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中国流行语认知解读
作者:李雯璐 王佳音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2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流行语是一定时段内主要在网络中被网民自发使用的、较活跃的、具有发酵功能和特殊意义的并往往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的语言符号,而网络流行语又是流行语的一种分支。本文以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出炉的“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为语料,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以隐喻、构式等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
        关键词:流行语;认知语言学;隐喻;构式
        《咬文嚼字》杂志于20171212日公布“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享、有温度、流量、可能XXXXXX、油腻、尬、怼、打call。除了前四个外、其他的均起源于网民的创造或传播,因此带有鲜明的网民特征。
        夏中华认为流行语是在一定时间段内被高频使用的新奇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是流
行语的一种分支。赵艳芳在其《认知语言学概论》一书中指出:网络流行语是一定时段内主要在网络中被网民自发使用的、较活跃的、具有发酵功能和特殊意义的并往往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的语言符号,并且往往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流行语并非是一种有着规范语法的语言,人们在对流行语进行认知时,往往仅仅针对语言或社会变革的影响来进行分析和解释。却忽略了这一因素。人总是通过现实与认知的相互碰撞与影响,对相对应的社会现状或现象做出有意识地响应,网络用语便是其一。
        因为人们的认知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了流行语,所以对流行语的研究应凸显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构式等相关理论,以《咬文嚼字》出炉的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为语料,对流行语进行分析。
        一、隐喻理论与构式语法
        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某一类事体来理解另一类事体。隐喻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者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网络流行语言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还体现在思维和行为中。它是一种深层的认知机制。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以
此建立联系,加深对事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