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屏世界2023/1
阴冯莉颖
摘要:从宏观上来看,整个新闻业态产生了洗牌式的变革与重组,新闻生产的主体呈现出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变化,新闻生产的内容在叙事结构上出现了留白和召唤结构,新闻生产的叙事语体呈现出了正式语体到非正式语体的转变,新闻生产的叙事语体呈现出了反身到施动、受动的转变。文章从微观层面切入,借由叙事学理论和语言学理论,来探讨网络社会形态下新闻生产所发生的转向。
关键词:网络社会新闻生产叙事结构叙事语体叙事语态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社会形态下电视的生存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7-ZZJH-478。
“网络社会”一词率先由加拿大信息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在其“信息时代三部曲”的第一卷《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提出,他认为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是高度动态的、开放的社会系统。在网络社会中,社会关系发生了结构性革命,传者与传者、传受双方、受者与受者以及传者与内容生产、受者与内容生产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关联、互联互通的关系并作用于网络。
事实上,融合了数字特征、社交特征、智媒特征的网络社会的到来为新闻的生产、传输、消费与反馈注入了新的活力,新闻业资源的重组与技术的更迭使得新闻的生产、传输、消费以及反馈环节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融合、位移,使得新闻生产的主体、内容产生了巨大的转变与革新。对新闻生产主体进行分类,新闻生产的主体可以分为个人化生产主体、组织化生产主体、职业化生产主体和智能化生产主体,这些新闻生产主体共同构成了四位一体的网格化新闻生产主体,改变了新闻生产的取向、面向和走向。
主体认知取向———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唐人街探案3q真实身份哲学经历了由前主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的历史发展过程。古代哲学是本体论哲学,属于前主体
性哲学。近代哲学是认识论哲学,建立于主体—客体二分基础之上,属于主体性哲学。而主体间性指的是交互主体性,即主体间的交互关系。
在传统媒体时代,个人几乎没有生产新闻的可能,智能化新闻生产也还没有出现,因此新闻生产主体的间性并未真正建立。直至到新媒体时代,在社交媒体和智能媒体出现之后,由个人化生产主体、组织化生产主体、职业化生产主体和
智能化生产主体共同构成的四位一体的网格化新闻生产主体间才形成了真正的主体交互,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生产上的主体间性。
新闻叙事取向———留白与召唤结构
首先,在新闻叙事中,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的新闻叙事中,出现了明显的“留白”的叙事取向,以澎湃新闻和《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日和3日的新闻标题为例,如“全网悬赏,最高奖励920万!”,标题中既未说明悬赏何人,也未说明发起悬赏的机构主体等重要信息。又如“一个月了,美国该给个说法了”,也没有明确信息的关键要素,关注国际时事的新闻受众会急切想要知道美国到底应就什么事件进行解释。这样的新闻标题所产生的信息“留白”势必会引起新闻受者的好奇心,吸引受者对“留白”进行补充和参与。在西方文论中,空白理论经常用于文学作品的批评中,如果将新闻的标题、新闻的陈述语言、评述语言和转述语言等视作文本,空白理论应同样具备可用性。表1为澎湃新闻和《人民
日报》2021年11月2日和3日的标题汇总表。
空白理论可以追溯至波兰的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Roman Ingarden ),他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是一个图式化构成(a schematic formation),包含着若干“不定点”(places of inde-terminacy),①
这些不定点需要接受者去想象,去确认和填补,
只有经过“确定”与“填补”,作品方能成为“具体化”的形态。“这个图式化结构不仅是某种包含着一些空白的东西,它同时也是利用‘填补’的性质积极地确定自身的东西,通过这样
的确定,它就构成了作品的观实性。”
②紧随空白理论的就是召唤结构,二者存在前后相继的因
实践与创新
采编经纬
2023/1下
澎湃新闻标题
《人民日报》标题
虽然看不懂就是觉得牛2021.11.4博导去削萝卜了!网友帮厨界天花板2021.11.10
你在雨中狂奔的样子,真帅2021.10.25扎心一幕!高校图书馆阿姨扫出满簸箕头发……2021.11.10
咩全国首例“羊脸识别”系统要来了2021.11.10
这学生没白疼2021.10.31双十一套路破解虚打折优惠,骗你没商量2021.11.10JC0101,愿你尽快“归队”2021.10.29
大写的佩服!身高1.1米小伙,靠自己开4家公司
76岁大爷用科技宠妻,网友:这碗“狗粮”我干
了2021.10.26
双11不完全薅羊毛指南,快戳
被救助的天鹅,几天不吃不喝,咋回事?2021.10.25
果关系。伊瑟尔认为:“文学文本各级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读者习惯视界因此遭到阻碍,进而引起心理上的‘空白’,而这些空白组成了文学本文的否定性结构,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
力,形成本文的‘召唤结构’。”③可见空白与不确定性便是文
学作品具有召唤性的根本原因。符号学家、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 )提出的“可写文本”等理论,也揭示出文本的不确定性和读者再创作的现实存在。接受美学和后结构主义对于“空白”的论述有力地证明了空白能够刺激读者,使艺术作品产生极大的增值。接受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 )在英伽登的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文学本文的“空白”和“不确定性”的重要性:“未定性有两个基本结构———空白和否定。”“空白从相互关系中
划分出图式和本文视点,同时触发读者的想象活动。”④
如《人
民日报》2021年11月3日的新闻标题“别多想了!商务部最新回应来了”,否定作为未定性的基本结构之一,成为激发、引导读者进行填补的基本动力。
叙事语体的变化:从正式语体到非正式语体
新媒体语境下新闻叙事语体的转变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是新媒体语境与传统媒体语境截然不同的特质决定的,其二是社交媒体的4A 属性和弥散新闻作为背景出现而决定的。
其一,传统媒体因其有仪式化的传播规律,为追求客观性,总以展演的形式出现在受众面前,如传统报纸的报头、彩、字体、字号、版式、出版时间等设计;传统广播媒体的片头
曲、播音员、配音、播出时间等设计;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片头、片头曲、图标、主持人、解说词、主持词、播出时间等设计。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社交媒体从生活领域进入新闻传播领域,深刻改变了新闻的传播主体逻辑、内容逻辑、渠道逻辑、技术逻辑、资本逻辑、时间逻辑和空间逻辑等。传统新闻媒体中的新闻“版”成了24小时滚动出现的新闻流,没有印刷时间的限制,没有固定的播出时间,也没有明显的大事与小事、重要与普通的分界,随着时间的流动,新闻信息也随之而消失。以社交媒体的微博新闻为例,传统媒体的一对多传播样态变成了一对一为主流的传播样态,新闻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转发、评论以及@等功能,使得新媒体下的新闻传播具有明显的集市传播特性。
其二,加拿大学者阿尔弗雷德·赫米达根据社交媒体的4A 属性(即any-one 、anywhere 、anytime 、anything,)提出了“弥漫新闻”这一概念,弥漫指的是新闻生产和新闻消费的弥漫,人人都可以“无时间”和“无地点”地生产和消费新
闻。⑤
弥漫新闻,指的是新媒体语境下新
闻具有无处不在的特性。社交媒体的4A 属性和弥散新闻的特性使得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叙事语体必然经历正式语体到非正式语体的转变。表2为澎湃
澎湃新闻标题
《人民日报》标题
祝贺!顾诵芬、王大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网悬赏,最高奖励920万!3小时筹到50万元救命钱,他全退回去了凌晨,他坐在街上声泪俱下:我太累了……接下来的一幕太暖
这条朋友圈广告,火得有道理
“夜读”这样的人,遇到了请珍惜日本要成为第一乒乓强国?先问问中国队答
应吗
中方正式申请加入
教育部再发安全提醒别多想了!商务部最新回应来了如果古建会说话
一个月了,美国该给个说法了!额济纳旗卫健委被通报批评
他来看望救命恩人了!
表2:澎湃新闻和《人民日报》2021年10-11月部分标题汇总表
表1:澎湃新闻和《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日和3日的标题汇总表
实践与创新
采编经纬
声屏世界2023/1
新闻和《人民日报》2021年10-11月部分标题汇总表。
在语言学的语体使用中,传统媒体新闻经历了从早期的典雅极、文言文再到书面专用语的语体变迁过程,而在新闻生产主体日益多元、复杂的今天,非正式语体慢慢超越正式语体,从社交媒体新闻中脱颖而出,强势出圈,甚至挤压了传统媒体新闻的空间,其语体也经历了从白话文到日常用语直至俚语和俗语的语体变迁过程。在一些媒体中经常可以看到日常用语的口语,如“虽然看不懂就是觉得牛”“被救助的天鹅,几天不吃不喝,咋回事?”“双11不完全薅羊毛指南,快戳”,也有日常用语的语气词“咩全国首例‘羊脸识别’系统要来了”,还有网络语言“大写的佩服!身高1.1米小伙,靠自己开4家公司”“扎心一幕!高校图书馆阿姨扫出满簸箕头发”“76岁大爷用科技宠妻,网友:这碗‘狗粮’我干了”等,不难看出网络社会形态下的新闻标题的语体经历了从白话文到日常生活用语,直至网络语言的语体变迁过程。
叙事的语态———施动与受动
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所使用的概念源于常识,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也会返还、滑移(slippage)、渗透甚至消失在日
常生活中,成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分。”⑥与吉登斯的逻辑相似,
网络社会形态下的新闻样态在形态上变得复杂、多元,在数量上变得更为丰富,不同新闻样态间的施动与受动成为常态。具体而言,笔者以公民新闻、背书式新闻、辫子新闻、注解式新闻等样态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来看公民新闻,绝大多数的公民新闻都是即兴新闻,它是指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在微博、等平台便捷地发布自己所经历或所见证的新闻事件。因为公民新闻很少有调查、探究以及证实等环节,公民新闻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往往存疑。公民新闻在调查、探究和证实的环节上存在空白,有待对其进行填空和补充,这就为其成为受动的一方提供了现实可行性。
再来看背书式新闻,它是指具有公信力或权威性的专门机构如新闻媒体或相关部门对公民即兴新闻进行证实或证伪的新闻样式。为公民新闻进行背书的不仅有新闻媒体,具有相关权威的部门或人士,如政府部门或事件的当事人,也会进入为公民新闻背书的行列。因为背书式新闻的真实度和可信度存在问题,需要具有专业采访权的新闻媒体或是负责处置事件的相关部门对公民新闻进行认证,于是催生了大量的背书式新闻。对于背书式新闻的制作主体而言,他们是施动的一方,而公民新闻的制作主体则成为了受动的一方。
接着来看辫子新闻,该种新闻形态是美国记者谢尔·以
列提出的,意指由传统媒体、公民新闻和社会性媒体共同组成的新闻生态。注解式新闻,即对公民新闻的各个方面进行注释和说明,以方便公众详细了解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通常会复述一则公民新闻,并解释原因何在、事件进展如何以及人们的反应。无论是辫子新闻还是注解式新闻,两种新闻样态都关联到了新闻生产的三种主体———传统媒体、公民新闻和社会性媒体,互为施动与受动的主体与客体。(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注释:
①②罗曼·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陈燕谷,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③朱立元.略论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J].学术月刊,1988
(08):43-49.
④沃尔夫冈·
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金元浦,周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社,1991.
⑤古湘渝.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变革研究———以澎湃新闻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4):60-61.
⑥Giddens A.New Ro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A Posi ⁃
tive Critiqu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ies [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3.
参考文献:
[1]刘洁.空间转向与新闻理论重构[J].传媒,2020,(09):15-16+18.
[2]刘涛.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戴维·哈维“空间压缩思想”的当代阐释[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02):45-51.
[3]俱鹤飞.声音媒介的空间建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0.
[4]姚睿,黄亲青.《唐人街探案3》:系列电影的互媒营销、叙事增值与口碑反思[J].电影新作,2021,(02):56-64.
[5]曾庆香,肖孟乔.空间叙事、召唤结构与新闻聚像———主流媒体建党百年报道创新与破圈[J].电视研究,2021,(07):14-17+22.
实践与创新
采编经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