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河公园规划设计
摘要:滨河公园是临近水体区域而建专为居民提供观赏、休闲、游憩、文化交流的公共绿地。滨河公园的生态环境对城区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怡人的生活、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方法,以邢台市新河县滨河游园规划设计为例,就城市滨水公园绿地空间设计提出了“生态、景观、文化”统一协调和节约资源的设计原则,通过充分研究滨水公园空间及其自然、历史、文化等方式以园林景观的手段塑造生态绿地环境,体现滨河公园独特的人文内涵,同时对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以总结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关键词:滨河公园  景观规划    生态性    和谐
 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中特定的公共空间,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时滨水区又是城市特集中表现的焦点,人们可以从滨水绿地的景观中感受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进程加快,人们越来越渴望在喧嚣忙碌中寻求一处宁静优美的生态化公共空间来满足休闲娱乐的需求。因此,新河县滨河游园的设计得到了城区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了塑造城市形象、展现经济实力和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城市滨水区的合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城市化(urbanization)的巨大变化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深造成世界 各国面 临不同程度的景观危机。 在市场经济机制下, 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导致人口与产业不断向城市 集中,以寻求规模经济的乘数效应,从而刺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 深,形成20世纪主要工 业国家的城市蔓延现象。从空间形态的变化看,城市蔓延表现为城区高密度和郊区化。城市 用地紧张与建设密度过大导致城市沿水平方向向 四周蔓延,侵蚀郊区的农业用地,郊区景 观沿城市边缘不断向四周扩散,造成城市景观对周围乡村景观的同化。同时,城市内的土地 不断被造型凌乱、缺乏特的钢 筋水泥建筑所覆盖,建筑景观也趋向同质化。景观化现象 是景观危机的主要内容, 导致地域特点与历史文化价值逐渐消失, 文化多样性和环境舒适性 降低。为了追求 生活环境的舒适性,从19世纪初开始英美等国家开始进行近现代城市景观 的改造。 城市园林-园林城市正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重要命题。生态、环境质量、最佳人居等新 的城市观 念都是与城市园林结缘的。一个现代化国际城市必备完善的绿化系统,都是以城 市绿地为纽带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生活,聚居于城市;人 们为了 生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城市绿地空间是城市中人与自然的交流平台,它为久居混凝土 森林中的城市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生活空间,使得居民能够最大程 度地贴近自然,享受生 活。 我国景观改造中滨水地区缘于风水学的理论和对山水构图的注
重,我国许多城市,枕 山襟水, 布局自然,与山林水网、蓝天白云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如上所述, 自然山水,尤其是水体在城市构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独特风貌形成的重要因素,因 此, 合理地规划设计城市的滨水空间,对于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内在空间品质、提升城市固 有特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环境时代到来的今天,人们对城市空 间艺术和城市环境质 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城市对于河流、水道的期待也愈来愈多,因此,城市与水的关系问题 现得尤为突出,城市滨水景观的塑造再度成为城市设 计的重点。 因此, 都昌小东湖区滨水景观的改造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的重要性。 为了使得 规划用地区 域景观缺乏的现状得到良好的改善最大的发挥景观生态作用,提高景观环境的 利用率,在畅春园方案设计中采用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在各项设计比例中重点针对绿 模块进行规划。辅以各项景观空间的协调,达到良好的生态景观空间效果。并配合城市绿地 系统规划建设和居民休闲活动的需求,对此地进行景观绿化工程建设, 以满足城市展示及 居民户外娱乐健身活动的需求。
环境设计
1 概念简述
 1.1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主要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包括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区域[1]。
 1.2城市滨水区的类型
滨水区是以水系为中心、相对于周边实体界面而存在的一个空间场所,是一个包括多方要素的系统。滨水环境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滨海型、滨江型、滨湖型、滨水型4种。
2我国城市滨水区规划不合理现状
  滨水区是一个城市中景最优美、最动人、最能反映出城市特的地区,因此滨水环境的合理规划尤为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与此同时,大量的水体受到污染,破坏了滨水环境。现在政府将精力重新投放到城市滨水区开发上,以挖掘城市滨水区的巨大潜力。然而很多城市在设计时忽略了滨水区设计的地域性,盲目照搬其他国家城市的设计,导致滨水区在景观设计和滨水环境的利用上失去了地域性特。更有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将滨水区岸线划开,
并出让给房地产开发商,使之缺乏长远规划,尽管当时可多收一些卖地所得,但长期下去直接影响滨水景区对民众的吸引力,导致客源减少,在经济上是得不偿失的。现实里很多城市滨水区在规划时,只是在沿岸大搞房地产、商业区开发,严重忽视了滨水区吸引人的重要因素,即人在滨水区中所表现出来的亲水性原则。
  除了短期利益驱使造成的城市滨水区规划不合理问题之外,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整体的协作,也是造成城市滨水区出现不合理规划的症结之一。如水利部门在规划设计水岸时,只是单纯的考虑到防洪问题,在护岸断面的设计上采用直立式建筑,以提高防洪标准。垂直陡峭的人工砌体把人和水截然分离开来,大大降低了亲水性。再如市政园林部门在滨水区岸边的绿地规划中仍套用城市街道的绿化方案,栽种一些装点城市的绿主体植物,没有充分考虑与滨水环境的有效结合,从而也影响了市民对亲水的要求。
  此外,科学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也是城市滨水区发展的重要前提。城市滨水区最根本的就是水,河道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滨水区的发展。由于很多城市比较注重工业的发展,但是又不能严格管理,使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严重影响了滨水环境。目前我国治理滨水区水环境的方法主要使用滨水植物,四川省成都市活水公园就是利用南河、府河河道改造出滨水浅滩,通过大量水生植物的栽植,净化滨水区的水质。
  还有一点,很多城市滨水区的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地域性的差异,往往是滨水区的规划与地方特文化脱节,缺乏地方特与水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降低了滨水区的吸引力。
  3城市滨水区的合理规划
  城市滨水环境是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共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中心、以城市水体为主线,建造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滨水环境,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求。事实是,城市滨水环境规划与设计至今仍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对于城市滨水区的合理规划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充分体现它的亲水性特征[2]。
3规划设计原则
3.2规划原则
坚持“生态、景观、文化”统一协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充分利用和保护原有水体、地形、地貌、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资源,维系地方文化的历史传承,突出地方特,体现“亮丽新河 宜居新河 和谐新河”的主题,师法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创造一种崭新、舒适、亲近的生态绿化环境。
3.2.1生态性原则
    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功能要求,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落结构,规划绿化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物能循环等几个方面作为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加以体现。
3.2.2功能多样性原则
该设计作为人们活动的聚集场所,应该根据不同的人特点、行为活动方式、活动尺度和心理需求,来设计空间类型、服务设施和景观小品等,使不同的景观空间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价值。在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功能外,还具备对外 展示 宣传的城市形象的作用。
 3.2.3 人文景观性原则
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保护相结合,是城市滨水绿地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滨水绿地文化内涵和地方景观特的重要手段。利用园林景观表现手法加以表达,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是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它对恢复和提高滨水景
观的活力,增强滨水绿地的地方特、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4 因地制宜的原则 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 充分利用现状及自然地形有机 组合统一以适应场所功能需求的自然过程。就地取材植物主体是用乡土树种,积极发挥乡土林果树种的景观潜质,既满足增加绿化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的要求,又能实现果林产业的双收景象。
3.2.5公众参与性原则 公众参与性原则: 更好的使人们参与各项活动之中, 与客体发生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满足人们的自我实现。从而提高场所活动的内容,进一步的加强活动的广泛性和深化。 在符合人们户外活动的意愿的情况下,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规划场所更富有弹性。
3.2.6亲水性原则:亲水设计符合游人的要求直接影响到游人对滨水空间的体验,因此我们要注重亲水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使它们能真正满足游人亲水、近水、赏水的需求与渴望,让城市滨水公园建设成为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优美景观带,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享受绿、阳光和新鲜空气的最佳场所。
3.2.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长生树种与速生树结合的原则,既可在近期达到一定的景观要求,又能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形成自身的植物景观特与历史文化积淀。通过植物配置和体寓意,反映我国在植物鉴赏中文化的精髓,以及与国外优秀植物设计文化的交融和渗透,体现尊重自然 发展的战略规律,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
3.2.8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在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的情况下,以统筹发展 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的前瞻性进行规划,创新,发展,并保留有发展空间。通过各个景观的细部片段内容隐喻, 来传达城市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发展的信息。
5道路规划
道路环境设计包括公园内部步道设计、休憩小路、路面铺装设计、道路附属设施及城市小品设计。公园道路分为主路、支路以及休憩小路三级,各有不同,但风格统一。主干道宽3.-4米,次干道宽2.-3米,游步道宽1.-.5米。主干道蜿蜒于整个景观带,不仅起到疏通交通的作用,而且还划分绿化区域,次干道及游步道设于林间,曲径通幽,达到移步异景景观效果。设计于路灯间布置盆栽绿植物,以形成多层次绿化效果。步道铺装以浅红褐花岗石为主,光面、麻面交错布置,彩统一但质感富于变化,即美观又防
滑。在铺装图案上力求简捷统一,整个步道铺装都贯穿传统的活泼图案,由中心区较细致的图案逐渐向两侧演变为简洁抽象的图案,使步道的形式显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暗喻着城市本身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提高了城市的环境品味。
6植物种植设计
6.1植物种植原则
6.1.1因地制宜,适地适种 
   本规划本着经济适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配置, 选用当地基调树种,抗性强、管理粗放,成活率高,节约资源,省时省力。以最优植物落结构为目标,进行植物落配置。
6.1.2物种多样性原理
规划以提高生态绿地面积为前提,注重对共生落的运用,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苹果和桧柏发生赤星病,毛白杨与桑、构发生虫害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丰富的多种生态系统。
6.1.3乔灌草结合,营造多样性景观
规划选用多种乔木,配以季相丰富的花灌木,尽可能做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丰富多彩,形成四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景可观的景观效果,根据空间功能及地势落差,配置植物疏密有致,巧妙开辟不同绿地空间,如坡地景观、疏林草地景观、密林景观等,满足娱乐、交谈、休憩等多种功能规划植物落类型,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景观环境。
6.1.4注重速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
考虑到不同树种绿化周期长短不一,结合近期与远期的景观效果需要,必须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达到当年见绿,又要兼顾规划区域在若干年后的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