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概念电影:喧嚣背后的苍白
作者:远牧
来源:《粤海风》2013年第02
        “高概念high concept)这一术语,根据美国娱乐业的说法,最早出自好莱坞影视巨头巴里·迪勒(Barry Diller)之口,即其所谓的一句话售卖点子,后引入电影行业,高概念电影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成为美国电影业流行的生产发行方式。美国学者贾斯汀·怀亚特(Justin Wyatt)将其概括为“the look the hook and the book”,根据他的阐释,“look”是一部影片的卖相,其中包括了视觉形象的吸引力(如故事、明星或与流行的契合);“hook”指的是充分的市场商机,具有畅销前例(pre-sold)可循的制作题材自然具有一定的商机;“book”指的则是电影情节简单扼要,大多数观众能理解、接受。这种以营销指导创意的生产方式制作出来的电影有着鲜明的特征:其一,由著名导演执导或大牌明星主演,甚至两者兼备;其二,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可以用一句话简明概括;其三,电影可以与之前流行的文艺作品形成一种互文的关系,电影有原作为基础,而且那些原作已有了相当广泛或者比较稳固的受众,如名著或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漫画改编的电影、续集电影等。好莱坞的大片基本上属于这种高概念电影,如《星球大战》系列、《蜘蛛侠》系列,《加勒比海
盗》系列,《变形金刚》系列、《碟中谍》系列等等,可以说,好莱坞的程式化电影制作是高概念电影的典型代表。
        21世纪之前,中国电影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概念电影,这与中国电影市场不够成熟有关系。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电影市场也还未形成类似好莱坞高度工业化电影制作流水线的梦工厂。但在电影市场化、产业化日趋明显的发展道路上,中国的电影市场早已不再是封闭的、自足自守的独立个体,国产电影也不可能永远依靠着保护性政策与引进大片抗衡,在市场争夺的较量中,国产电影寻谋出路,开始借鉴、效仿高概念制作之法。2002年《英雄》出世,这部电影的投资在当年行业排名中额度是最高的,导演是大牌的,演员是大腕的,再加上高级的视听效果、一句话可以概括的剧情……所有这些元素都完全符合高概念电影的标准,当年未用高概念对它进行评价,只是指出它拉开了中国商业大片的帷幕,现在看来,它可以说是国产片中最早的高概念电影。《英雄》在当年获得了高回报,也为国产电影的制作提供了一种模式:高投资、高科技、高级视听效果,高知名度的导演、明星……这些高概念电影画皮2演员表元素的组合成了国产电影企望收获回报的快捷途径。从2002年到2012年,所谓的国产大片,几乎都是在这条路上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