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规划
【摘要】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现在已经将风景区规划与保护方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所以如何科学的确定风景区的旅游规模,从而为风景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风景区规划;规划发展;
电脑的配置【正文】
提纲:
一.风景名胜区及其规划发展黄美姬资料
(一)风景名胜区概况
(二)风景名胜区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风景区的形成与发展
2.现代风景区的复苏与发展
二.对风景区规划的思考
一、风景名胜区及其规划发展
(一)、风景名胜区概况
风景名胜区是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管理
的区划名称,它是具有法定意义的一类特定的区
域。根据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
行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凡是具有观赏、文化和
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
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
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应当划为风景名
胜区。”
目前全国已形成国家、省、市(县)三级
风景名胜区体系。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已建
立风景名胜区689个,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
区15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90个、市(县)级
风景名胜区48个,总面积已经占国土面积的1%以上。风景名胜区集中了我国一大批最为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并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的资源行业。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中最为重要的精华部分。在国务院于1982、1988、1994、2002年先后四次审定并批准的151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已有15处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成为“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区。她们分别是长城-十三陵、泰山、黄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武当山古建筑、峨眉山-乐山大佛、庐山、武夷山、青城山-都江堰、洛阳龙门石窟、三江并流、鸣沙山-月牙泉。
从国务院批准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
胜区至今20年来,风景名胜区一方面作为对
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壮
丽河山和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作
为我国山水风景文化的保有地,满足了公众
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提高公众的文化和道德
素质,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
用。尤其是风景名胜区作为我国发展旅游业的载体,带动和活跃了区域经济,为国家旅游
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过20年来的开发建设,逐步建设
起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公
众旅游环境,扩大了旅游接待规模,风景名胜区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显著。据建设部有关统计资源,2001
年119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接待游人量已达9.87亿人
次,比10年前增加36倍,其中游人有1.19亿人次,
36亿元的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拉动了数百亿元的旅游
经济发展。
风景名胜区对游人的吸引,促进了政府和相关产业的投入,景区内外交通、通讯、电力等设施有了较大改善,解决了大批社会劳动力和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拉动了包括宾馆、餐饮、文化娱乐、交通运输、园林绿化、建筑与工程、广告宣传、环境技术、商业贸易以及工艺纪念品开发生产等旅游服务的相关产业,对地区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作用和深刻影响。一些风景名胜区所在市(县)或
乡镇,原来是经济落后的穷困山区,自设立风景名胜区后,短短的几年便形成了一个繁华的城镇,有的甚至建设了国际机场、火车站和现代通讯设施。如武陵园风景名胜区所在的张家界市、九寨沟和黄龙风景名胜区所在的松潘地区等。各级风景名胜区不仅成为带动风景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地区旅游村镇建设、促进当地农民致富、解决社会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利用。
(二)、风景名胜区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风景区的形成与发展
正如我国许多行业和学科的发展都可以上溯至古代寻到源头一样,广义意义上的中国风景区在古代就早已出现,并得了一定的发展。一般来说,中国古代风景区萌芽于五帝以前,发端于夏商周,形成于秦汉,在魏晋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后,兴盛于
隋唐宋,成熟于元明清。
从五帝以前农耕与聚落形成时代轩辕
开启的野生动物驯养而建立在自然中的
“囿”,到夏、商、周农业与都邑形成时代
出现的大禹治水、巴蜀千里栈道开凿、楚国
古云梦泽的营建和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兴修
等,都印证着古代风景区的萌芽和发端。
秦汉时期频繁的封禅祭祀活动和笃信神仙
之风,促使五岳五镇和人工池沼等名山大
川景胜的建设、形成与发展,并进而确立
了以五岳为首的中国名山景胜体系,诞生
玻璃窗怎么隔音>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税率表2019了许多风景区。如因祭祀和宗教活动而形
成的风景区有五台山、普陀山、武当山、
三清山、龙虎山、崆峒山、恒山、天柱山、皇帝陵等;因游憩发展而形成的风景区有秦皇岛、云台山、胶东半岛、岳麓山、白云山、巢湖等;因建设活动而形成的风景区有桂林漓江、三峡、都江堰、剑门、大理、蜀岗瘦西湖、滇池、花山、云龙山、古上林苑、古曲江池等。
魏晋南北朝是庄园经济相对发展和意识形态争鸣的转折时代,佛教道教空前盛行,宗教与朝拜活动及其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促使山水景胜和宗教圣地的快速发展。例如,寺观建设促进杭州西湖、九华山、缙云山、苍岩山、丹霞山、雪窦山、罗浮山、邛峡山、天台山等景胜发展,开凿山岩石窟促成莫高窟、麦积山、云冈、龙门等地区发展,当时游览山水、民俗春游、隐逸岩栖等成为社会时尚,经营庄园、山居和山水景物之风大开,山水
诗文与绘画空前活跃并探求新的艺术境界,山水科技与
园林转向高深和精细,并升华为艺术创作,诸多山水文
化因素促使风景区的游憩和欣赏审美功能明显发展,并
促进雁荡山、天台山、楠溪江、富春江、新安江、桃花
相光耀
源、武夷山、钟山等风景区的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活
动还促进了武汉东湖、云南丽江、湖南洞庭、湖北隆中、
山西晋祠、贵州黄果树等风景区的发展。
隋、唐、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与全盛时期,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军事强盛、社会思想活跃、文化艺术灿烂,随着城市体系的形成,中国风景区进入全面发展和兴盛时期。在当代前三批审定的119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中,有近三十个是在这个时期新发展起来的,当时的全国性风景区已达80多个,其中三分之一左右进入盛期;除此,分布在各地区的大量的中小型和地方性风景区、风景点,大多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发展起来的,中国风景区体系已形成。因游览游历和山水文化发展而形成的新风景区就有15个之多:黄山、方岩、琅琊山、齐云山、太姥山、五老峰、双龙洞、石花洞、仙都、鼓山、江郎山、玉华洞、太极洞、青洲、杭州西湖等;因开发建设和生态因素而形成的新风景区有镜泊湖、凤
凰山、舞阳河、青海湖等;还有因陵墓建设而形成的新风景区如西夏王陵;更有唐代18帝陵分布在渭水以北、形成东西锦延200里的壮观陵。
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三个王朝,蒙、汉、满族轮番掌管大一统封建帝国大权,促进了民
族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征,并不止一次的出现过经济繁荣、政治的封建盛世,中国的城市体系成熟,名城辈出,中国风景区也进一步发展和成熟。这期间全国性风景区已超过百个,并且大都进入盛期,各类名山、名湖、名洞、名瀑、名泉、名楼、名塔、名桥、书院寺观、山林别墅、名园胜景、星罗棋布,各级各类志书也成体系,山水文化中出现了大量的游记杰作,使山水审美、风景鉴赏评价和开发提升到了一个更高境界,风景游赏欣赏成为风景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元明清朝间,因游览游历和开发建设而形成的风景区有避暑山庄外八庙、鸡公山、黄龙、兴城滨海、蜀南竹海、金佛山、嶂石岩、北武当山、莫干山、桃源洞、金湖、三亚滨海、建水、石林、西双版纳、天池等16个;因文化和纪念因素而形成的新风景区有西樵山、旅顺大连海滨、长城十三陵、大洪山、九宫山、金田、龙门山等7个。
清朝未年以后的“百年屈辱史”之中,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历史状况,使我国大部分风景区落入衰败状态。后期,也现出了若干避暑胜地,比较著名的有北戴河、鸡公山、庐山牯岭、青岛海滨等地。
2、现代风景区的复苏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风景区开始了新的复苏。首先是从公共卫生和劳动保护出发,在山海湖滨和有温泉分布的风景胜地,发展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休养疗养设施,比较著名的如太湖、西湖、北戴河、太阳岛、旅顺大连、青岛滨海、湛江海滨以及丛化温泉等众多的温泉疗养设施。继而为外事接待需求,在著名开放城市和风景胜地建设了一批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例如,苏杭桂穗等城市。
芳烃油尽管现代风景名胜区大都是在古代风景区的基础上重新开发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具有真正区划意义的现代风景名胜区的建立则始于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早在风景名胜区建立之前的1978年,党中央根据全国风景区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了由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管理风景区事业,自此,国家建设部门开始将风景区工作正式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3号文件精神,贯彻好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当时的国家城建总局园林绿化局于1979年4月在杭州召开了全国自然风景区座谈会,提出了《关于加强自然风景区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会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的区划名称-“风景名胜区”,1982年11月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审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