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2021电影《九零后》观后感范文5篇
表现西南联大精神与荣光的纪录片《九零后》由王希季、杨振宁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九零后昔日联大学子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母校难忘的求学时光。影片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通过电影屏幕呈现给当下观众。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生2021电影《九零后》观后感范文5篇》,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阅读。
    学生2021电影《九零后》观后感范文5篇【一】
  下午带班上的学生一起观看了记录电影《九零后》,并和导演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初看电影的名字,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是讲什么。再看海报上的细节,才知道是讲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被采访的联大毕业,年岁都在90以上,所以称其为90后。这是一个不太好驾驭的题材,尤其是作为一部在院线播放的电影。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部电影作为纪录片,其故事感并不差,代入感也很强,是一部非常好的记录电影。下面谈谈对这部作品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三点:先贤的精神,时代的使命,以及永恒的美和知识。
   
  先说先贤的精神,简而言之,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电影叙述到,在联大读书时候,杨振宁、邓稼先两位先生时常一起背古诗,杨振宁的回忆邓稼先的文章中,也曾提过他们一起背诵唐代诗人李华的《吊古战场》文。电影引入这个段落,取意有二:
  一是家国沦丧、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二是改变这一切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我一直认为,家国情怀是中国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这种精神底古已有之,从先秦诸子,再到宋明诸儒,皆是如此。从《大学》里的修、齐、治、平,到张载的横渠四句,再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内在的情怀是一致的,联大学子亦是如此。杨振宁6岁时,其父杨武之刚刚从美国学成归来,任教于清华大学算学系,并开始着手孩子的教育问题。杨振宁曾回忆道:父亲想一个人来教我,他没有一个人来教我数学,也没有一个人来教我物理,他去历史学家雷海宗教授,他跟雷先生说,你可不可以你的一个学生,来教振宁《孟子》。雷先生就介绍他的一位得意门生,叫做丁则良。我记得很清楚,每个礼拜五天,每天早上我到科学馆我父亲的办公室里,然后丁先生也来,教我一两个钟头的《孟子》,这样持续了一个暑假,跟第二年的半个暑假。一个半暑假里,我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背出来。《孟子》里头有很多儒家的
哲学,你可以了解整个中国的思想方式。现在回想起来,这对我这个人整个的思路,有非常大的影响。远比我父亲那个时候一个人来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树人先立德,此之谓也。
  再谈时代的使命。时易世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电影里联大校友马识途说:我最初读的是中央大学化学系,那会儿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学化学,造炸日本鬼子。这让我想起钱伟长的故事,钱伟长和杨振宁一样,出身书香门第,以修齐治平作为学问的起点,钱伟长的叔叔,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1931年,钱伟长以中文、历史满分,物理5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还没入学报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感叹学历史造不了飞机大炮,决心转投物理系,但叔父钱穆对此并不支持。于是钱伟长到与叔叔过从甚密的顾颉刚从中斡旋,顾颉刚先生说: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所以说,工业救国、科技救国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时代使命。同样的,我们这一代人,亦有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有需要我们攀登的高峰,需要我们补齐的短板。
  最后,是永恒的美和知识。知识和美,大致是一回事。知识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用来造90后看的电影
房子、造桥,亦在于其可以带来思想的愉悦,一种崇高的审美;无论文史哲,还是数理化,皆是如此。这种思维的愉悦,崇高的审美,可以穿越时代,具有永恒的意义。在观影后的交流环节,导演说,她对这些老先生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对知识本身充满热情,而不仅是知识所带来的某种具体的好处。有学生问导演,对联大诸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位,他的那句话打动了你?她回答说,是邓稼先先生的Pure(纯粹)。我也很喜欢pure,我理解的pure,就是赤子之心,对家国也好,对知识也好。如果对其本身没有热情,是难以有杰出的建树的。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喜欢的是知识带来的分数、好工作?还是对其本身充满热情,并且,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思想的愉悦。
  有时候,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让我们有不可避免的功利,并且让我们把孩子教的也变得功利起来。一位同事对我讲,高一上学期,一次她在课堂上谈了对世事现象的看法。学生下课后真诚的问:老师,你讲这些,高考考不考?,让老师哭笑不得。也有学生对我说过:高考准备选物理,历史学的不好也没关系,让我感到遗憾。如果看这样一部纪录片,能够让其有所感悟,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学生2021电影《九零后》观后感范文5篇【二】
  西南联大这段历史真的值得我们去了解,尤其是在当下这种流量至上娱乐至死的年代,当初这种学子满怀赤诚想学以报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我有认真思索过怎样的纪录片才是优秀的纪录片呢,我想应当是有内容、画面美、配乐好。这部纪录片的内容主要有西南联大的九零后们的访谈和配音演员们配的那些过往历史及已逝先生们的文章话语,再配上赏心悦目的祖国大好河山画面、珍贵的历史影像记录、虽短却精良的美术动画,配乐也都来的恰到好处。
  最后说一下戳我的笑点与泪点吧。最好笑的肯定是理工科与文科对于联大教学方式截然不同的态度那里。然后还有一个就是杨苡女士回忆她的丈夫赵瑞蕻的时候,那种幸福感是穿越时光还能被人感受到的浪漫。我的泪点可能是有些奇奇怪怪的,这部纪录片给人的感动不是很激烈的感情,而是莫名就让人红了眼眶。我的第一个点是大家兵分三路往昆明汇合成立西南联大,第二个是联大学子从军,第三个是朱光亚号召海外学子回国,第四个是两弹一星的画面那里。
  纪录片里有不少教科书上出现过的名字,也有好多我第一次接触到的名字,但他们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去记住的人,特别是在这个国士们陆续离开我们的月份。他们如日月星
辰一样伴随我们,却又与日月星辰不同,是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
    学生2021电影《九零后》观后感范文5篇【三】
  一九零后大学生组织了一场《九零后》的点映,影片中,烽火连天,硝烟弥漫,中国的西南一隅,斯文在兹,弥歌不绝。影片外,现世安稳,阳光明媚,影院的一厅,青春弥漫,出口成章。
  救国经世,尤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而知识分子会在山河破碎之际,在政治、军事之后,表现出长久的文化韧性,这种韧性,会让一种文化变得极度的强大。而茅屋草舍的联大,贤毕至,共赴国难,使中国知识分子在精神层面没有溃散,又把三校的特:思想自由、通才教育、把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作为教育目标所融合,异不害同,相得益彰,以此培养出一批独立思考 ,热爱国家的人才。这,也是联大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赞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