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胡集小学
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内容提要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健全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集中表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整体心理功能的集中反映,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没有心理健康的老师,就没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就不能使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  职业适应性  首因效应  性心理变态  师生关系  自我调控  马太效应
21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1300万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为基础教育事业献身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义务教育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要研究教师的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育家认为:人才素质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方面。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整体结构中具有基础与核心的作用。心理素质是社会文化素质赖以形成的基础与中介;心理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发展具有促进和制约作用;心理素质是个性不断完善的能动性基础。
由此看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健全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集中表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整体心理功能的集中反映,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没有心理健康的老师,就没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就不能使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什么是教师心理健康?
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精神病学者麦灵格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与环境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即快乐的适应情况。”《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教师,不论从事何种活动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这就说明他在心理功能的发挥上受到了某种干扰,遇到了某些障碍,这就意味着他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够健康的状态之中。
怎样的教师才算心理健康?
诊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从以下两个标准判断:
一、社会适应标准
这是根据一些基本的社会规范和大多数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做法与习惯总结出的一套行为标准。凡是能适应社会基本要求的行为被认为是正常的;相反,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行为则被视为异常的。例如,一个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应能主动与他人进行
交往,并能遵循基本的礼仪规范,平易近人,礼貌谦恭,泛爱,与周围任何人都保持一种正常的关系;反之,适应水平偏低的教师,往往待人冷漠、孤高,甚至表现出疑虑和神经质,社会地位观念显著,情绪化,态度反差大。
教师的社会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的适应水平上。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可从主体的活动效果上加以衡量,即要看其是否适应自然与社会所提供的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同时看其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可利用的主客观资源,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对内部环境的适应主要是指主体的自我调节水平,集中表现在自我评价的客观性、自我设计的合理性、自我调控的有效性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自身潜能的发挥程度。值得指出的是:个体心理功能的完善程度与其各项心理素质发展的全面、充分、和谐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凡是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片面、萎缩、畸形现象的人,其心理上很容易产生某种障碍,使其心理功能上不能正常发挥。
二、个性发展标准
这是从对个性发展的理想要求出发提出的判断标准,也是与学校的教育目标非常接近的一种判断标准。不同学者对个性发展的理解与期望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标准。比如,美国心
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认为,正常心理应有十项标准:1、充分地适应力;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当的情绪发泄与控制;9、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展;10、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要求作适当的满足。
心理健康的教师应符合下列特点:1、乐于工作,且能将本身的知识和能力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并能从中获得满足感;2、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且乐于与人交往,对人的态度是正面的态度多于反面的态度;3、对本身有适当地了解,并能有悦纳的态度,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潜能,但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4、和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对生活中的各项问题能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谋求解决,而不企图逃避。(见陈学诗主编《当代心理卫生》——《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
当代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的来说是比较好的,有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资料我国学者贾林祥《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
但是,2005年有这样一份统计结果在媒体中传播:30~40%的教师经常性地处于情绪波动之中,15%有心理问题;7%有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悄悄逼近中国教师,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人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测试,权威部门有一个标准:即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根据这一标准,针对教师心理健康不佳的现象全国各地很多相关的教育机构,如广州市、杭州市、天津市、以及辽宁的14个城市均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测试,多项调查均显示出: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八成以上的教师承认存在着心理压力,而半数以上的教师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众多学者的报告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复杂的,有社会变革、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压力和冲击;也有家庭和学校的双重重负;还有教师的自身素质即教师的人格特征、认识观念和成长经历等等诸多的主客观因素。
邓丽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适应性差
表现为职业倦怠、心理失衡、行为偏差等等。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长时性”,使得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劳累。过重的工作负荷引发教师对工作的厌烦情绪,强烈的压力和矛盾使教师难
以应付,遇到挫折易产生心理失衡。如嫉妒、自卑、愤懑、抑郁等情绪,严重的伴随有攻击性行为等。性格上过分内倾,忽视学生人格,不愿跟学生打交道。工作中自我效能感较差,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只有表面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