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6期湖南城市学院学报V ol.27No.62006年11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Nov.2006
回归乡土的原生态之美
邹
理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周立波100871)
摘
要:周立波反映湖南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继承了鲁迅以来的中国乡土小说传统,以湖湘农民形象
的刻划、方言的运用和湖湘景的描写来表现基层农村社会的原生态美。
关键词:周立波;故乡生活;短篇小说;乡土性;原生态美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42(2006)06–0027–03
在全球化和社会巨变愈演愈烈的今天,以繁华都市为背景,带有浓厚的西方后现代作品特——颓废、堕落、
灰、绝望等充斥着各类文学作品,一系列以猥琐、丑恶、
阴暗为文学主题的作品不断刺激着人类的感官。但有人已经厌倦这类文学作品,他们呼唤一种对原始自然面貌和对人性本身的一种回归心理的渴望,这就是最近一段时间变得越来越时髦的一个词汇——“原生态”。那种乡土叙事文学作品能够深深地体现这种原生态之美。周立波作为中国乡土小说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一批短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故乡的一种原生态之美,深情地描绘了益阳——洞庭湖滨的风俗风情美,刻画了生活在其间的人物像的思想性格,读起来如见故人,如归故土,竹叶茶花,沁人心脾。
一
周立波在家乡创作的短篇是地地道道的乡土小说,可以说真正回归了鲁迅以来的乡土传统,但又是一种完全崭新的叙事风格。鲁迅是中国最早的乡土小说作家,也最早
对乡土文学作出了阐述。关于什么是乡土文学,鲁迅在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写道:“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1]这段话虽然没有对乡土小说作出明确的界定,但已概括了乡土小说的特征。董炳月指出:“鲁迅更强调乡土文学作家与描写对象(故乡生活)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或曰主要由三种因素构成:一是时间距离——作家叙述的都是记忆中的、发生在以前的故事;二是空间距离——作家已经远离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乡),大都侨居北
京;三是文化距离(或曰‘人格距离’)——乡土文学作家从乡镇走到都市,进入另外一种文化环境,接受了现代文
明(都市文明)的浸染,于是在传统乡镇社会中形成的心
态和人格发生了变化,能够用新的眼光、新的价值尺度去
审视、衡量故乡的生活。”[2]
据此来分析周立波的故乡生活
短篇小说,作家怀着对家乡土地的眷恋与熟悉,始终以农民为创作对象、以乡村风物为题材,但是他已消除了“侨寓文学”作者与故乡之间的那种距离,置身于乡村日常生活场景中展示农民的新生活。他的笔下不是记忆的过去、不是远方的故事,他常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描述现实的日常生活场景。其代表作《山那面人家》用的一种亲切的真诚的谈话风格,叙述一次婚礼场面,让读者如临其境。他是用“新的眼光、新的价值尺度”来反映新的生活。
“每个作家都精心构筑自己的小说世界,列托尔斯泰的俄罗斯上流社会,萧洛霍夫的顿河流域哥萨克人,鲁迅的浙东农村鲁镇与未庄等,这些小说中的艺术世界,都
成为作家眼中特殊的生活形态和人生画卷。”[3]周立波构
筑的湖南益阳农村,那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正是
这块土地上的风俗民情,成为他源源不断的小说创作源
泉,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湖湘地域文化特。“作为湖南的文艺家,往往都有一种天然的难以排遣的乡土情愫或曰‘乡土情结’。这种情结,化为氤氲在艺术形象和艺术氛围中的彩、情调、思绪、声波和光流,在他们的文艺创作特别是那些带有乡土题材性质的作品中,表现得十分浓
烈。”[4]翻开周立波在故乡创作的短篇小说,久违的悠远,
自然的淳朴,土得掉渣的生活,朴实的原生态民风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
然而,仅仅从传统风俗的视角来看周立波笔下的乡村是狭隘的,也不足以涵盖小说的丰富内涵。我们说,时代
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邹理()女,湖南长沙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200-09-10
197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