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若诚:我为什么热衷于中西文化交流
作者:
来源:《百年潮》2016年第08期
作者:
来源:《百年潮》2016年第08期
英若诚(1929-2003),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话剧导演。译有《茶馆》《奥赛罗导演计划》等著作,并先后主演了《骆驼祥子》《茶馆》《推销员之死》等经典名剧,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戏剧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委会副主任、剧本室主任等职。
英壮 1980年,51岁的英若诚第一次出国。先去伦敦,又去美国访问了几所大学。他是陪曹禺同去的。后来,他对自己的传记作者、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康开丽女士说,“头一次出国,一开始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后来又时常陷入内疚之中,因为国人中能够亲眼看到外面世界的人太少,也因为国外物价太高,我们花这么多钱感到不自在。”
他和曹禺都喜欢喝一口,但他们每人每天只有一美金的零花钱,连一瓶啤酒都买不起。于是有一天晚上,他跑出去买了一瓶发酵的苹果汁拿回来,与曹禺当酒喝。
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时,东道主发现了他们的拮据,请曹禺做了一次演讲,英若诚做翻译,学校方面给了他们1000美金作为酬劳。
用这笔钱,英若诚买了台德国产的彩电视机,曹禺买了套音响,他们奋力把这两个大件扛回了北京。后来,英若诚得到机会去意大利拍摄《末代皇帝》,他用剧组给的酬劳买了台热水器,也把它托运回了北京。
改革开放后,他精通的洋文终于派上了用场,《推销员之死》《哗变》《请君入瓮》《芭巴拉少校》《上帝的宠儿》都是由他翻译、引进到北京人艺的外国戏。
英若诚把自己认为一流的西方大师之作引进中国,同时也把中国戏剧文化传播到西方。作为密苏里大学的客座教授,他给美国学生排了两部中国话剧,《家》和《十五贯》。他是当时北京人艺海外影响最大的演员之一,《忽必烈》《末代皇帝》《小活佛》《马可·波罗》等影视作品为他赢得了一大批海外观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