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玉的传说故事
    新疆和田玉的传说故事 转载▼ 
和田玉因盛产在新疆南部而得名,和田在古代被称为“于阗”,藏语,意为“产玉的地方”。西昆仑山和阿尔金山自古产玉,但古代是以“水产”为主。人们首先发现和利用河流中下游的冲击而来的和田玉,继而沿河采集,上溯发现了原生矿。随着现代地质工作的发展,原有的和田矿山恢复了开采,新的矿床也陆续被发现,现已知原生和田玉矿床及矿点有18处。新疆虽然有着丰富的和田玉矿产资源,但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开采和挖掘之后,产量逐年减少,所以和田玉亦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珍藏品。!
    和田玉在我国至少有8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和田玉由于质地十分细腻,所以它的美表现在光洁滋润,颜均一,柔和如脂,它具有一种特殊的光泽,介于玻璃光泽、油脂光泽、蜡状光泽之间,可以称为玉的光泽,这种美显得十分高雅,而且和田玉质地非常坚韧,抗压能力可以超过钢铁.白玉在琢玉大师精密构思,精巧的雕琢下,巧夺天工的精美玉器真的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和品质.
    在古代,人们就把昆仑山称为“玉之山”或“万山之祖”。〈千字文〉中也有“金生丽水,玉石昆仑”之说,它高大雄伟,挺立于天地之间,而且盛产美玉,故受到先民的极大崇拜。古代昆仑山还是有独特地位的神话之中心,传说它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居住之地,山上有壮丽的宫阙,有奇花异木和珍禽异兽,有长生不老的灵芝仙草和神泉、池水,还有黄帝和诸仙食用的玉液琼浆。这一美丽、奇妙的神话世界,引起后世人们的莫大兴趣和深厚的民族之情。
    宋代成书的〈太平广记〉记载:3000年前,周天子穆王乘八骏大辇,游历天下,出玉门,北绝流沙,西登昆仑,还拿出白圭和重锦用它给西王母做寿礼,在瑶池受到西王母的热烈欢迎,曾载玉万斤而归的故事。上述记载虽非信史,但也不是毫无根据。在史学界有这样的推测:西王母是古代西域昆仑山一带母系氏族社会首领的代表。而“瑶池”的“瑶”即美玉之意,瑶池既是昆仑山产美玉之地。因此,上述神话故事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史实,也说明了昆仑山的先民早就发掘和使用了美玉。和田玉的存在又使昆仑山更加着名。
      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从新疆输入的和田玉已经成为周王朝王公大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论祭祀,各种仪式,觐见皇帝,都必须用玉!而且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等级和田玉的鉴别
森严的制度。比如:什么地位的人用什么颜的玉,玉的纹样图案,以及数量,都有严格的制度化的规定!!换言之,那时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佩最上品的白玉,公侯也不过依等级分别佩以暗灰青玉、碧玉和次一等的彩玉。这时候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中国的玉文化已经基本定型。开采,雕琢,和使用玉器在中国已经有近万年的历史,在上古时期中国国家成型的初期,玉器一直作为重要的祭器和瑞器出现。被我们的先民视做与神明和祖先沟通的媒介物,这种玉制礼器的传统,在夏,商,周时,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才会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了全民爱玉、尊玉的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玉文化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在3600到3100年前的商代,和田玉已经从遥远的新疆到了殷商故都------河南安阳。奴隶主贵族以用和田玉为荣,生前佩带,死后陪葬。用玉之多已十分惊人。新疆的和田玉要经过甘肃,陕西或山西才能到达河南。很明显,原始社会开拓的玉石之路,这时已经比较完善了。这个时候玉石之路向西延伸到了中亚地区。据前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历史记载,在公元前2000时,就已经有新疆碧玉在那里出现,可能就是从新疆北麓远运而去的。大约4000年前的这条西去的玉石之路,就是和以后1600年左右的丝绸之路,是中国通往中亚的同一条很古老的道路。
  古代的和田玉
  中国古代先民对玉的认识十分久远,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近1万年以前)。在距今3800年以前的古罗布泊居民墓葬中,出土了软玉质玉珠,为死者颈腕部的装饰品。这可能是现存新疆最早的和田玉器。两汉以后,兴起了鄯善、精绝等城郭王国,考古工作者在尼雅(古精绝国)、楼兰(古鄯善国)两座遗址中分别采集到和田玉玉珠。甘州回鹘建立的高昌回鹘汗国,11世纪后期统制新疆北部,其信仰佛教的统制者在其首都北部兴建了王家寺院,后来人们在寺院的库房遗址发现了一批玉器,经鉴定有几件属于和田玉。这是新疆境内第一批通过科学认证的和田古玉器。表明和田玉当时已流入北疆。
  先秦已有大量有关和田玉的记载,内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形成了用玉的传统,人们就地取材,创造了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致密润泽、彩丰富的和田玉传入后,随即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总的来说,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少有和田白玉,除红山文化用的是辽宁岫玉,龙山文化用的是一种长方石或山东莱阳玉,良渚文化用的是带有云母状闪斑的淡绿透闪石类的玉。那时的玉不是以和田玉为主。
商代和田玉已经进入中原,成为上层贵族追逐的珍宝。安阳殷虚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目前
的证据表明殷虚妇好墓中出土的一些玉器可能是内地较早的和田玉器(有3件还属于和田籽玉)。说明此时和田玉已经进入殷商王室贵族的生活,标志着内地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时代的开始。
  西周以后更多的使用和田玉,这时的玉器由祭祀型向礼仪型发展,故礼制的玉佩饰渐渐流行。春秋战国时代是自殷商以后玉器发展的又一高峰,这一时期的大量玉器是和田玉加工而成的。这个时期就是和氏璧诞生的历史时期,在学术界,有学者认为,根据传统观点及历史故事,和氏璧就是和田白玉琢磨出来的。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与和田玉表现出的各种特点联系,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玉雕艺术历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数千年爱玉风尚地精神支柱。玉文化在中国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影响十分深远,孔子说过:“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似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好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乐也;暇不掩瑜,瑜不掩暇,忠也;孚伊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战国到汉代是和田玉使用的第一个高峰期,不仅用量大增,用玉的阶层也广泛起来。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白玉成为上品,儒家学者把美玉润泽坚韧的物理属性比拟成仁义智勇的君子之德。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最为重要。玉器发挥着帝王将相等统制阶级权力象征物的功能。汉代玉器是继承了春秋战国器型的特点,初期变化不太大,不过后来白玉件中出现了大量辟邪压胜的器型而且多摹拟神化故事,富有神秘的彩。这种趋向大概是受当时流行全国的文学和佛学所影响,冲击以儒学为指导的汉代礼制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