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周立波
摘要 : 本文根据中国当代小说发展的历程,简述建国十七年 (1949 -1966 )、十年 (1966 -1976 )、新时期(1976 -)三个阶段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状况、代表作家及作品。 关键词 : 简述 中国 当代 小说 发展
自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的中国当代小说已经走过了 60 多年的历程。当代小说可以划分为建国十七年( 1949 - 1966 )、十年( 1966 - 1976 )、新时期( 1976 -)三个 阶段。
一、建国十七年小说( 1949 - 1966 )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相继结束,崭新的人民共和国在战 争的废墟上重建,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翻身做了主人的 人民欢欣鼓舞,干劲冲天……这样的现实环境决定了建国初 期的小说主要着力于艺术地再现革命斗争历史和社会主义 建设的现实生活。
革命斗争历史题材包括了二、 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 三、 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四十年代的解放战争,以及伸延到五 十年代的抗美援朝。长篇方面,反映解放战争的小说,有杜
鹏程的《保卫延安》 ,描写西北战场沙家店等战役;吴强的 《红日》,描写茉芜、孟良崮战役;曲波的《林海雪原》描 写东北的一支抗敌小分队的传奇性抗匪斗争;罗广斌、杨益 言的《红岩》 ,描写解放前夕重庆渣滓洞、白公馆我党艰苦 卓绝的地下斗争。反映抗日战争的小说,有孙犁描绘滹沱河 畔抗日图景《风云初记》 ,反映敌后斗争的知侠的《铁道游 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 、冯德英的《苦菜花》 ,李英 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反映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的 小说,主要有记述 30 年代厦门大劫狱事件的高云览的《小 城春秋》,探索展现一代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杨沫的《青春 之歌》,反映 20 年代香港罢工、广州起义等历史现实的欧阳 山的《三家巷》,被誉为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史诗的梁斌的 《红 旗谱》。反映抗美援朝斗争的小说,比较重要的有陆柱国的 长篇《上甘岭》 ,杨朔的长篇《三千里江山》 ,路翎的描写志 愿军情感世界后来受到批判的短篇《洼地上的“战役” 》。
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短篇小说方面,王愿坚的《七根火 柴》、《党费》等,通过速写及典型细节描写等形式,以小见 大,鲜活地刻画出悲壮高大的英雄形象,峻青的《黎明的河 边》,茹志鹃细腻地叙述一位通讯员和一个农村小媳妇感人 故事的《百合花》 ,刘真的《长长的流水》等,都是其中的 佼佼者。
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小说,以农村合作化为题材者居 多。长篇方面,有赵树理的《三里湾》 ,周立波的《山乡巨 变》和柳青的《创业史》 。《山乡巨变》重在渲染鲜明的“乡 土风俗画”,表现合作化对农村生活的影响; 《创业史》则以 史诗的气魄,塑造了两代农民(梁三老汉、梁生宝)不同的 艺术形象。短篇方面,较重要的有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 、 《李双双小传》 ,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 、《三年早知道》 , 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等,都能够成功地刻画出一些富 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反映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有周而复描 写对资产阶级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上海的早晨》 , 艾芜的《百炼成钢》 、周立波的《铁水奔流》 、草明的《乘风 破浪》等,中篇小说如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 。
在建国初期的小说中,有一类重在表现人性、人情、爱 情的小说,如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 、路翎的《洼地上 的“战役” 》、陆文夫的《小巷深处》 、高缨的《达吉和她的 父亲》,宗璞的《红豆》 、丰村的《美丽》等短篇,发掘独特 题材,注重语言、细节、心理描写,富有浓郁动人的人道主 义和人情味,在艺术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小巷深处》,将笔 触指向改造及其新生活这个禁区,与陆文夫新时期创作 的《小贩世家》 、《美食家》等描写小巷人物的作品被合称为 “小巷小说” ;《达吉和她的父亲》 ,涉及,
父女深 情这一感人主题; 《红豆》则踏进革命与爱情抉择的题材, 这些小说后来都曾遭受不同程度的错误批判。
1956 年,文艺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方针的 提出,加上受到苏联“干预生活”文学思潮的影响,中国文 坛出现了一股“积极参预生活”的创作潮流。一批年轻作家 开始大胆地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阴暗面” ,试图引起 人们的警惕,出现了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李国 文的《改选》 、李准的《灰的帆篷》 、白危的《被围困的农 庄主席》等一批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及其作者在随后到来的 “反右”斗争中,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和不公正的处理。
在建国 17 年里,有两个从 40 年代即已萌芽的比较重要 的作家体值得特别关注,即以孙犁为代表的所谓“荷花淀 派”河北作家和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所谓“山药蛋派”山西 作家。“荷花淀派”主要人物有刘绍棠、从维熙等,代表 作有刘绍棠《青枝绿叶》 《大青骡子》 ,孙犁《山地回忆》 , 其创作特点是通过日常琐事透示时代风云,揭示农村生活的 自然美和人情美,清新隽永,富于诗情画意。 “山药蛋派” 主要作家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代表作有赵 树理的《登记》、《锻炼锻炼》 、《实干家潘永福》 ,马烽
的《我 的第一个上级》 、《三年早知道》 、《饲养员赵大叔》 ,束为的 《赖大嫂》等,特点是采取传统话本手法,强调通俗易懂, 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靠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来刻画人物。
建国 17 年,对工农兵作家的扶持,是文坛一大气象。 其中较突出的是刚刚读完速成写字班就写出短篇小说《半夜 鸡叫》的高玉宝。
综观建国 17 年小说,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支专业的创 作队伍,并且塑造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人物形象, 有些作家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但从整体上看,本 期小说大多带有明显的简单化、公式化、概念化倾向,过于 强调“写中心” ,塑造英雄人物,表现光明,从而削弱了小 说的艺术力量。这种偏狭倾向发展到 60 年代初以后,便逐 渐走向极端,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一个亮点便是历史题材方 面的,姚雪垠完成的长篇《李自成》 (第一部)、陈翔鹤《陶 渊明写挽歌》、黄秋耘《杜子美还家》等。
二、十年( 1966 - 1976 )
十年,文学进入冬眠期,绝大多数作家遭到批斗, 划为“右派” ,关进牛棚;作品被判
为“毒草” ,受到清洗。 全国八亿人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文 学作品可供阅读、欣赏。
十年,“四人帮”“文艺黑线专政论”盛行,出现 了一批遵循“主题先行” 、“三突出” (突出正面主要英雄人 物)、“高大全”原则创作出来的作品,诸如《虹南作战史》 、 《西沙儿女》 以及在上海 《朝霞》 杂志上发表的 《金钟长鸣》 等。这一时期也有一些具有一定可取性的小说, 如浩然的《金 光大道》等,也都受到帮派文艺思想,样板戏的影响。
1976 年蒋子龙发表 《机电局长的一天》 ,张扬的长篇 《第 二次握手》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地下”流行,开始显露 出新的文学转机的萌芽。
三、新时期小说( 1976 - ) 当代小说繁荣发展,取得最大成绩是在 1976 年 10 月 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的二十几年。
新时期小说比较重要的潮流或现象有伤痕小说、反思小 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新潮小说、新写实小说、女性小 说、新生代小说等等。
1977 年,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 ,“文起十年 之衰”,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开
山之作。 《班主任》通过塑 造谢惠敏,宋宝琦这两个中学生典型,突现“四人帮”对青
年一代心灵的伤害,时隔六十年,继鲁迅之后再次发出“救 救孩子”的沉痛呼喊,成为“伤痕小说”的发轲之作。 “伤
痕小说”这一名称源自上海复旦大学一名女大学生卢新华的 处女作《伤痕》,该小说记述了一位与“叛徒”母亲决裂离 家出走的女中学生,九年以后,当她带着悔恨的心情赶回家 时,母亲却已溘然长逝,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创痛与哀伤。
“伤痕小说”的代表作还有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王
蒙《最宝贵的》、冯骥才《高个子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铺 花的歧路》,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从维熙描写监狱题材的
“大墙文学”如《大墙下的红玉兰》 、周克芹的长篇《许茂
和她的女儿们》,竹林《生活的河》、何立伟的短篇《白鸟》 等。这些作品,对历史及其带给人民肉体与精神上的创 伤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民性大讨论的展 开,全国出现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有些作家在揭示 创伤的同时,开始透过生活表象,深入历史、现实、人 的灵魂,进行挖掘探寻与省思,在“现实主义回归”的口号 之后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从而在创作上涌现出 “反思小说”的浪潮。反思小说的代表作有茹志鹃《剪辑错 了的故事》、王蒙《蝴蝶》《布礼》、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古华《芙蓉镇》、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张一弓《犯人李铜 钟的故事》,李国文《月食》 《冬天里的春天》、谌容《人到 中年》、张贤亮《绿化树》 《灵与肉》、李存葆《高山下的花 环》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