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山乡巨变,小人物,农业生产,合作化,平凡
作者简介:李佳桐,女,(1986—),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发表于1958—1960年,是一部反映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凭借着他对生活的深厚积累,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表现了合作化运动进程中的复杂和艰巨,并揭示了在小说中被塑造为中间人物、落后人物等一些小人物在合作化进程中的内心世界,展现出在历史的浪潮中,在合作化的道路上,
他们的彷徨与无奈。
其实,所谓的小人物是相对而言的。小说中塑造了很多像邓秀梅,李月辉,陈大春等一批为党,为社会主义而奋斗不息的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发光发热。但是,在同一片土地上,这些一辈子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充满小农意识,只知道狠作田的农民在这些领导面前常常默默无言。相对于表现出崇高感的干部形象,他们是显得那么的平凡和渺小。
在这些小人物中,贫农陈先晋第一个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陈先晋是一个朴实又勤劳的农民,而且已经有四十年作田的经验了,“四十年了,年年一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照旧”。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一心只知道作田,为生计奔忙,辛苦奔波。生性不善言辞的他,更不问世事,只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发财致富。而且在他的大舅子詹永明起来革命,反而被反动派杀害之后,他的这种想法愈加坚定。
在希翼发财致富的过程中,陈先晋不自觉地对土地抱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因为他的一亩山土“是他跟爸爸,吃着土茯苓,半饥半饱,开出来的”1,而且,他始终难以忘怀父亲临终时留给他们兄弟几人的话:“只要发狠做,你们会有发越的。”2土改后,他又分到了水田,
加上以前的山土,凭借自己的勤劳以及日久的计划,他梦想中的财富就要成为现实了,这时却传来办合作社的消息,内心的不情愿可想而知。这样一位农民,有着这样的背景和经历,对于合作化的抵触,几乎是本能的反应。在他的认知里“树大分杈,人大分家周立波”再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嫡亲兄弟,也不能一生一世都在一口锅里吃茶饭。如今说要把二三十户人家扯到一起,搞得好,我不姓陈。”3可以说,作家对陈先晋的心理描写是深刻而又真实的,内心真实的想法与现实政策的矛盾注定了陈先晋走上合作化的道路是艰难而又痛苦的。但是,无论多痛苦、彷徨、无奈,加入合作社确实必然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他现在所拥有的土地大部分是在土改中分得的,是组织给的,而现在组织上又以办合作社的方式把土地集中到一起,他没有足够的力量和理由来反对;另一方面,这么多年来,陈先晋勤勤恳恳的作田,然而发财梦却遥遥无期,这也使的他的家庭成员在对他组思想工作的时候,陈先晋的立场有所松动。在“恋土”这一章的最后,陈先晋在天还没亮的时候披着上衣服就出去了,放心不下的老伴儿让女儿出去看看,女儿回来说:“妈妈,爸爸蹲在土里,低着脑壳,不晓得在想些什么。”4我们通过陈先晋辗转反侧的整夜不眠,从他对自己和父亲开垦出来的不肥沃的“土”的恋恋不舍,仍然能够感受到他加入合作社时内心的纷繁复杂,甚至能察觉出他入社是被动中的彷徨与无奈的抉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