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
第一节民间传说概说
“传说”一词,是民间文艺学界通用的术语。英语称之为“Legend”,其意为:“传说、传奇、传奇文学、传奇人物和传奇事件”等。德语称之为“Sage”,其词义与英文的“Legend”一词相当。中国和日本学术界都称之为传说。在中国古代的汉文史籍里,把传说称为“传闻”、“传讹”,这两个词早在《史记》、《汉书》中就已经被使用了。“传闻”的含义是非亲眼目睹、非亲耳听到的口头传播的事象。所谓“传讹”就是民间口头传讲的各种荒诞的轶事、奇谈。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学者们试图从学理上界定民间传说的概念,提出了一些看法,例如,认为“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第18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或者认为“传说是一种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地方风物有密切关联的口头故事”(朱宜初等编:《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第75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也有人提出“传说主要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第24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还有的学者主张“凡与一定
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那些口头作品,可以算是传说”(程蔷:《中国民间传说》,第4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等等。以上表述虽不一致,但大体含义相同,而且学者们一致认为传说是民间文学领域里散文体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种。
一、义与狭义的民间传说概念
回顾并梳理古今有关传说的种种见解,加以理论上的辨析,不难看出,诸多的民间传说概念至少有两种含义。为了方便,不妨把这两种含义分别称作广义的民间传说概念和狭义的民间传说概念。广义的民间传说又俗称“口碑”,是一切以口头方式讲述生活里各种各样事件的散文叙事作品的统称,它包括今天人们所说的神话、传说和故事。所以,在一些论著当中,人们常常能看到诸如“神话传说”、“神话故事”、“传说故事”之类把两个术语连在一起使用,概念含混不清的说法。与广义传说概念的宽泛含义不同,狭义的民间传说是指广大民众以口头方式创作、以口头方式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等有关的散文叙事作品。这是目前学界较为通行的看法。这种对民间传说狭义概念的界定,突出了民间传说自身的文体特征和内在蕴籍,要求我们把传说与神话、故事加以区别对待。如此,民间传说的概念才可以明晰起来。
民间传说的上述两种不同含义揭示出不同的传说观念。其一,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除民间传唱的韵文体作品以外,在民间范围内流传的各类散文体口头叙事作品都属于传说。其二,从微观的角度来说,传说是口头流传的,以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为中心,或对自然物及社会现象给以历史解释和说明的传奇性叙事作品。传说概念的这种差异显示了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状况。
二、传说、神话、故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娱乐大事件
民间传说和神话、民间故事一样,同属于民间文学当中散文体的口头叙事创作,属于同一种民间文学体式。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交错重叠。一方面三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除了在某些特殊场合,例如在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时候,神话的地位和作用有其特殊性之外,在当今时代,绝大多数人在讲述神话、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时候,也无须分清它们是属于神话,还是民间传说,或是民间故事。在很多情况下,一般的人们笼统地把某一民间文学叙事作品当作“故事”来讲述,而在一些著述里也经常以“神话传说”、“神话故事”、“传说故事”这种含混不清的称呼巧妙地回避了对作品体裁作精确划分的困难。
但是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虽然属于同一种民间文学体式,它们在很多方面的差异却是非常显著的,而这些差异也就构成了民间传说、神话、民间故事各自独有的特征。
1、间传说与民间神话的关系
联系:属于同一种文学体式
产生的历史时期比较接近,它们的历史关系十分密切,在远古时期传说和神话很难截然分开,甚至有一部分古史传说渗透了浓厚的神话彩,或者是从神话演变过来的。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神话与民间传说的界限十分模糊。面对这样的客观事实,我们既要认识到传说与神话之间在发生学上存在的历史模糊性,也要确定民间传说和神话毕竟存在着的明显差异。
差异主要表现在:
首先,民间传说和神话的主人公身份和属性不同。
民间传说的主人公是基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真人,事情是大体真实的;而神话里的主人公则是各种动植物人格化、各种社会力量神格化的结果,是具有超人和超自然力量的神。
其二,民间传说和神话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创作的思维机制不同。
民间传说是以自觉或比较自觉的思维方式,讲述某一历史时代的具体人物或事件,有时代和地点的约束性,而神话则是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思维方式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人格化、神灵化,从而曲折地反映人类史前时代的人与自然界的种种关系,具有全人类、全部族性。
再者,民间传说与神话的功能不同。
民间传说是由集体创造、流传的,它所描述的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及各种风物,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娱乐作用;而神话的产生与原始信仰有密切关系,它是祭祀人员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里宣讲的,在远古时代的现实生活当中能够发挥类似于法律那样切实有效的作用,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等等。神话与民间传说的这些区别为我们准确地把握传说的本质提供了一个基准。
2、民间传说与故事之间的关系
联系:民间传说作为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的一种,自然离不开讲故事,从这一点来讲,有
时传说与故事很难分开。例如,在中国广为流传的所谓“四大传说”《白蛇传》、《牛郎与织女》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它们无论在情节的构成上,还是在人物事件的可考性上,都应归于传说一类,但它们又显示出民间故事的性质,所以在研究界,时而被称为故事。但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在讲述方式、内容性质、体裁等方面迥然不同。
不同之处表现在:
首先,民间传说里的人物、事件、地点都必须以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事件和地方风物作为叙述的真实背景,以此演化出生动、传奇的情节;而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地点、时间、情节、母题等都是不确定的、泛指的,是虚构的产物。
其二,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的结构安排不同。
民间传说在结构安排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情节的繁简取决于题材内容的需要,而民间故事的结构安排一般都有一定的程式和固定的组织方式,往往在同类故事中出现一些反复使用的传统母题和模式。
其三,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的讲述方式不同。
民间故事的传承中讲述者有一套固定的语言和顺序,受一定叙述形式的限制,基本上不准许有所改变。民间传说的传承没有特殊的表述方法,讲述者不受叙述形式的规定,讲述时围绕传说中心点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3、民间传说与史籍资料的关系。
民间传说除了与神话、民间故事的关系非常复杂、密切之外,与中国丰富的史籍资料的关系也非同寻常。流传至今的许多古代文献,如《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汉武帝内传》、《赵飞燕外传》等典籍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传说。这些传说描述的内容与一定的真实历史人物、事件等相联系,这种真实性决定了它与历史有一定的关系,或者有时能印证历史事实和体现深刻的历史性。但是,我们不能把传说同历史混同,因为传说在创造、流传过程中对历史事实本身有所增减,并融入了创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判断和审美认识,再经过艺术化、传奇化等诗艺的加工。因此,不能把传说同历史混淆,更不能忽视民间传说的历史表述形式。
三、民间传说的概念:民间传说是以历史事实为基本情节线索,以历史上的人物、事件、自然物、人工物等为主要内容,并加以解释、说明的口述散文体传奇作品
四、民间传说产生的途径:
民间传说的产生问题,也是民间传说研究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民间传说起源的角度来考察民间传说产生的年代,可以说相当古老久远,“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便有传说出现了”。在中国不少地区和民族当中流传着许多关于氏族祖先和民族起源的传说,例如,满族的《三仙女的传说》、纳西族的《创世纪》等等,就是基于氏族社会里人们的祖先崇拜观念而形成的。由于这类传说产生的年代久远,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等问题只能依靠考古学、人类学等资料来间接论证,加之后世传承和记录的传说文本与民间传说的原型也不完全一致,因此,要科学地追溯民间传说的起源是一件十分艰难、复杂的工作。根据对现存民间传说资料的研究和分析,可以认为,民间传说的产生途径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神话的人性化。神话在它产生之后,也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并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发展,神话一直是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反映人类征服自然力的原始神话中那些神的形象,由早期的动植物类逐步发展为人与兽的结合体,自然神的权威性逐渐消弱,人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社会属性也随之突现,原来神话中的动物形态的神、或半兽半人形态的神,渐渐地被人所替代,各种自然神灵的人格化演变为神性的人性化,神话叙述的种种关于神诋的故事,愈来愈人间化
、合理化。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神话人性化过程。在神话人性化的历史过程中,产生出一部分古史传说,尤其是产生了比较多的人物传说。
例如,众所周知的大禹治水传说便是来源于古代的鲧、禹神话。(引用传说)根据史料记载,上古神话中鲧、禹父子二人本是动物形态的神,但随着神话历史化、人性化的演进,他们逐渐从具有神格的自然神演变为治水的男性英雄,特别是大禹从化为熊与动物为伍的状况里解脱出来,不仅具有了人形,而且还具备了人的思想感情和道德风貌。它表明,关于鲧、禹的神话全面地人性化、传说化了,并且最终形成为大禹治水的系列传说。“我国民间传说当中,像炎帝、黄帝、颛顼、尧、舜等古史人物传说系列,大多是由最初的神话演变而来的。中国神话中那些最古老的神祗,绝大部分被纳入古史传说系列”,并且通过文字记载而一直流传至今。二是历史的传奇化是民间传说的重要来源之一。传说与历史的内涵十分接近,二者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是,传说与历史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精神活动。我们所说的历史,是对于历史人物的言论行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具体经过等等的忠实记录,真实是其最高的要求。至于传说,并不一定是确曾发生过的事情,却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联系,并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尽管这样,传说与历史的关系又十分密切。不少流传至今的传说,就是
把历史加以艺术化、传奇化,从而形成既有历史依据,又属虚构想象的传说。例如,《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早年是“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的书生,有过人的才智,并且是一个能臣、贤相。而民间流传的诸葛亮传说,却极力宣扬他能掐会算、借东风、借年寿等神奇事迹,而所有这些显然就是人们把诸葛亮历史加以传奇化的结果,形成鲁迅所指出的“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把历史传奇化,是民间传说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历史被传奇化为传说的过程中,传说与历史所注意的侧重点不同。历史所记的人与事,大抵在政治上比较重要。传说的侧重点不只在那些大人物,还涉及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物和事件,即使是大人物大事件,也不注意那些大事,只是涉及一般的生活琐事”。因此说,历史传奇化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化的艺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民间传说产生的重要根源。但是,现实被想象与加工,而不是无限制地传奇化。三是民间传说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生活并不会直接、原封不动地进入民间传说。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素材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进行艺术加工,把现实生活加以合理化、艺术的想象化并纳入民间传说。因此说,民间传说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是能动性反映。能动性反映是指,传说反映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选择和改造的性质。根据这一原则,“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
普遍性。”这一表述揭示了民间传说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民间传说作为一种富于想象性的口头文学,它反映的现实生活,并不是事实的真实,它所描述的有关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并不与事实完全吻合,具有相当多的创作者主体的感悟和艺术想象成分。不难设想,没有唐朝与西域各国频繁的友好往来、西域商人在唐代经商活动的现实生活,便不可能有唐代盛行的“西域胡人识宝传说”;历史上没有鲁班、李白、屈原等文化名人,便也不会广泛流传鲁班传说、李白传说和屈原传说。可见,传说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只不过这种反映是经过创作者的概括、夸张、渲染,以及大胆虚构等积极的选择或改造的能动过程。这种艺术反映是再造现实,具有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意味,同时也包含创作者的情感、理想和想象等因素在内的强烈而深沉的生活感受。于是,民间传说越传越离奇,形成了一种既有事实的影子,又离事实真相甚远的传说。 综上所述,民间传说产生的途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就不同类型的传说而言,可以有不同的产生途径;而就同一类型的传说来讲,产生的途径也有可能不尽相同。但是在产生民间传说的各种途径当中,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和想象化,占有比其他的途径更为重要的地位。因为,民间传说的内容不论它如何夸张离奇,如何充满传奇彩,它毕竟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在民间传说的想象、幻想、超现时的传奇性背后,现实生活是这一切的基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