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Site、场所Place、场景Scene
韦爽真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应发挥其综合性广延性的特,在面对设计问题时提出更具有跨学科价值的探 讨。场地规划课是本科低年级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从社会学背景与场地学背景思考场地问题。在 课程建设之初确定以场地,场所,场景三个关键词为切入点,把握好制约下的机会寻,感知下的形态创造,条件下的关系解读,空间里的行为互动四方面的横向关系Q本论文就是这一系列设计理论的总结Q [关键词]场地;场所;场景;场地规划;社会学 文章编号:2095 -4085(2019)01 -0077 -03
在地性是以设计场地的所属环境独特性研究为出 发点的设计探讨。当下分段式的工作方式,使得场地 的工作缺乏整体性的统筹计划与考虑,表现在对环境 认知浅薄,建筑体量盲目过热,社会性价值感薄弱,用地效益低等问题,更有文脉的过度解读,缺少感知 体验,甚而片面依赖形态创造等顾此失彼的现象。
而上述的情况都促使我们更加重视以独特性研究 为出发点的在地性场地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理性建立与 疏导。
1关于场地规划的三大关联词
1.1场地
场地,Site,又称为基地,直指设计对象本身。怎样认识场地的潜力,场地的问题?怎样因场地的优 势与劣势判断而顺势而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让场 地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产生场地智慧。
每一个场地需具备物质因素(功能、材质、尺 度、彩、体量),环境因素(区域、气候、地理、周边),社会因素(经济、文化),精神因素(人、行为)四方面的内容。因此每个建筑设计作品的场地 都有属于自己的基底面貌。场地自然存在,默默地呈 现着自身的特征,也暗示了设计的可能性。当设计师 置身其中,就与基地开始了特殊的对话,也就是西班 牙建筑师莫内欧所谓的“基地的私语”。这种私下的 对话依赖于设计师敏锐的洞察力和捕捉话语的能力,其结果因人而异,所以面对同一个场地的设计结果不 尽相同。
1.2场所
场所,place,是从社会学角度来认知场地的。它 指向的是在城市开放空间场地内各人参与度交往的 便利性和游憩性被唤起。场所的所在地就是场地内发 生的环境,最终目的是场所的形成,因为场地规划不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课题名称:新常态下城市交通 环境分析研究课题编号804/804160204。能脱离社会学背景。
苏格兰人文主义规划大师盖迪斯认为人和环境的 关系是决定现代城市成长和变化的动力,因此,在做 一个城市的开放性空间场地规划的时候,一定要透过 刚性硬化静止的红线边框看到更大层面的柔性动态的 社会学意义。
所以,场所较之场地是更具有广泛性的词。对于 场地的片面的单一主题(如娱乐),场所要具有更重 要的包容性,可转换性,可适应性。所有人的活动,交互,精神,艺术用来交流、激励,强调的是创造相 交的机遇和相互学习的空间,放松、创造空间,不同 性别、年龄、细分、活动的尺度,具有广泛的接受度 和功能空间。活动的尺度,私密、公共、半公共、创 造性空间,被拼贴,被移动,具有广泛接受度的功能 空间。场所的形成不是有设计师决定的,而是由参与 的人决定的。
场所,它更加普世的价值观和人性化的基准导向 都应被设计师应用在场地规划的社会实践中。
1.3场景
场景(情景),Scene,是从美学和生态学角度认 知场地,把更加感性,片段的,极有画面感的思维方 式切入场地规划中。一个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人类 交往提供一个舞台。人们在这个舞台上扮演角
粉墨 登场,它是文化和社会关系的象征。城市的作用就像 一个“布景”,人们在这个布景前面进行他们的生活,并让普通的生活带上了戏剧的彩。
对话是城市生活最高表现形式之一,它最初并不 是城市本来的计划和功能的一部分;但城市这个演习 场内包容的人物多样性使对话成为可能。这样又从对 话形式发展为戏剧[1]。
场地研究的是所有生命的组构关系,如,人地关 系和场所研究的是空间关系,而场景则研究场地内的 交流元素。用画面感和戏剧性的思维方式,能把各个 元素作为画面元素思考进来,建筑,植物,道路,人
•77
•
设计^____________
物,甚至店面橱窗,车流,用小场景拼贴大画面,打 破封闭的,单一的思维定式,让场地内各个元素都鲜 活起来。
2场地内在的四大横向关系
2. 1制约下的机会寻环境设计
众所周知,场地是有制约的。通常从尺度,密 度,强度,高度四个方面进行控制,满足制约也是场 地规划的本分。但对于设计师来说,如果只是服从制 约就过于被动了,对于场地,我们最该提问的是制
约 下的机会在哪里。比如城市廊道场地,其内涵远比建 筑走廊丰富。从分析和设计城市空间形态的角度来理 解,城市廊道与建筑廊道有很大的差异。除了显性廊 道,如景观廊道,滨水廊道,交通廊道,生态廊道和 高层建筑廊道等之外,还存在着隐性廊道,如经济廊 道、功能廊道等。那么能否看到隐形的价值,为其寻 机会就是场地规划的使命之一了。
2. 2感知下的形态创造
以“感知”为引领的设计方法对于场地规划仍 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下的设计工作都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要 求设计师的行为模式必须注重效率与执行,以“扒 图”代替感知-观察-分析的工作逻辑,以至于设计 圈的“网红脸”泛滥,设计界垢病为“撞脸”的设 计。以设计师主观的偏执或者麻木取代了对公众对历 史的尊重,对场地要素的尊重,让设计成为另一场伤 害。
场地在地性的探讨,就是在以变化为主题的设计 哲学中深入场地内在的观察与思考,这些都建立在独 特的感知中的。场地中形态的获得是在地因素的反 映,无论是城市个性、地域文化、区域环境等,都提 供了形态感知的源泉。它从另一个侧面打破了逻辑理 性思维的枯燥,用艺术感知的枝状思维来补充工学理 性的线性思维,丰富了设计,让过程和结果都丰满起 来。
2. 3条件下的关系解读
设计是在建立物与人关系的创造性活动。场地内 所有关系都值得解读和尊重,而不是抹杀和破坏。因此,厘清关系,尊重关系,建立关系必然是设计中必 须实践的内容。此时此地包含了哪些关系?自然与地 域,经济与人文,人与生活,通过场地,将要实现 怎样的关系?有负面的关系需要弥合吗?有积极关系 建立的契机吗?同济大学的刘悦来教授所践行的社区 修复就是极好的以恢复人地关系、人际关系为原动力 的案例。能否珍视一切设计的关系因子并发现其积极 作用将是决定设计优良或平庸的分水岭。
2. 4空间里的行为互动
公共的本质意义在于充分尊重每个人的表达意 • 78*—~^一eiiM
ni ufi 腦
愿。从社会中心话语来看,中国社会发生了“以生产
为中心”向“以生活为中心”的话语的转变,从生
活方式的主体发生了从普遍化向特殊化的转变,即从
全国化向地方化的转变,大体向小体的转变,
体向个体的转变。从生活方式的活动模式来看,经历
了从单一的标准化向选址的多样化转变的过程。交互
(对话、碰撞),让不同的思维,不同的声音,不同
的语境,进行多方位的换位思考,换取不同的审视空
间,让场地获得真正的开放,而不仅是没有围墙。
因此,设计就是设计生活,这句话确实是道出了
规划的真谛。规划与设计,就是用空间里的叙事,就
是研究生活,研究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把交互活动
作为隐形的图底关系,如此,无论规模大小,以建立
场地密切关系的行为互动目的的规划设计就会产生活
的图纸并在现实中延展,落地。可接受的范围也开始
逐渐缩小。
3五大设计手段
3. 1社会调研法
调研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掌握调研-分析-归纳
-总结_判断-决策-表达这一^整套环节的理论知识
和工作方法,进行操炼与实践,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能
力。调研的关键在于避免主观臆断,可以是直接(亲
自)或者间接(通过媒介),然后视角可以是从个人
角度(ego- centric)或者全局角度(alio- centric),
然后所获的的空间认知就会不同。
因此,调研需要有一双发现问题,善于提问的眼
睛。我们以为我们看的场地是“所见即所得”,但并
不是真正的所见即所得,空间被使用的要求。我们需
要看到更多的人的存在,而不仅仅是政府和开发商,
而是更多的当地人,他们更是直接的观察者,从而展
开全维度、多面性的直接性、真实性的观察。
关于调研的重要性,扬.盖尔有非常精辟的描
述:“除了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外,通过观察,倾听
别人也能获得灵感,启发人生。观察人们的各种活
动,能给人启示。例如,一些孩子考到别的孩子在玩
耍,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加入进去;通过观看别的孩
子或成人的活动,他们会创造一些新的游戏[2^]。”
调研的对象从下面三方面展开。
(1)人要素按照一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组 织起来的生活共同体。
(2)物质要素一定界限的区域,完备的社会服 务设施。
(3)社会文化要素特定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对所 属社区在情感上、心理上的认同感、归属感(黏合剂binder)〇
3. 2需求滴足法
场地中存在需求吗?什么需求是规划能实现的
(设计
呢?对土地和空间上的需求实质是对精神需求。
正如芒福德所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他用 人文主义关怀阐述了城市既是磁体也是容器,磁体的 特性就是城市聚集的精神本质,而容器则是城市形态 学的特征。正是出于精神上的需要,人们才从四面八 方赶回他们朝觐的地点。这些地点除具备各种优良的 自然条件外,还具有一些“精神的”或超自然的威 力,一种比普通生活过程更高超,更恒久,更有普遍 意义的威力,因此它们能把许多氏族团体的人在不 同季节里吸引回来。
从长远来看,户外生活要比任何形形扭捏作 态爱的建筑形式组合更加切合实际,也更引人入胜。 3. 3机会创造法
创造机会是做好的规划的另一目标,可以说基于 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的四个基本特征,创造机会是规划 的未来潜在价值,这四大特征是:
(1) 城市生活方式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2)
城市生活的多元化。在一个变迁的城市中, 城市社会涵容着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外来语本土文 化以及落后于先进的多元社会要素,是一个多元结构 共生态。
(3)
城市生活方式在时间上的延伸和和休闲文 化的不断发育。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带来了“城市时间 边疆”的深度开发。城市生活方式在时间上的延伸, 即来自于城市人特有的闲暇时间的增加,也来自于城 市社会结构变迁后有闲阶级的增长。
(4) 城市社会成员的“异质性”加深。
这对于设计者深入研究开放空间都有深刻的社会学 背景。
创造机遇意味着要积极的利用这些特征,反映这些 特征,从而让空间分配显出多重价值与意义(图1)。
图1场地、场所、场景的在地性研究框架
3. 4空间反规划
芒德福非常尖锐地把不考虑社会需要的城市布局 城市为非城市(Non -City ),这样的规划称之为非规 划(Non -Plan )。正确的规划首先要弄清现状,牢牢 抓住所有能适应人类需要的地理、经济要素。规划过 程中,要有广大市民的参与,充分考虑市民的需要。
空间反规划的意义是提前预留公众最迫切的公共 用地,从公共需求出发去求证其他相关需求,进而求 证空间的优先秩序。而不是仅从经济价值或者其他某 一功利出发而产生的优先秩序。这在方法论上是受开 放空间内在价值观的驱使。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了 “逆空 间”这一概念,在进行外部空间设计时,就连“逆 空间”也要满足设计意图,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 间,或者说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座建筑来设计时,这才 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3. 5形态F IT 法
标准的棋盘规划形式实际上是一个殖民者随身携 带的,可直接利用的全部工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殖 民者几乎没有时间规划土地,考察资源,便以简化空 间形式的办法备置了一套迅速的,大体平均的分配建 筑用地的方案。
事实上,芒福德谴责了这种功利性的做法,因为 对于复杂的这边形态场地的形态需要做出回应,以
FIT (适配)的理念来对应对环境的总体认知。不管 从边界、材质、纹理、地域特征都应该做出回应和适
配。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达成整个城市连贯,延
续,统一^的目标。
形态FIT 法,是在形态生成上对场地前置条件的 逻辑思考,从方法论上注重在理性逻辑上生根,从而 也避免了形式主义的虚无与盲目。
4结语
场地规划牵涉到诸多因素,传统的教学,通常联
系场地环境要素、公共限制与基础技术指标进行理解 引导。随着城市开放空间的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对城 市设计的紧密关系,场地规划越来越要求从更加综合
广延的角度引导学生,跨学科的思考方式介入课程, 会更加有利于拓展设计思维,从而更好的发挥环境设 计弹性动态的专业特征。对于建立低年级同学健全的 知识框架也是大有裨益的。参考文献:
[1]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
和前景[M ].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出版,2005: 117.[2]
[丹]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 ].何人可,译.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 25.
[3] 顾朝林,刘佳燕.城市社会学(第2版)[M ].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7.[4] [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 ].尹培桐,译.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25.
[5]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起源、演变
和前景[M ].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出版,2005: 205.
•
7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