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理解。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给文中画横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世传(________) ①世代相传。 ②世上传说。
卒业(________) ①完成学业。 ②诵读完毕。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之”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其”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媪是怎样回答李白的?把文中相应的句子画上“﹏﹏”。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内阅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这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车胤买不起灯油读书,他想到了什么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理解。
学 奕①
弈秋②,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③二人弈,其④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⑤将至,思援弓缴⑥而射之⑦。虽与之俱⑧学,弗若之矣。为⑨是⑩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①奕:下棋。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②秋:是人名。因为棋下得好,所以叫他奕秋。 ③诲:教,教导。 ④其:其中。 ⑤鸿鹄:天鹅。 ⑥缴:系在箭上的丝绳,射鸟用。 ⑦之:这里指代鸿鹄。 ⑧俱:一起。 ⑨为:同“谓”,认为。 ⑩是:这个人。
1.对照注释,逐字逐句理解文段的意思。
2.奕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 ,另一个 ,结果 。
3.“奕秋诲二人”,为什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完全不同?请写出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给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恭勤不倦(____)a.疲倦 b.倦容 c.倦意
(2)以夜继日焉(____)a.继而 b.继续 c.继承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车胤在夏天的晚上是怎样读书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4]你从中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车胤。
[5]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
A.萤火虫可以照明用,效果好,还特别环保。
B.无论环境多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成就一番事业。
C.只有家贫的孩子,才会努力学习。
5. 课内阅读。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文中加点字“之”的意思是( )。
A.老媪 B.用铁杵磨针这件事 C.没有实际意义
[2]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老媪。
B.这个故事发生在象耳山下的一条小溪边。
C.李白受到了用铁杵磨针的老妇人的启发,完成了学业。
[4]能够概括本文中心的四字词语是____________,本文带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外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C.何不/试之以足
D.私拟作/鹤舞空
[2]下列划线的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者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昂首观之
C.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
D.遽契其舟/常蹲其身鹄怎么读
[3]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楚人有涉江者________ ②遽契其舟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寓言故事一般表达了作者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这则寓言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外阅读。
文彦博树洞取球
文彦博少时,与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
[1]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文彦博少时,与儿击球。(______)
A.一儿子 B.一孩子
C.一个叫儿的孩子
(2)彦博以盆取水。(______)
A.所以 B.于是 C.用
[2]“儿谋取之”中的“之”指的是_____________。
[3]球掉进树洞之后,儿和文彦博分别是怎样做的?(用原文回答)
(1)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彦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文彦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思维拓展。
小窗户
天黑了,滴滴答答的雨点把睡梦中的小窗户敲醒了。小窗户揉了揉惺忪的眼睛问道:“小雨点,你要干啥呀?”小雨点说:“天又黑又冷,你让我进屋去暖和暖和吧。”小窗户摇摇头说:“不行呀,你进来会把屋子搞脏弄湿的,你不能进来。”小雨点哭了,在窗户的玻璃上留下道道泪痕。
夜里,漫天飞舞的雪花把大地装扮得像白天一样。小雪花轻轻地飘落到小窗户上,悄悄说:“醒醒吧,你让我进去看看小朋友,我想和他们玩。”小窗户说:“小朋友们这会儿都在睡觉,等他们醒了再和你一起玩,好吗?”小雪花点点头,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窗户上等待着,晶莹的雪花就像一朵朵漂亮的小窗花。
黑夜过去,太阳出来了,给大地洒下万道金光。小窗户早早就醒了,它有礼貌地向太阳公公问好,又对春风阿姨说:“欢迎您,欢迎您到我家来做客。”于是,小窗户开得大大的,明媚的阳光和温馨的春风穿过窗棂把一个个小朋友从甜甜的梦中唤醒。
(1)我是模仿秀
滴滴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暖和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黑又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原精灵。
( )的眼睛 ( )的阳光
( )的雪花 ( )的春风
(3)探究阅读
①小窗户为什么不让小雨点进屋?用“﹏﹏”标在文中。
②用“——”标出文中一个比喻句。
③是谁把小朋友们唤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天地。
画荻教子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或:_________________
惟读书是务。 务: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弃:______________
(2)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方:_____________
(3)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还:___________ 卒业:_____________
[2]读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逢老/媪方/磨铁杵 B.逢/老媪/方磨铁/杵
C.逢/老媪/方磨铁杵 D.逢/老媪方/磨铁杵
[3]读句子,想人物对话。
问之,曰:“欲作针。”
李白好奇地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婆婆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媪的意志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来形容。
1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日:“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予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这则寓言可以用一个成语作为题目,请你把这个成语写在文前横线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