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艺
摘要:在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学经典往往会成为奇观电影的重要文本来源,当两者之间的互文关系形成,传统文学经典原有的文本内容和呈现方式就会发生变化。而这些改变都会对传统文学经典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如有利于传统文学经典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但同时也会消解传统文学经典的文本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学经典;视觉文化时代;奇观电影;意义
伴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图像文化正在逐渐取代印刷文化,影视艺术的高速发展正映射着“不读小说”的流行趋势。而传统文学经典也在影视艺术的挑战之下,不断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尤其是在奇观电影兴起之后,更成为其优先选择的题材。
电影《画皮》可以说是近些年来,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电影改编中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本文试图以小说《聊斋・画皮》为例,将它同电影《画皮1》和《画皮2》作对比分析,根据奇观电影改编中元文本发生的变化来探讨其意义。
一、有利于传统文学经典的传承和延续
(一)提高传统文学经典的影响力
文学作品的文本形态原本就是最“不自然”的信息传播方式。即使是在大众媒介没有那么发达,甚至是还没有产生的印刷文化时代(读文时代),文学作品由于其纯粹的文本传播方式,相较于画册、戏剧、音乐之类的艺术也都更难为非文化阶层所接受。而到了视觉文化时代,特别是传统文学经典,依然难以受到普通老百姓的喜欢。原因有二,其一:由于年代甚久,这些传统文学经典所传达和蕴含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审美趣味,和我们当代寻常百姓生活有较大的差别和距离。可能因为缺乏太多的情感共鸣,我们不是很情愿去观看这类所谓的“老古董”;其二,长期浸淫在图片和影像之中的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文字阅读能力和兴趣再去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学经典中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相比较严肃理性,甚至是艰涩暗回的文字雕琢垒砌,我们更喜欢直观浅薄,但丰富精彩的影像传播方式。
当代中国大众,尤其是青少年,还在一心一意观赏传统文学经典,比如《聊斋志异》原著的,还有多少?“不读小说”已经是社会不可逆转的流行趋势,尽管精英阶层痛心不已,却一时之间没有办法去改变。但就在传统文学经典读者不断减少的同时,观看电影、电视剧的受众却非常之多。像是《画皮》系列电影,第一部创下了2亿多的票房,第二部票房则是超过了7亿,也就是说它的观影人数至少达到一千万以上。这就意味着《聊斋・画皮》可能已经在超过一千万的观众中产生了影响,而不管这些观众是否理解并认同影片本身,是否从影片中能获取相一致的体会。
另外,这两部电影在上映之时都掀起了宣传营销大战,有众多媒体竞相对此进行各个方面报道,影片也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焦点,街头巷尾的谈论话题。如此,即使是不去看电影的众也会不能避免地
对影片产生关注,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在起作用。当我们借由奇观电影对传统文学经典的影片改编有所了解之后,也就对原著有了认识,然后可能会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这样就巩固,并且扩大了传统文学经典在当今读者当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赋予其崭新的时代特,有利于经典的延续
任何一部传统文学经典都蕴含着作者本人的意识形态和问题域,也必然会有特定时代赋予它的局限性。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当电影创作者选择改编传统文学经典的时候,他必然清楚这种改编不可能是照抄照搬。如果不能结合当下特有的价值观和艺术审美,建立在古典名著改编基础上的奇观电影也就无法立新出彩,也就不能俘获时下观众。而且,传统文学经典之所以能一直延续,不仅在于其文本本身的魅力,也在于后人会不断丰富、创新和改进它的意蕴,会为它增添崭新的精神内容,从而令其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电影《画皮1》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导演陈嘉上将其现代性执导理念充分融入其中。影片虽然是说秦汉年间的几对古人如何处理婚姻爱情问题,但实际上却是在叙古说今,在说着当下就发生于我们身边,或者我们身上的实际情感问题。《画皮1》虽然最初是以“东方魔幻爱情片”为噱头,也包含了不少迷人的奇观影像,但这都还只是为了适应当下电影拍摄运营的商业化包装,在内核上《画皮1》还是为了完整地诉述一个爱情故事。而《画皮2》更是对《聊斋・画皮》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关注的是爱情和皮相之间的关系,在人物和情节设置上完全是重新来过。正是由于不断对传统文学经典进行改编,我们的古典名著才能在不同时代焕发不一样的风采,才可以不断延续下去。
总之,传统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这些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在这个过程中电影改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兴起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但是同时又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和标石。没有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国传统文化就无以形成并无从谈起,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淫,任何一个单个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就不会产生,特定的文化只产生与其基因相连的经典文学作品。”从花草树木,到建筑器皿,到人物的穿着打扮、说话谈吐、思想内涵,古典名著中最不缺少的就是这种浓郁的传统韵味。而当奇观电影选择古典名著作为其改编基础时,它就必然要继承和延续名著中几乎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元素。
同样在影片《画皮1》中,导演虽然对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进行了改编,却并没有放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比如影片取景江南都城,王府之中众多器皿家具,都是按照汉朝真实的典籍记录来设计配置,充满了传统的古典美;女主角佩蓉深明大义、温柔娴淑和坚韧忠贞的形象,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品行之美;狐妖回归山林,王生和妻子幸福生活在一起的结局安排,也是在树立和维护婚姻
家庭中的道德伦理。
《画皮2》中,虽然魔幻元素变得非常多,人物形象也糅合了更多的西方元素,但幸好并没有陷入不伦不类的设置之中。而且,参杂西方元素设计的人物,都是大巫师和天狼国女王这样的负面角,关于男女主角——靖公主和霍心,都是很明显的东方元素打造,比如靖公主的金面具。面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元素,古有兰陵王上场打战,以狰狞面具遮掩俊美无俦的面庞来威慑敌人;后有太平公主和薛绍,因上元节的那一张青铜面具结缘;而靖公主佩戴的金半边面具,花纹繁复,神秘且富于异域彩,十分吸引观众视线。
简而言之,通过对传统文学经典进行新媒介形式的改编和再利用,比如通过奇观电影,我们能够帮助传统文学经典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之中,能够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中重新得到关注。
三、奇观电影会消解传统文学经典的文本意义
在阅读书籍的时候,读者作为个体是独立的,读者的反应是孤立的,也无法完全和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动机。读者看到的印在纸上的句子,是冷静的抽象符号,没有美感,也没有归属感,所
奇观电影改编对于传统文学经典的意义探究
——以小说《聊斋・画皮》的奇观电影改编为例
钱 睿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00)
・影视传媒・
181
大众文艺
182
以面对着文字,我们的阅读过程是严肃、理性的。而这种严肃、理性的过程,能够培养我们对于“知识的分析管理能力”,能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举一反三的灵活应变能力、冷静客观的评判能力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印刷时代中的我们,不仅习惯也更有能力对书面文本进行意义解读,所以对于《聊斋・画皮》,在视觉文化时代尚未兴起的时候,我们愿意去阅读它的文言小说文本。
但到了视觉文化时代,我们却选择了观看《画皮》的电影版本,并且已经缺乏足够的能力去关心和捕捉电影的文本意义。充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图像,正在改变和重新训练我们接受外部信息的习惯和方式。我们开始只习惯快餐式影像图片消费,而不能接受阅读文字的严肃和理性过程;我们只愿意从图片中获取感官愉悦,而无法承受文字的深刻意义解读。我们忙着观赏层出不穷、奇妙惊艳的景观,哪还有精力去关心文本意义呢?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各各样的图像包围之下日
渐衰弱,我们还怎么去理解精深的内涵呢?
而且事实不仅如此,即使观众愿意也有能力去欣赏奇观电影的文本意义,奇观电影自身却无法完好地呈现它们。当电影走向奇观化,奇观影像的展示就变成了主要目的和手段,话语叙事模式就会被压制,故事的结构就会显得不完整,情节设置就容易变得生硬,而创作者试图依靠画面来阐释主题也会变得困难。在影视作品的巨大诱惑力面前,文学读物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传统文学名著更是不断被拍摄成影视作品,比如《聊斋・画皮》。当传统文学经典被改编为奇观电影,它原本丰富、深刻的文本意义和内涵,可能就会在花里胡哨、炫目惊奇的景观之下失去光泽。
比较《画皮1》和《画皮2》,我们能发现两部影片在挖掘文本意义的程度上是不同的。虽然都是对原著进行现代化改编,但《画皮1》明显更加注重讲故事和传情达意,所以影片的价值更多存在于奇观之外,影片生发的文本意义和内涵也比较清晰、有力。而作为观众,也能从《画皮1》中收获更多有关影片文本意义的启发,并且还能对原著《聊斋・画皮》有再一次的回顾和关注。
总之,建立在传统文学经典改编基础上的奇观电影,一方面会增强传统文学经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能使其在新的文化语境下焕发青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再构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奇观电影注重图像叙事,带有浓厚的商业化运作特性,原本存在于传统文学经典中的丰富内涵和“灵韵”可能就会被消解,至于观众也可能就无法再去重视和理解影片的文本意义。希望奇观电影在以后的发展中,
能尽量多把中国历史上优秀的传统文学经典开发出来,虔诚地去理解,认真地去阐释,在利用各种现代高科技创造奇观景象的同时,更注重挖掘和创新传统文学经典的文本意义和丰富内涵。
参考文献: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一[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2]蒋原伦,王颖吉. 媒介文化十二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刘进华.炫目的影像奇观一一从迈克尔・贝电影奇观现象说开去[D/OL]. 西南大学网络出版社,2009(10).
[3]杨曙.论当代电影中理性叙事的削弱与视觉奇观的兴起[J]. 电影评介,2009(4).
[4]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J]. 文艺研究,2005(3)
[5]熊立.中国当代奇观电影的美学反思[J]. 电影文学,2010(01).[6]党圣元,彭亚飞. 读图时代[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7]李斌.影片《画皮》的现代性改编[J]. 衡水学院学报,2008,10(6).
[8] 魏俊宏,冯妍. 华语魔幻片的新视觉——与许安、肖进谈《画皮Ⅱ》的数字特效和特效化妆[J]. 试与听,2012(5)
[9] 试析电影《画皮》与《聊斋・画皮》的互文性关系[N/OL],2010年4月15日,网易新闻评论
[10]张红军. 电影与新方法[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作者简介:
钱睿,出生年:1991年9月25日,学历:硕士,身份:学生,就学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方向: 媒介与文化传播。
・影视传媒・
如前文所述,羌族舞蹈易被现代文化市场所忽略,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使羌族的人文资源和人才资源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面临这样的危机,羌族舞蹈作为羌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整理与开发、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羌族舞蹈植根于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离不开产生和培养它的生态和人文环境,因此,对其的保护也是动态性的,应以政府为主导,经济为手段,营造便于开展羌族舞蹈的生态环境,为羌族人民提供舞蹈的活动时间和场地,广泛的开展众性舞蹈活动;改善羌族舞蹈的人文环境,提高民间舞蹈艺术家的生存条件,使他们有条件有能力进行技艺的传承,加大培养接班人的力度,重视羌族文化和舞蹈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扶持羌族舞蹈作
品的创作;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老“释比”的走访,使珍贵的一手资料得以保存和抢救;鼓励接班人在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中,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品德,使传统的羌族舞蹈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仍然可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过发展当地旅游业,运用经济手段,使外出打工的羌族青年回到羌寨,一边照顾家庭,一边通过表演来获得收入,成为传统舞蹈的参与主体,在客观上使羌族的舞蹈文化得以传承。
2.学院传承
羌族舞蹈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重视,更需要高校发挥人才高地的优势,创建羌族舞蹈艺术研究与舞蹈旅游产品的产、学、研基地,发挥高校的科研教学优势,鼓励高校舞蹈教育专家、学者深入采风,研究挖掘羌族舞蹈与羌族民间文化的深厚联系,使羌族舞蹈的全貌得以较完整地体现,羌族舞蹈的文化精髓得以传承,将羌族舞蹈实践上升为形体教学、艺术修养、文化习俗相结合的艺术理论,再由艺术理论指导舞蹈实践,推动羌族舞
蹈的现代化和产业化,丰富羌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培养羌族文化研究人员、传统舞蹈传承人才和演出人才及管理人才,高校与地方文化企、事业联合,积极构建研发平台,从而构建羌族文化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的良性渠道。
3.产业开发
电影画皮2演员表文化产业的开发是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商业模式的完美结合,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以舞蹈为主体的文化开发成功案例也为羌族舞蹈的产业化提供参考和样本,如云南杨丽萍的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云南响声》,张艺谋团队打造的实景演出印象系列——《印象・丽江》《印象・刘三》等,羌族文化区也可以完全通过实景舞台剧来展现出羌族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融合现代视听科技技术,将柔美端庄而豪放粗犷的舞蹈、动听的羌族民歌、精致华美的羌族民族服饰完美呈现在舞台,打造和编创出羌族舞蹈精品,从而引起轰动效应,带来丰厚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应。此外,羌族舞蹈的产业化还可以借鉴文化主题公园、民俗村的开发模式,通过将“莫恩纳莎”“萨朗”“埃古日歌萨”(铠甲舞)等融入主题公园或民俗村的各个板块,或通过开展民俗节日的模式,推动羌族舞蹈的对外输出和传承保护。
参考文献:
[1]陈春勤.羌族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229
[2]谭壮.羌族舞蹈教材建设研究——从民间到课堂教学[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2007
[3]罗雄岩.羌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规律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4卷第2期(200706):4-7
(上接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