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极富特⾊的组成部分。下⾯
是®⽆忧考⽹分享的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10篇。欢迎阅读参考!
1.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
  刻⾈求剑
  从前,有个⼈带着⼀把宝剑坐船。船才开出来,突然听见“扑通”⼀声,他的剑落到⽔⾥去了。
  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个办法,他⽤⼩⼑在船上刻了⼀个印记,便悠然⾃得的在船上坐着。
  划船的⼈很着急,对他说:“让我把船停下来,你快跳下去把剑捞起来吧!”
  可那个⼈却指着船说:“到了对岸再说吧,反正我在船上划了⼀条线,剑是从这⼉落下去的,到时候从这⾥下去就⾏啦!”  划船的⼈说:“你的剑掉进了⽔⾥,剑⼜不会跟着船⾛,怎么还能在对岸到呢?”
  那个⼈不听船夫的话,于是,船夫把船划到了对岸。
  这时,那个⼈脱掉⾐服,从他划的那条线那⾥跳了下去,可他捞了很久什么也没捞到。
  剑掉进了河⾥,现在船⾛了这么远,他是不能从船上的线到剑的。
  刻⾈求剑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是“船”,“求”是“寻”。有的⼈办事不管时间地点的变化,始终不肯改变原来的主意,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刻⾈求剑。
2.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
  ⼩时了了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出了⼀个很博学的⼈,名叫孔融,宇⽂举,是孔⼦的⼆⼗世孙。他从⼩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岁时,跟他⽗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如果不是名⼈去访,守门的⼈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岁的孔融,却⼤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下。”
  守门⼈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姓李名⽿,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曾向⽼⼦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个中⼤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说道:“⼩时了了,⼤未必佳。”聪明的孔融⽴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夫⼩的时候,⼀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成语故事大全 四字成语
  后来的⼈便引⽤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孩⼦从⼩便⽣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有“⼤未必佳”⼀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时虽然很聪明,⼀到长⼤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上虽是赞扬的话,⾻⼦⾥却是讥诮⼈、轻蔑⼈的。所以我们应⽤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否则将被⼈误解你有⼼讥剌、轻视⼈了。
  ⼀个⼩孩⼦,先天的聪明⾃然是好的,但若⽆后天的培养和努⼒,也会变成⼀块⽆⽤的材料;很多⼈⾃恃⽣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后反会变成最⽆⽤之⼈。
3.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
  孟母三迁
  孟⼦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从⼩丧⽗,全靠母亲倪⽒⼀⼈⽇夜纺纱织布,挑起⽣活重担。倪⽒是个勤劳⽽有见识的妇⼥,她希望⾃⼰的⼉⼦读书上进,早⽇成才。
  ⼀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孩⼉打架,孟母觉得这⾥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着个⼤炉⼦,⼏个满⾝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的⾓落⾥,⽤砖块做铁砧,⽤⽊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想,这⾥环境还是不好,于是⼜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天,孟⼦看到⼀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个精壮⼩伙⼦⽤锄头挖出墓⽳,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树枝挖开地⾯,认认真真地把⼀根⼩树枝当作死⼈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所学堂,有个胡⼦花⽩的⽼师教着⼀⼤⼤⼩⼩的学⽣。⽼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就像唱歌,调⽪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喜欢念书了,⾼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边,说:“你
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才。”说着,抄起剪⼑,“哗”的⼀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次,孟轲⼼⾥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了道理,从此专⼼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专门跟孔⼦的孙⼦⼦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物。
4.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
  铁杵磨针
  唐朝⼤诗⼈李⽩⼩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天,李⽩⼜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如果整天在屋⾥读书多没意思?”
  ⾛着⾛着,在⼀个破茅屋门⼝,坐着⼀个满头⽩发的⽼婆婆,正在磨⼀根棍⼦般粗的铁杵。李⽩⾛过去,“⽼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个绣花针。”⽼婆婆抬起头,对李⽩笑了笑,接着⼜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问:“是缝⾐服⽤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婆婆反问李⽩:“滴⽔可以穿⽯,愚公可以移⼭,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别⼈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婆婆的⼀番话,令李⽩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5.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
  温故知新
  昭公19年,孔⼦拜师襄⼦为师,请教有关弹琴的学问。师襄⼦先弹奏了⼀曲,带他弹完便将孔⼦引⼊后轩中,让孔⼦习琴。孔⼦⼀连三⽇练习师襄⼦所教的曲⼦,没有再学习新的内容,师襄⼦听孔⼦曲
调已经弹熟便说,词曲你已弹熟可以学新曲了。孔⼦说感谢夫⼦教诲,但技巧我还不纯熟容我继续练习。
  ⼜是三天过去了,师襄⼦听着后轩中孔⼦的琴声技巧纯熟,⾳调和谐,韵味⽆穷,不断点头赞赏,便说:“所有技巧您已经掌握了,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
  孔⼦回答:“我的指法技巧虽已练熟,但还没领会曲⼦的志趣神韵,更未体察到曲作者的为⼈,请容我再练三⽇。”
  孔⼦习琴的第⼗天,师襄⼦站在⼀旁听得如醉如痴,⽽孔⼦在弹奏中由于受到乐曲的感染,有时进⼊深沉的思考,境界有时感到⼼旷神怡,胸襟开阔。他激动地说:“我弹着弹着就体察到作曲者的为⼈了,那个⼈肤⾊黝⿊⾝材魁梧眼光,明亮⽽⾼瞻远瞩,性情温柔敦厚,好像有着统治天下的帝王⽓魄,除了⽂王谁还能创作出这样的乐曲呢!”
  师襄⼦闻⾔连忙从坐席上站起来,向孔⼦施礼道,“此曲正是⽂王所作,名《⽂王操》,仲尼你真是聪明过⼈,⼀下⼦便
悟到了周乐之精义。”
  孔⼦说:“全仰仗夫⼦教导。”
  温故知新,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
6.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
  扬扬得意
  晏婴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齐国的名相。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他都在齐国做官,称得上是“三朝元⽼”。据说晏婴⾝材矮⼩,“长不满六尺”,也就是不⾜⼀⽶五,貌不出众,但他⾜智多谋,刚正廉洁,名闻天下。
  晏婴有⼀个车夫,他很为⾃⼰能替晏⼦驾车⽽⾃豪。⼀次,他驾着车正好从⾃⼰家门前经过,表现得“意⽓扬扬,甚⾃得也”,就是说⼀副神⽓⼗⾜的样⼦,⾮常得意。他的妻⼦从门缝中看到了丈夫的样⼦,⼼中很不⾼兴。这天,当车夫⼀回家,妻⼦便沉着脸说:“你今天驾车路过家门⼝,那副扬扬⾃得的样⼦,简直令⼈作呕。你看⼈家晏婴,位居相国,德⾼望重,虽然他⾝长只有六尺,但坐在车⼦⾥,看上去⼜稳重,⼜谦恭。可你呢?虽然⾝长⼋尺,可只能当⼈家的车夫,居然还这么神⽓⼗⾜,好像你⽐晏婴还了不起似的。”车夫听了妻⼦的话后,向妻⼦认了错,态度也慢慢变得谦恭有礼起来。晏婴察觉到了车夫的这种变化,就向他询问缘由,车夫便把妻⼦的`话⽼⽼实实说了⼀遍。晏婴很有感触,他觉得车夫知错能改,是个可造之才,便提拔他做了官。
7.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
  趋炎附势
  宋真宗时,聊城⼈李垂考中进⼠,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等官职。
  李垂很有才学,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作风⾮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
  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阿谀奉承的卑劣⼿法获取真宗欢⼼的。他玩弄权术,独揽朝政。许多想升官的⼈都不住地吹捧他。
  有⼈对李垂不⾛丁谓的门道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从未去拜谒过丁谓。
  李垂说:“丁谓⾝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且仗势欺⼈,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我为什么要去拜谒他?”
  这话后来传到了丁谓那⾥,丁谓⾮常恼⽕,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当官。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了台,李垂却被召回京都。
  ⼀些关⼼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有些⼤⾂知道你才学过⼈,想推举你当如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等官员)。不过,当今宰相还不认识你,你何不去拜见⼀下他呢?”
  李垂冷静地回答说:“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了。我年纪⼤了,见到有的⼤⾂处事不公正,就常常当⾯指责他。我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的眼⾊⾏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携呢?”
  他的这番话⼜传到了宰相⽿⾥。结果他再次被挤出京都,到外地当州官。
  后来,“趋炎附势”这⼀成语⽤来形容⾛权门,或奉承和依附有权势的⼈。
8.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
  锲⽽不舍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相当活跃,名家辈出。当时有⼀位哲学家、教育学家荀⼦,其博⼤的学问、深刻的见解,令后⼈敬佩不已。他写有许多散⽂,《劝学》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在《劝学》篇中,提出不懈地学习可以增长⼈的才⼲、改变⼈的⽓质。他特别指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废。
  荀⼦说:“只要你不断地堆积泥⼟,就能最终堆成⾼⼭,风⾬就会从⼭⾥产⽣出来;只要你不断地积聚少量的⽔,就⼀定会形成深渊,那⾥就会有蛟龙来潜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定会养成⼀种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备圣贤的思想品质也就不难办到了。
  “这⾥重要的是,绝不能看轻点滴的积累。⼈若是不⼀步⼀步地⾛,哪能⾛到千⾥之外?不汇积⼩河⾥的⽔,⼤江⼤海⼜怎么能形成呢?⼀匹千⾥马如果只跳⼀下,连⼗步的距离都不可能超过;⽽最劣等的马如果连续⾛⼗天,也能⾛很远。后者的成功就在于从不停⽌前进啊!
  “⼀个⼈如果懒懒散散,刻⼏下⽊头就停下来,他连朽⽊也刻不断;⽽如果他发愤图强,刻⽽不停的话,⼀定能把⾦⽯雕刻成器!总之,⼈要成功,就得不断地、专⼀地奋⽃下去!”
  荀⼦的这些话成为⾄理名⾔,⼀直流传⾄今。
9.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个⼈,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可这个⼈不问青红皂⽩让驾车⼈赶着马车⼀直向北⾛去。
  路上有⼈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去,他⼤声回答说:“去楚国!”路⼈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你这是在往北⾛,⽅向不对。”那⼈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他说:“⽅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极⼒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的不是那个⽅向,你路费多也只能⽩花呀!”
那个⼀⼼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着呢!”路⼈⽆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的⼿,眼睁睁看着那个盲⽬上路的魏⼈⾛了。
  那个魏国⼈,不听别⼈的指点劝告,仗着⾃⼰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向⼀意孤⾏。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越远,因为他的⼤⽅向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论做什么事,都要⾸先看准⽅向,才能充分发挥⾃⼰的有利条件;如果⽅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
10.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有⼀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材,可他就是缺乏⾃信⼼,经常⽆缘⽆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低⼈⼀等——⾐服是⼈家的好,饭菜是⼈家的⾹,站相坐相也是⼈家⾼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样丢⼀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件事,不知道⾃⼰该是什么模样。邯郸学步
  家⾥的⼈劝他改⼀改这个⽑病,他以为是家⾥⼈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他也
根本听不进去。⽇久天长,他竟怀疑⾃⼰该不该这样⾛路,越看越觉得⾃⼰⾛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天,他在路上碰到⼏个⼈说说笑笑,只听得有⼈说邯郸⼈⾛路姿势那叫美。他⼀听,对上了⼼病,急忙⾛上前去,想打听个明⽩。不料想,那⼏个⼈看见他,⼀阵⼤笑之后扬长⽽去。
  邯郸⼈⾛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病。终于有⼀天,他瞒着家⼈,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路去了。
  ⼀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眼花缭乱。看到⼩孩⾛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光景,他连⾛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