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网络流行语“XX感”探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层出不穷的流行语也充溢于网络,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并为社团成员广泛接受,走红大江南北。其中“XX感”的生成和流行具有理据性及深层原因,既体现自身的某些特点,又反映出与语言、社会和个人间的紧密联系。
标签:网络流行语 “XX感” 获得感
一、“XX感”格式的流行与传播
受社会环境等因素不断变化发展的影响,语言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其中词汇系统较之语音、语法系统的变化最为明显,因为词汇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从社会流行语中可见一斑。随着2015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的新鲜出炉,“获得感”以其独特的魅力跃居榜首。“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2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出来的。习总书记讲道:“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众有更多获得感。”一经问世,该词就迅速传播开来,其走红速度之快、所辖范围之广、出镜频率之高令我们不容小觑。不但在博客、微博、腾讯QQ和等网聊工具上屡见不鲜,而且在
电视、广播、新闻和报刊杂志等媒介中也随处可见。我们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发现,主流媒体报纸中含“获得感”的句子比比皆是。例如:
(1)众有没有获得感,是检验改革是否真正到位、真正彻底、真正有效的标尺。……然后是中间环节不能跑偏,不断以众获得感来校正航向,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人民日报》2015年3月19日)
(2)眼下,中央推进“四个全面”的决心有目共睹,可以预见的是,在即将揭开新的一页的2016年,通过持续的改革与发展,我们的获得感会越来越强。(《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2月31日)
诚然,我们还能检索到许多句子和段落,其中也不乏含有“XX感”的三字格。例如:
(3)支付宝相关负责人表示,互联网企业联合发布的报告,用大数据告诉人们“幸福在哪里”,这些问题虽然不像柴米油盐一样关系国计民生,但却构成了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幸福感”,也让大家看到了生活的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多元。(《羊城晚报》2015年7月18日)
(4)“地道”之论,不光在于它的真正、纯粹、异质、美誉,而且有厚重的“事实感”,有绵延的生长度和心灵震撼的高峰体验。(《南方日报》2015年8月28日)
(5)作为专业的“幕后人员”,他们一直在岗位上闷头工作,工作始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用户的影响”为原则,以“服务用户,安全运行”为目标,刷的就是“无存在感”。(《齐鲁晚报》2015年12月7日)
(6)每天搭配衣服,修饰外表,再神采奕奕地展开新的一天,于我而言是一种“仪式感”。(《南方日报》2016年1月15日)
由此可见,随着“获得感”一词的广泛使用,“存在感”“幸福感”“认同感”“仪式感”“自重感”“参与感”“亲密感”“违和感”“劣等感”等“感”类格式的词语也呼之欲出,逐渐变成言语事实,并为大众体接受。作为一个词语模,“XX感”形式的迅速普及既体现出该结构形式自身的一些特点,又反映出它与语言、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XX感”格式的特点
从语法形式上看,“XX感”是由“XX”和“感”两部分组成的名词性偏正结构的词语模。“词语模”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李宇明先生在2002年提出来的,他认为词语模包括“模槽”和“模标”两部分,具有创造新式词语的功能。“模槽”是词语模中的空位,“模标”是词语模中始终不变的词语。基于该理论,我们认为“XX”是模槽,“感”是模标。在该词语模结构里,“XX”是修饰成分,受音节数量的限制,能进入“XX”的只能是双音节而不能是单音节。“感”是被修饰的中心成分,它的语法功能是作定语中心语,通过两部分的组合形成一个以“感”为主体的向心结构。结构中的修饰成分既可以是体词性的,也可以是谓词性的,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例如:“自重感”中的“自重”是主谓结构,“饱腹感”中的“饱腹”是述宾结构,都是谓词性短语;“获得感”中的“获得”是谓词性的同位短语;“仪式感”中的“仪式”和“幸福感”中的“幸福”均属名词,是体词性的。“XX感”在句法结构中既可以作主语(幸福感很重要)、宾语(大家都有获得感),也可以作谓语(这是参与感)。概而言之,可以在该结构中充当修饰限制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名词或形容词、主谓短语、述宾短语、同位短语等谓词性语法结构。这些语法单位自然而然地形成聚合,根据人们表情达意的需要再进行组合替换,从而生成语言中更多的该类结构。
从语义内容上看,修饰成分“XX”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经常是包含[+与人相关][+表征][+心理]等范围、状貌的语义特征,例如:“安全感”“存在感”“认同感”“幸福感”。通过中心成分”感”,
该格式的意义内涵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和明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古禫切。”[1]可见,“感”字的本义是“使人心动”,也具有[+与人相关][+心理]等语义内涵。因此,经过修饰成分的限制,中心语的意义在限定范围内变得更加凸显和牢固。例如,“获得感”就生动地描绘出人民大众的切身体会和期许,通过强调人们实实在在的“取得”言说众取得改革成果的幸福感,从而使这种幸福感变得真实,避免流于形式和空洞,使之具有可衡量性。此外,该格式在发展的过程中,“感”字的语法化程度逐渐加深,意义有一定的弱化,也有人称之为类词缀。“汉语作为没有形态的语言,在构词成分中有一些词缀和类词缀成分,类词缀成分主要包括‘性’‘度’‘感’等。”[2]尽管“感”在使用中有明显类词缀化的趋势和倾向,但其意义尚未完全虚化,并非像虚词一样意义空灵,仍有确指的语义内容。
从语用功能上看,由于“XX感”是典型的“2+1”三音节音步范式,结构短小容易识记,韵律感极强,其韵律机制充分体现出汉语言的艺术性特点,称说方便,在遣词造句中能够使言语交际变得更加谐趣生动,起到一定的修辞效果。“XX感”属于三字格,从韵律角度看,它是三音步单位,与单音步和双音步等基本韵律单位相比属于超音步单位。超音步单位在运用中必然会有音节上的缩短。“一个单音节词如果在音步的组织中‘落单’,通常会通过延长其时长的方式将它处理为一个独立的音步。”[3]这样才能让整体变得匀称和谐,而实际上“XX
感”也是如此。人们在说话时经常把“感”字的音节稍微拉长,即“2+(1+?)”(“?”表示语流中并无实际音节,但占有语流中的空位),抑或采用缩短音节节奏的方式,将“XX”的音节说得快一些,使某些音脱落,出现语流音变。例如,“幸福感”中的“xìngfú”变成“xìngf”,“u”的音脱落掉了,进而让整个“2+1”结构模式变得融洽,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说起来琅琅上口,不但增加了交流的乐趣,还对社会氛围起到潜移默化的调节和导向作用。三、“XX感”生成的理论依据
第一,语言上的类推机制。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类比形式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其他形式为模型,按照一定规则构成的形式。”[4]也就是说,要想成功地进行类推,必须有一定的模型,通过此模型,具有相同或相近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的词语聚合成并嵌入词语模的模槽之内,形成新的言语范式。“XX感”格式的成词过程便是如此。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可进入该结构的语言成分与“感”自由组合,彰显出类推机制在语言中极大的效用。再如:“西装控、正太控、大叔控、女王控……”类推使得“西装”“正太”“大叔”“女王”等词嵌入“XX控”模型中,造出语言中的“控”类词语。总之,语言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尤其是语言的词汇系统,常常是一波未平而另波又起,所以,语言中的类推总有它的用武之地。
第二,语义上的框架理论。菲尔墨(Fillmore)在其经典著作《框架语义学》(1982)中提出了“框架理论”。作为一种经验认知结构,它与个人的观念和背景知识信息有紧密联系。人们总是选取自己熟悉的结构,而这种结构往往与情境有关,它可以加深主体对背景知识信息的理解。“XX感”中的“XX”内容便是人们通过选取能够感动人心的情境、观念、想法和背景知识信息等物理、心理因素,作为填料通过嵌入框架“XX感”中的空位“XX”而形成的,使“感”的内涵和外延意义更加丰满。
第三,语用上的模因理论。何自然指出语言与模因的关系,并认为语言的传播过程也是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此外,“一种模因要被人们普遍模仿,必须具有实用性、合理性、时尚性、权威性或其中的任何一种。”[5]“XX感”的流行就是该模因“权威性”和“实用性”的体现。由于“获得感”一词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正能量”提出来的,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因而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社会效应,于是这种正能量便自然而然地被大家广泛地复制和传播。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正如前文所说,“幸福感”的获得是真真切切的,是每个人都可以用身心感受得到的,并非凭口空谈,这里不再赘述。因此,该格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四、“XX感”风靡流行的原因
第一,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众所周知,“洋泾浜”和克里奥尔语是语言接触和相互影响的结果。语言的词汇系统更不例外。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经常会促使词汇系统发生改变,淘汰已经失去生命力的词汇,吸收一些新鲜的具有生命力的外来词语。“XX感”便是在日语“XXかん(感)”的影响下从日语中借用并流行的。在《名侦探柯南》中有“いわかん”(違和感)一词,在电视动画作品《银魂》中该词也被提及。随后,在日语中又出现诸如“れっとうかん(劣等感)、しんみっかん(親密感)、どくごかん(読後感)”等词语。受其影响,我们也日渐采用了这种说法。网络流行语言
第二,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语言学中的经济机制是指语言中尽可能减少有效交际所需的语言成分的倾向。”[6]众所周知,语言形式有限而语义无穷,要想用有限的形式来表达无尽的语义,势必会产生语言的空缺现象。人们用类推机制创造出的新词不仅能够填补语言中的空白,还能使人们在讲某种语言时变得更加省力。通过一个“感”字,我们能创造出众多具有该语义特征的格式的词,想表达什么就可以给格式中添加相应的内容。于是,很多潜在的词语便以这种口语化特征明显、结构简短、构词能力和生成力极强的形式活跃于社会和网络之中,让语言更加经济化,从而利于人们之间的交际。
第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生活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词汇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社会的瞬息万变均能推动新词新语的出现,也就是说,“社会上的任何变化,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反映到词汇中来。”[7]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所取得的硕果也十分显著,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获得感”所描述出的内容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说进而该类格式便在社会上取得重要的地位,使人们耳熟能详、纷纷仿效。
第四,认知上的从众心理。伴随着网络信息和多媒体等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年轻人越来越喜欢追求时髦和标新立异,更加崇尚个性。这种心理特点驱使年轻人跟从时尚前卫一族,通过模仿他人及社会上流行的言语形式,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和与时俱进。加之“XX感”被推置于社会的浪潮之中,该格式被人们广泛使用并变得愈加流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