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u g
.2023V o l .43N o .4
语文学刊
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
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8月
第43卷第4期
[作者简介]李金坤,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㊁文化与美学㊂
方孝孺姓名字号之精神品格
写在方孝孺殉道620周年之际
ʻ
李金坤
(江苏大学文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摘 要] 方孝孺的姓名㊁
字㊁号㊁称誉等语言符号,别具意蕴,耐人寻味㊂结合其生平事迹进行探究阐析,从中即窥见一代大儒㊁名臣的非凡精神与可贵品质:刚正不阿的意志㊁忠君报恩的孝心㊁威武不屈的气概㊁视死如归的淡定㊁勤奋好学的品行㊁崇尚圣贤的美德㊁德才双美的形象,诸如此类,无一不是留给后人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㊂我们理当从中汲取思想元素㊁精神营养,以之滋养灵魂,砥砺意志,丰富精神,提高境界,家国富情怀,铁肩担道义,为振兴中华㊁繁荣祖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㊂
[关键词] 方孝孺; 姓名; 字号; 精神
[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4-0078-06  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2-8610.2023.04.011  姓名字号,
是一个人的家族血脉㊁思想修养㊁文化气象㊁精神品格的具体表征与折射,故而,人们对之都是郑重其事㊁绝不随意的㊂常言道: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画如其人㊂而一个人的名㊁字㊁号,则同样是 如其人 的㊂ 应当说,名实相符是大多数人的追求㊂据‘明季北略“云,闯王李自成是米脂人,原名鸿基㊂少时孔武有力,好习刀棒骑射,自谓大丈夫当自成自力,横行天下,故改名曰自成㊂他
的名和实是相符的㊂ [1
]明朝遭受 株连十族
惨绝人寰凌迟酷刑的大臣㊁学者㊁文学家㊁散文家㊁思想家方孝孺,更是名与实相符的典型人物㊂读懂㊁了解㊁弄通了方孝孺的姓名字号,其精神品格便一目了然,令人油然而生崇敬㊁钦仰之情焉㊂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 逊志 名其书斋㊂
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 缑城先生 ,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 正学 ,亦称 正学先生 ,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㊂后因拒绝为发动 靖难之役 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被凌迟于南京聚宝门外,时年46岁㊂后来,南明弘光帝时追谥号为 文正 ㊂今年是方孝孺于南京殉道620周年纪念日,鉴此,本文拟就方孝孺之姓㊁名㊁
字㊁号等作一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探论,以窥其精神品格之一斑㊂
其一,方孝孺姓名之意蕴  正直仁孝誓报国㊂先看 方 之姓㊂方氏,汉族姓氏㊂方姓,在中排第67位,旧百家姓中排名第56位㊂出自方雷氏,至今已有近4700年的历史㊂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㊂周宣王时,方氏的始祖方雷的63世孙方叔先后奉命征伐淮夷,击退北方少数
民族猃狁的侵扰,又率兵车三千讨伐不听号令的楚国,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中兴立下了大功㊂‘诗经㊃小雅㊃采芑“云: 显允方叔,征伐猃狁,蛮荆来威㊂ 郑玄笺云: 方叔先与吉甫征伐猃狁,今特往伐蛮荆,皆使来服於宣王之威,美其功之多也㊂ 后人遂多以 望隆方叔 的恭贺用语,希望对方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与声誉㊂因此,后世不少方姓宗谱即采用了 周大夫方叔之后 之说㊂方孝孺之姓亦属周大夫方叔之脉承㊂方者,端也,正也㊂正直刚贞㊁心正志宏的端庄品格,为国立功㊁以德服人的家国情怀,这些无疑是对方姓意蕴的最佳诠释㊂
次看 孝孺 之名㊂孝,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之一,历来为人们所高度重视㊂  孝 文化是最具中国特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黏合剂,中华文明的深层底蕴,也是东方文明的突出标识㊂它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稳定的文化纽带,对中华文明的长期赓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㊂ [2]8孔子的学生曾子还专门撰著了一部百世流芳的经典著作‘孝经“,成为后世人们积善行孝㊁报恩家国的行为指南与不二法门㊂所谓 百善孝为首 ,正是体现了孝道的必要性㊁重要性及永恒性的无可替代的思想价值与社会意义㊂方孝孺姓名中的 孝 字,由其行事经历观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㊂
一是承传父志,好学上进㊂其父方克勤5岁能读书,10岁即能将 五经 烂熟于心,长成之后,读书益勤,涉及面亦更广㊂如此苦读好学的良好家风,自然使得年幼的方孝孺耳濡目染㊁潜移默化,自觉传承着方家好学上进的良好家风㊂孝孺虚3岁时,即能识数,虚5岁时即能读书作诗,虚6岁时即能作出用语老到而识见高远的‘题山水隐者“七绝㊂诗云: 栋宇参差逼翠微,路通犹恐世人知㊂等闲识得东风面,卧看
白云初起时㊂ 孝孺幼时读书时, 见典册所载圣贤名字,或良将相形貌,辄默记,欣然有愿慕之志 [3]㊂9岁时,孝孺已能将 五经 全部背诵,日积月累,读书甚广㊂而所作文则雄迈醇厚,下笔千言,乡人有 小韩子 (小韩愈)之称㊂孝孺承传其父好学家风,无疑也是孝道的真切体现㊂
二是感念恩师,不负厚望㊂孝孺拜致仕回浦江家乡的68虚岁宋濂为师㊂宋濂博学鸿才,气质豪旷,秉性刚正,元朝廷征其出任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受,带领弟子入龙山潜心著书立说㊂其文集为刘基推为当今文章第一㊂朱元璋甚重其才,明朝建立后,宋濂即任‘元史“总修,历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名重一时,威扬八方㊂朱元璋曾评价说: 事朕十九年口无毁言,身无饰行,宠辱不惊,始终若一,抑可谓贤矣㊂ (‘罪惟录“列传卷八‘启运诸臣列传“中‘宋濂“)对孝孺而言,他能够拜学于如此鼎鼎大名的老师,委实是三生有幸的美事㊂因此,在浦江太史门4个寒暑,他如饥似渴,如鱼得水,废寝忘食,尽心问学,焚膏继晷,情高万丈㊂故而文章日佳,见识日精㊂据说有一次明太祖令宋濂作‘灵芝甘露颂“,并赐酒,宋濂不胜杯杓,结果大醉,忘记了作颂大事㊂这还了得,违背皇旨,必死无疑㊂宋濂惊恐万状,惶惶不可终日㊂谁知孝孺已替老师写好了㊂师命无碍,皆大欢喜㊂平素,宋濂非常喜欢孝孺这位得意门生,将他喻之为百鸟之凤凰㊂师生情深,难以言表㊂后来,当孝孺听闻恩师宋濂因胡惟庸案在遭全家发配途中自缢而亡的噩耗时,肝肠寸断,恸哭泪飞㊂在祭文中,他以万分悲愤与沉痛的心情,抒发了对专制政权的愤懑与不满之意绪,为恩师大鸣冤屈㊂其云: 公之量可以包天下,而天下不能容公一身;公之识可以鉴一世,而举世不能知公之为人㊂道可以陶冶造化而不获终于正寝,德可以涵濡万物
而不获益其后昆! (‘逊志斋集“卷二ʻ‘祭太史公八首“之四)从这段义愤填膺的慷慨陈词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孝孺对恩师的刻骨铭心的崇仰与钦敬之情㊂感恩师德,恒念师情,亦是孝的一种行为与美德㊂
三是誓死忠君,以身殉道㊂如果说承继父志㊁感念师恩是孝心的直接体现的话,那么誓死忠君则是孝心的最高境界㊂ 孝的义务方都是 子民    在家为子女,在国为 子
民  臣子 ,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政治体制
中,尊长㊁忠君与孝老是一致的,所以,以孝修
身㊁以孝齐家㊁以孝治国㊁以孝平天下不仅不
矛盾,而且是步步递进的,孝无逃于天地
间㊂ [2]4方孝孺正是一位将孝父德报师恩的孝道自然扩大到忠于国君层面的忠孝和谐统
一的完美践行者㊂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逝,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
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
讲及翰林学士㊂燕王朱棣誓师 靖难 ,挥军
南下京师㊂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
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㊂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㊂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㊂当初,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时,朱棣最主要的谋士僧道衍(俗名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朱棣云: 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之㊂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八‘壬午殉难“)朱棣点头应承㊂燕师进入京城,燕王4次派人召方孝孺,可他坚决不从,逼他去见,他则干脆穿上丧服而去,昼夜号哭,如丧考妣㊂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㊂方孝孺被召至朝廷,仍然身着丧服,恸哭不止㊂当朱棣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文房四宝,并告之曰: 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㊂ 孝孺则大批数字: 燕贼篡位㊂ 遂掷笔于地,边哭边骂道: 死即死耳,诏不可草㊂ 朱棣提高嗓门吼道: 汝安能遽死㊂即死,独不顾九族乎? 孝孺回敬道: 便十族奈我何!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八‘壬午殉难“)朱棣勃然暴怒,命卫士将孝孺的嘴割裂至两耳,孝孺挣扎着犹将鲜血飞溅到御座之上,骂声喃喃不绝㊂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绝命词“云: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三纲易位兮四维不俢㊂骨肉相残兮至亲为仇,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㊂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㊂ 又见樵夫携斧砍松,孝孺又口占七律一首: 樵夫携斧入山巅,斫倒苍龙撼九天㊂老骨劈开鳞剥落,赤心剖出血
腥鲜㊂精魂化作三更火,正气翻成半壁烟㊂
只恐鹤归无立处,长空依旧月娟娟㊂ 一代大
儒的 程朱复出 的 读书种子 方孝孺在聚宝
门(今南京中华门)就这样极其悲惨地结束了
短暂的一生,时年46岁㊂就在方孝孺遭戮的次日,其先人墓全部被掘开焚尸灭迹㊂凡与
孝孺关联的九族,皆受刑于聚宝门外,共残杀7日才毕㊂行刑之际,恸哭之声遍地,观者无不为之潸然泪下㊂连同诛杀的门生朋友,共计十族873人,开中国历史上残酷株连之最㊂可是,对于他的惨死,却未能得到大多数人的公正评论㊂许多人都认为方孝孺的行为乃是 愚忠 的表现,有的还批评他言辞过激才导致诛灭十族,又说他不识时务㊁死读书所致,是 腐儒  书呆子 ㊂如今更有人指责 方孝儒是没有心肝㊁极端自私地漠视他人生命的十足的自私之人 , 是冷血㊁泯灭人性之人 ㊂当代众多思想史㊁文学史㊁学术史著作等也对此人避而不谈㊂其实,这些都是偏颇一面之词,不切合孝孺的思想实际与道义境界㊂当然,也有主持正义㊁甚中肯綮的公道评价者㊂如黄宗羲在‘明儒学案“的‘师说“一文中对方孝孺的殉难作了充分的辩解,严正指出: 以九死成就一个是,完天下万世之责㊂其扶持世教,信乎不愧千秋正学者也㊂ 黄宗羲所言之 是 与 责 二字,指的是 扶持世教 的政治主张和不与谋王篡位乱臣贼子同流合污的担当与责任㊂用今语论之,就是出于信仰与主张㊂据‘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记载,胡适对方孝孺之死的评价亦甚为中肯公允㊂他说: 方正学就是方孝孺,是明初一个了不起的人㊂有人常说中国很少殉道的人,或说为了信仰杀身殉道的很少;但仔细想想,这是不正确的㊂我们的圣人孔夫子在二千五
百年前,就提倡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这是我们的传统㊂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立的思想㊁独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人不少㊂方孝孺就是为主张㊁为信仰㊁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㊂ 言之凿凿,令人信服㊂赵映林先生对方孝孺之死的看法亦颇为圆融而切实公正㊂他指出: 方孝孺之以死抗争而不
屈,除  君臣思想契合,犹如榫卯投合,以
及报答建文帝的知遇之恩外,更为重要的深
厚思想基础乃是他秉承儒家的一贯道统,恪
守儒家 正统 观念,注重理气修养,承袭固有
文化传统㊂理学强调的君臣大义,是孝孺矢
志不渝的追求, 事莫重于纲常,忠莫大于报
主 ,决定了孝孺为维护传统文化精神而愿为
之殉道,杀身成仁㊂ [4]由中国君臣关系史角度观之,历代大臣们于改朝换代之际,一般都
是秉承忠于本朝君主而不愿委身新朝君王的
正统观念的㊂以忠于本朝君王为荣,以委身
新政君王为耻,所谓 好臣不事二君  好女不
嫁二男 是也㊂因此,乾隆皇帝在清史编写中
对那些侍奉过二君的臣子们,则专列‘贰臣
传“,忠奸荣辱,泾渭分明㊂其宗旨就是告诫
当朝官员们,要忠于本朝,决不能做新朝之
官㊂方孝孺之所以甘愿遭受如此残酷的死亡
悲剧,甚至于付出诛灭十族㊁杀戮873人的巨大代价,其关键就在于坚守正义道统与主张
信仰,恪守爱国诗人屈原以来所形成的忠君
报国㊁守正感恩之优秀道统,以彰显士人君子
的可贵精神与人格魅力㊂
孝孺之 孝 意内蕴,以上所论三点,已基
本包举无遗㊂至于孝孺之 孺 意内蕴,依然
丰厚而诱人㊂孺,本意指小孩子,尤指幼儿㊂
又当亲属讲㊂作形容词,则可释为幼稚㊁年
少㊁亲睦㊂也可当动词讲,通 乳 ,作生育讲㊂
若再延伸阐释,孺即孺子牛也㊂孺子牛出自‘左传㊃哀公六年“所载一个典故,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㊂后来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自嘲“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句一出,便使孺子牛精神得以升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㊂以孺子牛精神来衡量方孝孺忠君爱国㊁甘愿奉献的无私行为,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㊂
其二,方孝孺字 希直  希古 之寓意:崇
尚刚直慕古贤㊂
这里的两个 希 ,都是指仰慕㊁希望的意
思㊂因此, 希直  希古 之字,则表达了孝孺
崇尚刚直坚贞的品格,仰慕古代先贤的心志㊂燕王朱棣进京后曾4次派人召孝孺,他坚持不从,在强大威逼下,他即穿一身孝服去见,且昼夜号哭㊂朱棣要他草拟诏书,他仍然身着孝服,恸哭不止㊂直至面临诛灭十族之极酷之时,孝孺毅然绝不草拟诏书㊂其 咬定青山不放松 的刚直坚贞意志㊁忠于当朝国君㊁绝不做贰臣的正直气骨,正可谓 惊天地㊁泣鬼神 !孝孺一身尚古好学,崇尚圣贤,以为立身行事之楷模㊂他回顾自己童年勤奋苦学的经历时说过: 自少唯嗜读书,年十余岁,辄日坐一室,不出门户,当理趣会心,神融意畅,虽户外钟鼓鸣而风雨作,不复觉也㊂ 他认为: (唯有)圣贤之学,可以自立,外至者不足为吾轻重也,遂有慕乎道德之心㊂ (‘逊志斋集“卷一一‘答俞子严二首“之二)及稍长,便以 伊尹㊁周公自望,以辅明王,树勋业自期,视管㊁萧以下蔑如也 (‘逊志斋集“卷一五‘茹茶斋记“)㊂坚信: 周公㊁孔子与吾同也,可取而师也㊂颜子㊁孟子与吾同也,可取而友也㊂ (‘逊志斋集“卷一七‘茹茶斋记“)孝孺以圣贤为师为友,正是其 希直  希古 之字的最真最佳注脚㊂
其三,孝孺 逊志 之号之内蕴:谦虚谨慎情志高㊂孝孺一贯勤奋好学,谦虚上进,曾以 逊志 作为自己的书斋名,激励鞭策,自立自强㊂正如其幼年作‘言箴“所云: 发乎口,为臧为否;加乎人,为喜为嗔;用乎世,为成为败;传乎书,为贤为愚㊂呜呼,其发也可不慎乎? (‘逊志斋集“卷一‘幼仪杂箴“之九)这段话强调了 三思而后行 的 慎于言 (‘论语㊃学而“)的重要性,继而强调了谨慎行事美德之重要性㊂‘席铭“云: 燕安溺人,甚于洪波㊂身溺可济,心溺奈何? 又如‘门铭“云: 非礼之事勿行,非义之货勿入㊂  礼
仪所出是为清门,悖傲所出是为祸门,货财所出是为幸门,仁(圣)所出是为德门㊂ (‘逊志斋集“卷一‘杂铭“)以上所列诸条关于谨慎为人㊁智慧处世的名言警句,竟然出自一个小小少年之口,实在让人惊叹孝孺修身养性㊁韬光养晦的超凡脱俗的思想水平与精神境界㊂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㊂ (‘红楼梦“宁府上房
对联)幼年时的孝孺身怀谦逊好学的美德㊁慎言谨行的品性,早已臻至学问洞明㊁文章练达的进退自如㊁从容淡定的人生理想境界㊂何以至此,逊志好学㊁虚怀若谷者也㊂
其四,称誉孝孺两 先生 之韵味:博学厚德为治国㊂孝孺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 缑城先生 ㊂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 正学 ,亦称 正学先生 ㊂先生,一般是对文人雅士读书或教书者的一种雅称㊁美称或尊称㊂缑城先生,是孝孺故乡对这位勤奋好学㊁聪慧超凡优秀少年的美称㊂换言之,即是勤学上进的楷模与典范㊂正学先生,是人们对其端庄儒雅性格与正派切用学问之教书人的赞誉㊂而缑城先生与正学先生两个称呼,合而论之,就是勤读苦学,报效国家,做一个切实有用㊁雅正诚实的栋梁之材㊂所谓 读书种子 ,正是缑城先生与正学先生两称呼的形象比喻㊂孝孺这种读书勤苦㊁学品端正的可贵精神与美德,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激励㊁批判㊁鼓舞与鞭策作用㊂
其五,孝孺谥号 文正 之美意:才茂品正百世芳㊂孝孺 文正 之谥号,乃南明弘光帝时所追赐㊂谥号是对一个人生平事迹的最简洁㊁最准确㊁最权威的概括㊂谥号很多,如 文忠  文襄  文恭  文成 等,而 文
正 谥号规格则是最高㊂根据‘逸周书㊃谥法解“载: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  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  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㊂ 关于 正 则云:  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  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㊂ 可见, 文正 谥号,庶几接近完美矣㊂从北宋始, 文正 谥号之地位正式被提高㊂这是司马光首先提出: 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㊂ 显然, 文正 谥号成为对于人臣最高之评价的褒词了㊂方孝孺的 文正 谥号,明朝仅有5人获得㊂而中国历史上获得 文正 谥号者,也仅30余人㊂可以这样说,方孝孺
受赐 文正 谥号,是对他学品与人品俱佳的最高评价㊂这对方孝孺而言,是何等不易,何等自豪,何等荣耀,何等伟大!孝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誉为 读书种子 的大儒㊂谈到方孝孺,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都会欷歔不已㊁感慨万端而心情沉重,惟有 读书种子 这一美誉,为人们所喜闻乐见㊁津津乐道㊂书籍乃人类进步阶梯,知识可改变人生命运㊂不论沧海桑田,朝代更迭,读书求知永远是人间真理㊁生活指南㊁幸福灯塔㊂矢志不渝是什么意思
以上就方孝孺的姓名㊁字㊁号㊁称誉等词语符号,结合其生平事迹进行探究阐析,从中可以窥见一代大儒㊁名臣的非凡精神与可贵品质㊂其刚正不阿的意志㊁忠君报恩的孝心㊁威武不屈的气概㊁视死如归的淡定㊁勤奋好学的品行㊁崇尚圣贤的美德㊁德才双美的形象等,无一不是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从中汲取思想元素㊁精神营养,以为滋养灵魂,砥砺意志,丰富精神,提高境界,家
国富情怀,铁肩担道义,为振兴中华㊁繁荣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方孝孺诛灭十族之后,方孝孺在宁海卧(跃)龙山下的幼子方中宪,则被魏泽㊁余学夔㊁俞允㊁任勉等忠肝义胆的侠义之士冒死保护起来,使得方氏一族的血脉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㊂方中宪从宁海逃脱后,为了躲避朝廷的残酷追杀,遂改方姓为余姓,改中宪为德宗,成为新姓名余德宗,生活在华亭白沙乡㊂德宗生三子:友直㊁友谅皆俞氏出,后继娶许氏生友竹㊂今友直㊁友谅㊁友竹(俗称 三友 )子孙繁衍约二百余丁,散居华亭之十四保白沙乡㊁金汇塘二处㊂后 三友 子孙继用余姓开枝散叶㊂友直后七世余广(环),字文博,被推举为郡里学生在学宫学习㊂1514年,余广携子余采从金汇塘白沙里迁居大凫泾建两宅(南北方家宅),因避难迁居至松江泖港㊂后转辗再复迁居大凫泾老宅㊂余广生子三:长采(南村),次果,幼塾(北村),为孝孺八世孙㊂正德九年(1514年),余广(环)时年31岁,携子余采从泖港复迁至航头大凫泾,先建居南方家宅,后建北宅,为航头始迁祖㊂余采,字元亮,号竹臞,生两子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