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与评价·高校英语教研版他山之石
General Serial No.117
2022
No.2
1李池利,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外语教育2王月华,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外语教育3章霜(通讯作者),女,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语言教育网络流行语中的超语现象探析
李池利1王月华2章霜3
(1,2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8;3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200)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式流行语逐渐出现在社交媒体中。这些网络流行语风趣幽默,展现出网民的创造力。这种新式表达属于典型的超语实践现象。其特征及成因值得关注。本文以Li (2018)的
超语实践理论为框架,对近两年出现的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并从超语空间和超语本能的角度来分析超语实践现象背后的原因。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和功能,发现字母词、混合词、语音借词和语义借词与超语空间紧密联系;多模态词的出现和发展与超语本能密切相关。最后针对网络超语实践提出一些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超语实践理论;网络流行语;超语空间;超语本能1.引言
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日益加剧的全球化使汉语与英语的接触更加频繁,因此在网络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汉语英语的杂糅词,这些词迅速在网络上大规模流行起来,部分发展成为了网络流行语。但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杂糅词,而且也是典型的超语实践(李嵬,2016)。
目前,国外有关于超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语制和双语制(Garc ía &Sylvan,2011;MacSwan,2017)、双语教育(Creese &Blackledge,2010;Makalela,2015)、语码转换(Hornberger,&Link,2012;Otheguy,Garc ía &Reid,2015)、语言政策以及双(多)语者身份认同(Li,2011;Li &Hua,2013)等方面(秦永丽、王平,2020)。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超语概念介绍(袁妮娅、周恩,2015;王平,2020;韩艳梅,2020),超语研究现状评述(李嵬、沈骑,2021;秦永丽、王平,2021),以及双语课堂中的超语教学行为等(郭浩君,2019;梁端俊、王平,2020;唐洪,2021;杨月君,2021;宋旸
&Lin,2021)。秦永丽和王平(2021)也提及超语研究主题多元,研究范围泛化到日常话语交际甚至虚拟空间的超语行
为,但其核心主题仍然是双(多)语教育语境下的多语实践和超语教学行为,而针对虚拟空间中的超语实践的研究还比较少。
诸多超语现象在网络中出现,然而网络中的超语现象目前只被少数学者关注。例如,叶箭(2018)把新浪微博中英语杂糅词作为超语行为的实例,对其进行分类并从社会角度、语言学角度和个人心理角度来阐述它背后的动因。李玉霞(2016)从粉丝文化经济学的角度对影视剧迷在社交媒体中的超语嬉戏进行了论证。于鑫鑫(2020)从社会语言学语言接触角度,分析了网络超语实践的构建和动因。网络流行语来源于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和社会热点,对于研究当前文化状况及语言演变等都有重要意义。因此,作者认为有必要对网民富有创造力和批判性的超语实践进行研究。
本文尝试从超语空间和超语本能的角度来分析网络超
99··
语实践不断发展背后的原因。在网络超语实践的发展中,对于网络超语实践能否在网络空间之外范围内使用,本文也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展望。
2.核心理论概念
2.1超语实践理论
超语一词最早见于威尔士语Trawsieithu,由Cen Williams在1996年提出,指一种双语教学实践。在威尔士很少有只懂威尔士语而不懂英语的单语人,而且儿童和年轻人往往喜欢以英语为主要交际语。因此在中小学课堂上
当老师用威尔士语提问时,学生常常用英语回答。这个过程要求参与者超越某种具体语言的限制来思考待解决的问
题。后来,Trawsieithu一词被Baker(2001)翻译成英文词汇Translanguaging,并丰富了该定义:“通过使用两种语言来创造意义、塑造经验﹑获得知识、理解并消化知识”。García &Li(2014)将“超语行动”定义为多语者使用多种符号资源来协调复杂的社会和认知活动,并由此而获取和表达知识、信息、社会关系、身份和价值观念的动态过程。这一概念
要比“语码转换”等传统概念更有包容性,包括了多感官、多模态的符号资源,而且将侧重点从语言结构转移至语言行为的过程及后果(Cook&Li,2016)。
现在超语理论还在不断发展。截止目前,李嵬(2011)认网络流行语言
为,“trans”强调的是多语使用者超越语言边界的能力,“-ing”后缀则突出了他们对语言创意实践的时效性,而“language”则拓展了传统的“语言”概念,且并非狭义地将语言视为一系列代码而对其进行拓展,而是视其为一种超越
了语言与非语言、口语与非口语的二分法的意义建构和社会实践。超语实践理论重视观察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人类是如何运用超越语言边界的能力,并强调人类刻意打破语言边界、在日常社会互动中去创造新的表达与交流方式的能力(李嵬、沈骑,2021)。
部分网络流行语就是典型的超语实践。网民在日常网络社交中刻意打破汉语与外语的边界,把汉语和英语杂糅起来组成新的词语来表达意思,同时使用多模态方式如图片、动画、语音等多种形式在网络中进行交流,并受到其影响逐步转变自己对于某些事情的看法。
2.2超语空间
作为超语实践理论研究的先驱之一,李嵬(2011)将超
语空间定义为由超语实践创造并为其服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语言使用者通过互动打破了宏观与微观、社会与个人、社会与心理之间充斥着意识形态的二分法。多语用户能够对历史和现实条件作出批判性反应,他们能通过超语等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建构并不断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身份和价值观。
网络空间就是一个超语空间,在这个网络空间里,网民们将自己的个人经历,所处的环境,对于某些事件
的观点态度,以及他们的认知等通过超语实践表达出来。
2.3超语本能
在二十一世纪,许多人类社会互动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的。日常生活中中介互动的显著性有助于提醒我们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的多感官和多模态过程。正是在这种背
景下,超语本能的思想得到了发展(Li,2016;García&Li, 2014)。超语本能强调二十一世纪日常生活中中介互动的突显,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的多感官和多模态过程。在社交媒体中,网民们能够利用社交媒体提供的科技手段发挥语言
使用的多感官、多模态特点,综合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模态方式来进行交流。
3.超语空间和超语本能与网络流行超语
网络流行语中涉及中英文杂糅词的超语实践,根据其语言特征和功能可分为五类:字母词(拼音字母词和英文字母词)、混合词(复合混合词和派生混合词)、语义借词、语音借词和多模态词(叶箭,2018)。
(1)字母词。字母词分为两类:拼音字母词和英文字母词。拼音字母词取自Qi(2016)对创造创新词的新机制的阐释。拼音字母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超语混合词/借用词,从英语中借用的不是英语单词或发音,而是首字母缩略词和首字母缩略词的构词机制。
网络流行语的“yyds”取自“永远滴神”(yǒng yuǎn dīshén)的拼音首字母缩写。这个词常被粉丝用来赞赏自己的偶像/爱豆,或是被游戏玩家用来赞赏游戏角、游戏主播,
100··
Testing and Evaluation(Tertiary English Teaching&Research)
也可以表明某人或某物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还有“PDD,
帮我砍一刀”其中的“PDD”,是一款非常流行的线上购物软件“拼多多”的汉语拼音(pīn duōduō)的首字母缩写。类似
的网络热词还有:zqsg取自“真情实感”的拼音(zhēn qínɡshíɡǎn)的首字母缩写,ssfd取自“瑟瑟发抖”的拼音(sèsèfādǒu)的首字母缩写。
字母词的第二个子类是英语字母词。社交媒体中常出现的“我emo了”中的“emo”是“emotional”的缩写,
原本是指一种音乐风格,一种独立的摇滚风格。不过,emotional的意思是:情感的,情绪激动的。“我emo了”这一网络语,常被用来形容负面情绪,比如:我颓废了、不开心、郁闷、失落等。除此之外,随着“我emo了”一词在网络上越来越流行,也赋予了该词新的含义,有时并不代表任何含义,仅仅用来表达开玩笑或者自嘲,有时更像是一句口头禅。还有“nbcs”是短语Nobody cares的字母简写。
(2)混合词。混合词也可细分为两类:复合混合词和派生混合词。复合混合词中汉语成分和英语成分是两个自由语素。第二类混合词是一个派生词,其中汉语成分作为自由语素,英语成分作为限定语素,反之亦然(Qi,2016)。操纵这些语素的微博用户打破了规定这些语素传统用法的常规语法静态规则。Niubility这个单词,在英文词典中查不到它的踪迹,但是网民们却能理解它的具体意思。其中的niu是“牛”的汉语拼音,然后再选取英语单词“能力”ability中的部分“bility”,表明具有很牛的能力,意为“很厉害”。还有现在流行的taikonaut,其中的taiko是汉语太空的汉语拼音,naut这个部分又来自英语“astronaut”的后半部分,这个单词是表示中国宇航员的意思。
(3)语义借用。语义借用是指汉语中使用的那些直接借用原词形式中词汇意义的借词。例如,“get到了一个新技能”。在这篇文章中,微博用户用外来词“get”来表示她掌握了一项新技能。“获得”这个词在这里的意思是“掌握或获得某物”。live在英语有“生活”的意思,hard在英语中有表示“艰难”的意思,网民们把它们组合成为“live hard”表示“生活艰难”。
(4)语音借词。在语音借词中使用的不是英语单词或字母,而是英语语音借词。英语的语音特点应用到非英语单词上,使其成为汉语中的创新词。网民用“rio”来表达相对较高的程度,意思是“真的”。“rio”的发音借用了英语“real”的发音。微博用户用“dei”来表示同意。将用英语发音“/ei/”与汉语单词“/对/(duì)(English:right)”的发音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借词中使用的不是英语单词或字母,而是英语语音借词。英语的语音特点应用到非英语单词上,使其成为汉语中的创新词。
以上提到四类网络超语实践,从超语空间的角度看,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中国人总体的汉语水平和英语水平不断提高。网民对于英语的认知也不断提高,对英语的前缀,后缀以及一些构词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通过一些构词法刻意打破中英文单词的边界,创造新的超语现象。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网民个人经历、生活环境、遇到的历史现实的问题也在变化,这些变化汇聚在一起使得超语空间也产生了变化。超语空间为超语实践服务,超语空间的变化发展使得超语实践也随之变化发展,因而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包含汉语成分和英语成分的网络流行语。
(5)多模态词。多模态词是指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交际模式(文本、图像、声音等)的词汇,用以实现意义制造。例如,“I♥北京”这一表达中包含了文字和图片两种交际模式。通过这两种交际模式,最后实现了“我爱北京”这个意义的创造。上述讨论使我们能够研究沟通的多模态性质,尤其是在复杂的多语言环境中。在当今社会,成功的多语互动总是可以得到多种模式的辅助,手势、物体、视觉线索、语气、声音以及其他交流方式(Norris,2004)。日益发展的技术将使更多的多模态文本成为可能。整合
了非常不同的意义模式——
—声音、图像、印刷、不同的文字和语言特征等。因此,超语研究必须采用多种模式,以便理解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多模态词是指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交际模式(文本、图像、声音等)的词汇,从超语本能的角度来分析: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在线多模态的交流成为可能,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也对语言和人类其他交流方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问题。仅用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而不用其他任何符号系统来交流,恐怕很难满足日常社会生活的需求。利用多模态、多感官的方式方法来进行交流,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必须(李嵬、沈骑,2021)。人们的分析注意力从语言本能转移到互动本
101··
考试与评价·高校英语教研版
能,日常生活中中介互动的显著性有助于提醒我们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的多感官和多模态过程。通过多模态的超语实践,能让人们在语言使用中获取到更多的信息。
4.思考与展望
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一些中英文杂糅词是典型的超语实践,网络流行语中的字母词(拼音字母词和英文字母词)、混合词(复合混合词和派生混合词)、语义借词、语音借词这四类中英杂糅词与超语空间紧密相连,多模态词的出现与超语本能息息相关。在网络流行语中的超语实践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超语实践模糊了语言之间的界限,影响到汉语的纯洁度。这种中英混搭的超语实践对语言的纯洁性和语言这一概念本身也是一种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在学习作业、甚至考试中出现超语现象。教师担忧这种非标准的英语表达可能会给学生认识标准的英语带来负面影响。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轻易理解这些超语现象。如果在网络空间外使用这些超语实践会给人们的日常交流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超语实践的出现对语言规划和语言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必要制定符合现实情况、社会发展需要和语言发展需要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留学生汉语课堂超语行为研究”(21G1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Baker,C.Foundation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
gualism[M].Bristol,England:Multilingual matters,2011.
[2]Canagarajah,S.Codemeshing in academic writing: Identifying teachable strategies of translanguaging[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1,95(3):401-417. [3]García,O.&Sylvan,C.E.Pedagogies and practices in multilingual classrooms:Singularities in pluralities[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1,95(3):385-400. [4]García,O.&Li,W.Tanslanguaging:Language,Bilingual-
ism and Education[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 2014.
[5]Hornberger,N.H.&Link,H.Translanguaging and transnational literacies in multilingual classrooms:A biliteracy le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2012,15(3):261-278. [6]Li,W.Translanguaging as a practical theory of language [J].Applied linguistics,2018,39(1):9-30.
[7]Li,W.&García,O.From researching translanguaging to translanguaging research[J].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and Education,2017:227-240.
[8]Li,W.&Zhu,H.Translanguaging identities and ideologies: Creating transnational space through flexible multilingual practices amongst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UK [J].Applied linguistics,2013,34(5):516-535. [9]Li,W.Moment analysis and translanguaging spac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ies by multilingual Chinese youth in Britain[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1, 43(5):
1222-1235.
[10]Li,W.New Chinglish and the post-multilingualism challenge:Translanguaging ELF in China[J].Journal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2016,5(1):1-25. [11]MacSwan J.A multilingual perspective on translanguag-ing[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17, 54(1):167-201.
[12]Makalela,L.Moving out of linguistic boxes:The effects of translanguaging strategies for multilingual classrooms [J].Language and Education,2015,29(3):200-217. [13]Otheguy,R.&García,O.,&Reid,W.Clarifying translanguaging and deconstructing named languages:A perspective from linguistics[J].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2015,6(3):281-307.
[14]Qi,F.&Shaobin,M.Translingual creativities:a sociolinguistic case study of English lexical borrowings in Mandarin from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 contact[J].
Asian Englishes,2016,18(1):19-35.
102··
Testing and Evaluation(Tertiary English Teaching&Research)
[15]郭浩君.中国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超语行为的认知
需求个案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16]韩艳梅.跨言用研究的理论、实践与启示[J].西安外国
语大学学报,2020,28(2):26-32.
[17]李嵬,沈骑.超语实践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J].外
国语,2021,44(4):2-14.
[18]李嵬.新中式英语和后多语主义[J].语言学研究,2016 (1):16-26.
[19]李玉霞.英语影视剧迷在中国社交媒体中的超语嬉戏[J].语言学研究,2016(1):39-52.
[20]梁端俊,王平.超语缘起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0(2):86-92.
[21]秦永丽,王平.国际超语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预判[J].
外语界,2021(2):81-89.
[22]宋旸,Angel M.Y.Lin.来华留学生教学语言的超语实
践研究[J].语言战略研究,2021,6(2):56-66.[23]唐洪.超语行为视角下高中生英语课堂语言使用及使
用态度与其英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云南师
范大学,2021.
[24]王平.语码转换与超语对比及其启示[J].外语研究,2020,37(2):56-62.
[25]杨月君.写前讨论中超语行为对中国中等水平的英语
学习者议论文写作的影响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1.
[26]叶箭.新浪微博中的英语杂糅词[D].深圳:深圳大学,2018.
[27]于鑫鑫.语言接触视角的网络流行超语探究[J].现代
交际,2020(14):78-79.
[28]袁妮娅,周恩.超语言技能:概念、理论机制与研究进展[J].外语界,2015(2):7-15.
[29]赵焱,张旗伟,徐蕊,张玮.超语及认同建构作为双语
者的学习手段[J].现代外语,2021,44(2):258-270.
Exploring Translanguaging in Internet Buzzwords
Abstract:In recent years,more and more new Internet buzzwords such as yyds,emo,etc.,have gradually appeared in social media.These Internet buzzwords are humorous and show the creativity of netizens.This new type of expression is a typical phenomenon of translanguaging practice.Its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deserve attention.Based on Li’s(2018)translanguaging theory,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Internet buzzwords that have appeared in the past two years,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phenomenon of translanguag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nguaging space and translanguaging instinct.By analyzing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Internet buzzwords,it is found that lettered words,hybrid words,semantic borrowings,and phonetic borrowing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ranslanguaging space;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ulti-modality word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ranslanguaging instinct.Finally,some thoughts and prospec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trasnlanguaging practice on the Internet.
Keywords:translanguaging;internet buzzwords;translanguaging space;translanguaging instinct
103··
考试与评价·高校英语教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