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东南亚文化形成的影响
对于东南亚的范围,国家和位置,通过读东南亚政区图,我们可以知道,东南亚是指亚洲大陆东南部地区,在我国史籍上称作南海或南洋。位于我国之南,印度、孟加拉的东面,澳大利亚之北。主要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岛两大部分。总面积449·4万平方公里。1980年估计人口约3.(35亿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1·7%,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61.9%。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州、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的位置,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东南亚半岛区和岛屿区亦即中南半岛和马来岛两部分,是亚洲纬度最低的地区,也是亚洲和大洋洲的过渡地带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汇地带。中南半岛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征,半岛北部地势较高,山脉呈掌状向南展开,大河下游和河口为冲积平原。中南半岛为大陆性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雨量较少的内部平原和河谷地区为热带草原景观;向南伸出的马来半岛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景观。马来岛,地势高峻破碎,沿海有狭窄平原;火山、地震活动非常强烈。以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马六甲海峡是东南亚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之一。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尼的苏门答腊
岛之间,是连接中国南海和安达曼海的一条狭长水道,因而间接沟通了太平洋与印度洋.它因临近马来半岛上的古代名城马六甲而得名.马六甲海峡是一条西北-东南向的狭长水道,长1080公里,如果包括东部出口处的新加坡海峡,则全长1185公里.海峡呈喇叭形,西北端出口处宽370公里,东南部较窄,并分布有很多小岛,最窄处仅37公里.海峡底部平坦,主航道水深约25~151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一般可供20万吨级的船舶出入.由于马六甲海峡地处赤道附近,风力微弱,峡道内总是风平浪静,再加上完善的航标系统,行船十分安全. 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中东及南亚地区通往东亚的一条主要海运通道,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之间相互往来的海上枢纽,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有"东方的直布罗陀"之称.据统计,每年通过海峡的船只约5万多艘,平均每天有140多艘船通过海峡,使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由于日本每年从非洲和中东地区进口的90%的石油,大量原料和出口商品都由此输送,海峡又被视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东南亚重要国际河流.源自中国境内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始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注入南海,大致由西北流向东南.总长4180公里,流域总面积81.1万平方公里.湄公河长2668公里,其中约1200公里为国界河,包括中缅,缅老,老泰各段界河;流域面积63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633亿立方米,居东南亚各河首位.上游段,从中,缅,老边界到万象,长1053公里,流
经掸邦高原及其边缘的破碎高地,大部分海拔200~1500米,地形起伏较大,沿途受山脉阻挡,河道几经弯曲,河谷宽窄反复交替,河床坡降较陡,多浅滩和急流. 河水主要来自降雨和融雪,河流一半以上的径流量为中南半岛流域的降水,澜沧江的雪山融水提供河流径流量的1/6左右.5月份雨季开始,水位上升,9~10月为汛位高峰,最大洪峰流量曾达75700立方米/秒;1~2月枯水期,最小径流量1250立方米/秒.桔井以上河道深切,河岸高出水面2~30米,洪水期少泛滥.泛滥地区主要在三角洲,湄公河汛水经洞里萨河倒灌入湖,7~9月份平均每天入湖3亿多立方米,增加湖水量约14倍,湖面扩大3倍,达到100万公顷,自古以来称为"淡水洋".金边以下,湄公河汛水溢出两岸,分别漫入同塔梅平原和泰国湾
  以上的原因导致了,东南亚是一个依靠海上运输和水稻种植业的地区。所以,该地区小农经济发达。也产生了其独特的小农经济文化。
东南亚在传承着本土文化的同时,又敞开胸怀吸纳外来文化,形成了多元并存、和而不同的文化格局,例如在柬埔寨,离吴哥窟不远有一座巴戎寺,主要由49座“四面佛”塔组成,其雄伟而精美的佛教雕刻艺术,同吴哥窟婆罗门教建筑艺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以东南亚国家泰国为例。佛教是泰国的国教,90%的人信奉佛教。几百年来,无论是风俗习惯、
文学、艺术和建筑等各方面,几乎都和佛教有着密切关系。在泰国,凡是信佛教的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要一度削发为僧,连王室和贵族也不例外。到泰国旅游,处处可见身披黄袈裟的僧侣,以及富丽堂皇的寺院。因此,泰国又有"黄袍佛国"的美名。佛教为泰国人塑造了道德标准,使之形成了崇尚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范。而佛教的传播是来自便捷的航运条件才得以形成的。
东南亚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东南亚国家基本上都是多民族国家。除主体民族外,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灿烂而又悠久的文化,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有原生态文化。东南亚的文化呈现出既多元化又互相影响和融合的特征,各国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农耕节是泰国的重要节日,每年到农耕节时泰国都要在曼谷大王宫旁边的王家田广场举行大典。农耕节大典始于13世纪的素可泰王朝。节日由占卜师选择在每年5月(泰农历6月)的一个吉日良辰按照婆罗门教的习俗举行。主犁官在号角乐声中扶着由两头白公牛拉的金木犁耕田6圈,两名挑金担和两名挑银担的少女跟在木犁后面,主犁官不时从金担和银行中抓出一把把谷种,撒在田里。耕田播种仪式后,围在广场四周成千上万的人涌进田中,从土壤中挖出种子,连泥土装进塑料袋中,带回家去。他们相信,这些种子和王家田的“圣土”会带来丰收年和好运。犁田之后,司理官员为两头耕牛送上丰盛的饲料,包括稻谷
、玉米、绿豆、芝麻、青草、水和米酒。两头耕牛选择了青草和玉米,占卜师宣布说,牛选吃了两种饲料预示着今年五谷丰登。泰国aff这是典型的农耕文化的产物。
东南亚建筑文化圈是一个超越原有政治及地理区划的概念,它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即东南亚大陆部分,包括中国大陆长江流域以南直到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南端,东起中国南海沿岸、西至缅甸伊落瓦底江这一广阔区域;另一部分则是东南亚岛屿部分,包括中国的台湾、海南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及苏门答腊,甚至还可延伸至琉球岛及南太平洋的部分岛屿。
东南亚文化带有鲜明的地域性。人民众是文化的原创者,因此,来自人民大众的文化必定与人民所生活的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在东南亚表现得特别充分。这就是“山文化”、“林文化”和“水文化”的兴盛。东南亚的地理特征是山多、林(热带雨林)多、水多(常年高温多雨,使江河湖塘密布;南部又有好几个被海洋环抱的岛国家),因此,他们的文艺作品便带有鲜明的“山”、“林”、“水”的特。作品的内容往往与“山”、“林”、“水”密切相连。即便是东南亚各民族的神话传话,也与“山”、“水”、“林”紧密相关(例如,山神、林神、水神的传说在许多民族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