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提高我区3-11岁儿童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确保初3-11岁儿童疫苗接种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及时报告、高效处置,全面提升儿童疫苗接种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确保疫苗接种工作有序、稳妥、安全推进,结合《**地区3-11岁儿童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实施方案》,制定本应急处置预案。
一、加强宣传引导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通过召开家长会、校园网、等形式积极宣传疫苗接种在保护生命健康安全及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儿童及家长对疫苗接种的认识和理解,扩大宣传覆盖面,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及早接种疫苗。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成员及社会人员增强疫苗接种意愿。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接种疫苗利国利已的舆论氛围。
二、积极主动担责
儿童3T1岁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责任、学校主
体责任。各地教育部门要制定本地本校儿童3-11岁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分解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分年龄、分阶段开展疫苗接种推进工作。要配合当地卫生健康部门指导学校在实施接种前向学生监护人沟通告知,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确保知情、同意、自愿接种,接种时监护人需全程陪同。加强与疫苗接种单位的对接,协助做好学生身份信息采集、人员组织等工作。学校工作人员和教师应当熟悉并掌握儿童疫苗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后续健康状况观察、处置建议等信息,密切监测、实时报告可能发生的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不良反应情况。
三、强化应急处置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置
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经过初步核实和分析,怀疑是由疫苗接种导致的反应,或者受种者认为可能与疫苗接种有关的,应当按照新冠病毒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置方案中的报告范围和程序,及时进行报告并尽快后续调查。
(二)心因性反应的预防和处置
儿童心理发育尚不完善,对周围事物的识别、鉴别能力不强,易受到暗示,同时具有求同心理,容易导致心因性反应的发生。各地各校对中学生开展疫苗接种活动,应当高度重视并做好心因性反应的防范和处理,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培训指导,明确心因性反应的识别、处置、沟通等工作程序,避免出现体心因性反应事件的发生。
1.心因性反应的预防。一是接种前加强科普宣教。接种前,对学生和教师开展适时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减轻在刺激下的心理应急反应,对可能出现的一般反应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不过分强调异常反应,以免产生暗示效应,诱发心因性反应。二是接种过程中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合理安排接种时间和接种场地,防止学生过多、拥挤,避免在空腹、劳累、闷热、考试前等情况下接种(建议在学生午饭休息后实施疫苗接种)。各地各校做好接种前的宣传工作,消除学生恐惧心理,尽量降低心理应激程度。接种时应注意前后间隔,避免学生聚众聊天。三是接种后做好留观和沟通工作。由教育部门和学校统一组织接种的,接种现场,要有专人负责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处理。如出现个别因紧张、害怕、空腹等因素引起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心因性反应,应及时报告,做好宣传解释,避免诱发其他学生出现类似反应。一旦发生心因性反应,要及时疏散发病学生,采取隔离、对症、暗示疗法,正面疏导、稳定情绪,防止蔓延和消除恐慌心理。
新冠发病后身体会发生啥变化2.晕厥表现及处置
晕厥多见于年轻体弱的青少年,常在接种时或接种后不长时间内,甚至在准备接种时发生。其特点是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能完全恢复。但一定要预防因摔倒导致的意外伤害。一是临床表现。晕厥临床表现多样。轻者有心慌、虚弱感,胃部不适伴轻度恶心、手足麻木等,一般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稍重者面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四肢厥冷。严重者面更显苍白、瞳孔缩小、呼吸缓慢、收缩压降低、舒张压无变化或略低、脉搏缓慢、心动徐缓、肌肉松弛,并可失去知觉。数10秒钟至数分钟即可意识清楚,一般可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或有1〜2天头晕无力。晕厥易误诊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虽表现有头晕、眼花、恶心、无力、出冷汗,但血压明显下降、脉搏细微而快速,并有胸闷、心悸、喉头阻塞感、呼吸困难等呼吸道阻塞症状。过敏性休克早期意识清楚或仅表现迟钝,但稍后有水肿和皮疹发生等。二是处置原则。保持安静和空气新鲜,平卧,头部低下,下肢抬高,同时松解衣扣,注意保暖。轻者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给予喝热开水或热糖水,短时间内即可恢复。经上述处置后不见好转,可按过敏性休克处理,在3〜5分钟仍不见好转者,应立即送附近医疗机构诊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