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震中的背妻男”吴加芳,从《摩托车上绑在一起的夫妻》开始至今,先后经历了从“情义男”到“绝义人”的巨大落差。在这一系列新闻报道中,媒体是否做到了还原真实,而大众是否又接受并理解了真实?在相关新闻报道引发如此大争议的情况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最初的真实?这些现象与新闻传受者双方的心理层面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文旨在从心理层面入手,探寻其与新闻真实性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吴加芳事件 新闻真实性 心理层面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期间,背亡妻回家的村民吴加芳,曾感动无数世人,然而关于这位“情义男”的新闻报道却是一波三折。究竟这些报道呈现给受众的,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吴加芳;传受双方心理层面的波动,与新闻真实性的体现到底有怎样的一种联系?本文重点从心理层面入手,分析新闻真实性诉求的结果到底多大程度上符合最初的事实。
新闻真实性与传受者心理角度的联系
对于新闻真实性的概念,李良荣教授提出:“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都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可以说,新闻真实性的界定,关键集中在“事实”和“报道”这两组词上,而“张晨光报道事实”联系着新闻传受双方。新闻作为一种信息,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符号传播,也就是说,新闻真实性与传受者符号编译的这个过程有密切的联系。
作为新闻真实性中的重要因素,符号传播的两端——传受者的心理具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它不仅与传受者的心理原因有关系,还涉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①这些不同的心理活动机制,影响着新闻真实性在传受者中能否达到一个理想的契合状态,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从吴加芳事件相关新闻报道看传受方心理层面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
“吴加芳事件”中传受方心理层面的影响造就了怎样的真实。新闻作为信息,其传播过程是传受双方进行系统分析和选择的过程。从心理层面来看,“传播的信息必须而且只有把传输的信息送进受传者的心理系统,使信息转化为心理能,这种心理能外化为受传者的行为,行为
做功才可能达到传播的最终目的——产生传播的社会效果。”②德国传播学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系统传播提出“场”的概念,作为心理因素在内的集结点,传受者在信息传播的多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