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Museology
近年来,中国各地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研学旅行教育规划,并设立专项公益金支持研学活动的开展。2017年7月17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关于开展2017年度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推荐工作的通知》(教基厅〔2017〕25号)。教育部利用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教基厅函〔2017〕50号),命名了204个单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377个单位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1 博物馆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
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将学生的所学、所游、所思充分融合在一起,有“行走的课堂”之誉。在当前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博物馆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重要场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自建馆以来,依托馆藏资源,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的职能,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和内容,让文物活起来,让广大青少年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同时,
感知历史,启迪未来,提升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从2016年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围绕重庆特地域历史文化,开展寒暑假馆外研学活动,旨在引领学生走出教室,以天地万物为师,以自然为友,在真实的情景体验中获取有温度的知
识,真正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课程研发案例—
“永远的三峡”研学旅行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峡地区不仅风景优美,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这里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巫山猿人的发祥地,这里诉说着华夏巫文化、鬼文化、易文化等神秘文化,还有巴楚文化、三国文化、移民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更有川江号子、纤夫文化等为代表的峡江文化,以及古栈道、石宝寨、三峡大坝等为代表的工程文化,它们共同构建了这段美丽的大江峡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肩负着传承本地历史文化根脉、利用人文历史赋能乡村旅游的重要使命,2019年策划推出了“永远的三峡”研学活动。本次研学活动以三峡博物馆为起点,围绕“造化三峡”“先民足迹”“民居建
筑”“风流人物”“不逝三峡”五大主题,联动重庆四所县级博物馆,到三峡腹地的云阳、巫溪、巫山、奉节四地。
2.1 “永远的三峡”研学旅行情况简介
研学第一天:开营破冰课。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承担着三峡文物保护工程中大量珍贵文物的抢救、展示和研究工作,被抢救回来的文物大多被妥善保存在三峡地区的博物馆里。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通过“壮丽三峡”“远古巴渝”“汉代雕塑”展厅的馆藏文物…“探秘大三峡”,通过与馆内专家互动答疑对三峡文化形成初步认识。
研学第二天:围绕“三峡盐业”这一主题,走进云
博物馆如何利用研学旅行开展深度学习
   ——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永远的三峡”研学旅行为例
摘 要:研学就是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一种动手实践能力很强的教学活动,研学旅行是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青少年在动脑、动手的实践中利用学到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习获得各种能力。文章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探讨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博物馆如何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开展好青少年研学活动。
关键词: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重庆旅游点
【作者简介】余金声(1987—),女,硕士,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
余金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400015)
114Vol.193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文物鉴定与鉴赏
阳,通过“白兔井”这个神话故事了解千年盐都云安的制盐工艺和历史。
研学第三天:探访巫溪宁厂古镇,感受这座老镇因盐而兴、因盐而衰的历史变迁;实地参观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竹坝悬棺”,寻悬棺葬背后的神秘故事。
研学第四天:三峡位于神秘的北纬30度,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无论是距今201—204万年的巫山猿人遗址的发现,还是瞿塘峡东西两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的确立,都印证着先民的足迹。学生们走进巫山博物馆探寻三峡地区最早人类的奥秘。
研学第五天:围绕“风流人物”这一主题,参观奉节的白帝城、八阵图、永安宫等三峡最著名的三国遗迹,身临其境地聆听三国英的故事。乘船游三峡,感受三峡地区的地质变化带来的壮美景观。
2.2 “永远的三峡”研学旅行教学目标
目前国内研学旅行盛行,为迎合市场不免有许多研学活动流于形式,“游”而不“学”的情况屡见不鲜,违背了国家大力提倡和推行研学的初心。博物馆研学课程应借鉴学校教育形式,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设定明确的课程目标,使博物馆研学课程系统化、可持续化,避免研学游只“游”而不“学”。考虑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与实践脱节问题较为突出,博物馆教育人员在制订“永远的三峡”研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时,根据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融入了STEAM教育理念。STEA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 n g i n e e r i n g)、艺术(A r t s)和数学(Mathematics)五门课程的英文缩写,代表所有学习主题在学科领域内与真实世界相联系。STEAM教育强调从现实出发,在鲜活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研究和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从课程目标的设计类型来讲,“永远的三峡”研学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其中前两段峡谷都在重庆境内。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也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曾是三国古战场,历史底蕴十分深厚。但不是所有的三峡文化资源都能成为教育资源,所以活动开展前期,博物馆教育人员查阅了很多关于三峡的文献资料,请教了馆内研究三峡文化的专家学者,初步拟定了几条备选的研学线路,然后逐一实地踩点,最终确定了“造化三峡”“先民足迹”“民居建筑”“风流人物”“不逝三峡”五大主题。
围绕这五大主题,博物馆教育人员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通过与小学老师的交谈学习,了解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将三峡文化资源转化为适合小学阶段孩子的课程资源。旨在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课程,让孩子们对三峡盐业的历史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对发生在三峡地区的三国历史故事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等诗句有了更加真切的理解。
探究性目标:《永远的三峡》学习手册是本次研学的辅助资料,包括研学主题、线路安排、文物历史简介、馆中发现、拓展思考等内容,通过这样的编排,可以把研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以这些富有趣味性的任务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参观学习变得更有针对性,在参观结束后学生更容易梳理出完整的认知体系。同时每完成一个任务,都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
考古学家发现三峡地区早期人类文化和聚居地主要分布在盐场附近,如云阳的云安盐场、巫溪的大宁盐场、奉节的奉节盐场等,正是由于三峡地区这些天然盐泉的分布,才使长江与这些客流的交汇地区成为人类遗址及文化的富集区,因此,三峡盐文化是本次研学一个重要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研学手册设计的问题包括:你知道重庆地区最早的盐是怎么来的吗?早期的制盐流程包含哪些步骤?盐在过去给巫溪宁厂古镇带来了怎样的大起大落?岩壁上的孔洞是怎么被凿上去的?等等,学生通过完成“研学手册”,不仅对亲眼所见的“因盐而兴,因盐而落”大宁盐场有所思考,而且对三峡地区盐文化也有了清晰的框架,避免传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体验性目标: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这意味着学生应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并在亲历过程中体验知识、体验情感,要在教学设计中打破传统的灌输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领悟知识或技能,并形成个人化的理解。
在三峡研学中,我们深入街巷民居、夜市等,实地感受三峡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风民俗。巫溪大宁夜市极具地方特,华灯初上,河岸滩边就被人流填满,这里最具特的美食巫溪烤鱼是大家的必选菜品。巫溪烤鱼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是由大宁河上的船工发明的。巫溪宁厂古镇因盐而兴,紧靠大宁河,河边的船工在运输货物的途中饿了就向大宁河撒网捕鱼充饥。学生们实地参观巫溪夜市,品尝烤鱼,真切感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特文化。参观奉节白帝城时,可体验拓片制作的全过程,直观了解拓片制作中上纸、敲打、上墨、取下拓片四个步骤。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
简单的拓片制作不仅需要细致和耐心,还要与团队合作交流。“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动手参与是
115
2020.11(下)
【博物馆学】Museology
博物馆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从活动后的评价反馈来看,学生对上手操作的活动都有极大的兴趣。
情感目标:“永远的三峡”研学活动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感受重庆地域特文化和家乡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通过“如果我是巫山人”“探秘三国故事”“巴盐与盐巴”等主题活动学会动手动脑,促进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研学途中不可避免出现的突发事件锻炼学生对环境的适应力,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用双手探索。
3 “永远的三峡”研学旅行产生的潜在价值和效果反馈
3.1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研学旅行带来的潜在价值
“永远的三峡”沿线拥有一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古村落,其中的宁厂古镇位于巫溪县北部,是我国历史上的早期制盐地,也是巫巴文化的孕育地。宁厂古镇地处大巴山东段渝、陕、鄂三省市结合处,在大宁河支流后溪河畔,镇上建筑古古香,多为石木结构,路铺青条石,古老而淳朴,是国内少见的原汁原味的古村落,2010年12月被评为中国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古镇拥有丰厚的历史积淀,但是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且村中的老建筑也没有被很好地保护,昔日的制盐车间墙壁颓废,柱头孤立,房梁歪斜。地上散落着曾用于熬盐的灶、锅、木桶,锈迹斑斑。这些曾经因盐而兴的小镇,随着大盐矿的逐渐发现与开采,小盐矿及土法制盐已被彻底淘汰,宁厂古镇由盛转衰,到今天已是彻底衰败。“永远的三峡”研学游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旅游,促进沿线各地区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兴旺,增加沿线众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挖掘乡土旅游文化,解释旅游蕴含的乡土文化内涵,以旅游为载体,普及传承重庆历史文化,弘扬重庆精神,催人上进,含有浓烈的爱乡情感和乡土情结,激发旅游者爱国爱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3.2 “永远的三峡”研学旅行学员及社会反馈
本次研学活动的学员主要以亲子家庭为主,其中成年学员12人,未成年学员18人,成年学员中90%为大、中、小学校的老师。在口头调查中,我们得知有三位成年学员在重庆某私立学校任教,平时他们也会经常组织学生外出研学,此次他们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前踩点,为他们即将开展的研学做好充分的准备,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对教育研学旅行的重视程度日益见长,且研学旅行在部分中
小学已逐步成为一门“新”课程。
本次研学旅行结束后,博物馆教育人员通过结业典礼的方式及时和学员们沟通交流,以便获得最直接的课程反馈,进一步提升研学旅行工作实效。踏实的安全保障,精心准备的研学课程,周密安排的研学路线,丰盛美味的一日三餐,干净舒适的住宿环境,学员纷纷表示此次研学活动获益匪浅,大家希望建立的研学不要删掉,以后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博物馆的研学活动,能及时报名参加。
本次研学活动每天的行程安排均在今日头条实时更新,日浏览量在10万以上,“重博研学漫游记3—走进巫溪”达到42万,人数赶超巫溪境内常住人口,点赞人数达到300人。观众留言表示,应该多多开展类似活动,传播好家乡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重庆。■
参考文献
[1]罗兹柏.复航开启,三峡游如何再出发[N].中国水运报,2020-08-16(001).
[2]王晓燕,韩新.研学旅行来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本常识与实践指南[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116Vol.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