哀鸿遍野,数不清的弃婴和儿童失去父母亲人,无家可归。这些孩子缺乏家教,不会耕种或者错过了耕种季节,种出庄稼后也不会料理,不懂得薅除施肥,秋后经常颗粒无收。村中一位幸存的老者把这些孩子全部收养起来,并教他们砍柴、耕种、伺候庄稼,年景一年比一年好起来。但人有生老病死,他担心自己死后孩子们忘记耕种的季节,种不好庄稼。于是,他在每年桃花盛开、布谷鸟啼鸣的三月份的第一个属猪日召集全村人,在宽阔的场地举行
“兴尚旺”(即祭祀)和各种娱乐活动,提示一年耕种季节的到来,祝愿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就是“尚旺”节的来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