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东城初一(上)期末
语文
一、基础•运用(共13分)
1. 下面是为序言“开卷有益”拟写的文字。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读书,可以让我们顺着作者的脚印去看【甲】延途的风景和别样的人生。所以读自号“青莲居士”的①(人名),你便是那个风度翩翩的诗仙,游遍山川大河,欲上青天揽明月;读自号“少陵野老”的杜甫,你便是那个忧国忧民的诗圣,登高处感伤国事,秋风中心忧寒门。与先贤畅谈,和自我对话,读书让我们在唱和.吟咏间思接千载,心通万里。
读书,可以让我们破译文明的密码来获取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补给。读儒家经典著作《②》,从孔子与弟子们的话语中吸收营养,【乙】传承仁、义、礼的文化基因;读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从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中明辨方向,铭记治乱兴衰的经验和教训。读书使我们有了精神底蕴,能够更理智、更沉着地直面人生起伏。
读书实际上会给人两种收获,一种是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发现自己潜.在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1)有同学对文段中两个加点字的意思和读音,以及【甲】【乙】两处画线词语的字形产生了疑问。请你帮他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A.“唱和”的“和”是“声音相应”的意思,应读作hé。
B.“潜在”的“潜”是“隐藏、隐蔽”的意思,应读作qiǎn。
C.【甲】处应写作“沿途”。
D.【乙】处应写作“传呈”。
(2)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①_______②_______
2. 下面是为“他山之石”专栏拟写的文字。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明代大学者张溥自创“七录”读书法。他读文章时先抄一遍,再读一遍,接着把抄写的文章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反复六七次,直到烂熟于心。【甲】人们每每提起他的书房“七录斋”,敬佩之情就会
油然而生
....。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华罗庚提出“厚薄”读书法。【乙】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即把每
个概念、定理都理解透彻,避免不求甚解
....。第二步是“由厚到薄”,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由薄到厚”“由厚到薄”,虽有先后,但无主次,运用时不能厚此薄彼。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主张“牛嚼鲸吞”读书法。【丙】所谓“牛嚼”就如同牛吃草“反刍”一样,细细
地反复体味,精益求精
....以把握精髓;【丁】所谓“鲸吞”就像巨鲸为捕食鱼虾,吞取大量海水然后排出一
样,刨根问底
....以广泛涉猎知识。我们只有将“牛嚼”和“鲸吞”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深更广地掌握知
识。
(1)文中画线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根据语境和下面《新华字典》对“厚”“薄”的解释,可知文中画波浪线词语“厚此薄彼”中“厚”和“薄”的意思分别是①_____和②_____。
3. “试说心语”专栏向同学们征集读书感受。请你仿照下面示例,写一句话参加投稿。
(注意修辞的使用)
示例:书是一束光,能照亮暗夜中的路途。
4. 编辑部准备从以下两幅书法作品中选择一幅作为本次专刊的封面题字。下列同学们的建议和理由,正确的一项是(  )
A. 可选【甲】。【甲】为方正庄重的楷书,能提醒我们读书要脚踏实地。
B. 可选【甲】。【甲】为宽扁典雅的隶书,能表现出读书人的优雅气质。
C. 可选【乙】。【乙】为狂放不羁的草书,能营造出读书时自由的心境。
D. 可选【乙】。【乙】为灵动潇洒的行书,能体现出读书时平静的心情。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5. 默写。
热身环节,师生们选择带有“志”字的诗文语句,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飞花令竞赛。老师为勉励同学们通过保持内心的恬淡宁静来明确志向、实现理想,率先引用《诫子书》中“①_____,②_____”开启比赛。随后同学们依次说出“③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幸甚至哉,④_____”“⑤_____,⑥_____”等诗文名句,比赛过程激烈而精彩。(⑤⑥不得填写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
6.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北固山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同学们的发言,有误的一项是()
A. 两诗的题目都透露了诗歌的基本信息,“次北固山下”点明诗人在北固山下停宿之事,“天净沙•秋思”显现了作者在秋天的情思。
B. 两诗的节奏都鲜明和谐,诵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C. 两诗都富有画面感,《次北固山下》春江生海日的景象和《天净沙•秋思》古道落夕阳的景象,读时如在眼前,令人印象深刻。
D. 两诗都饱含真情,《次北固山下》在积极乐观之中笼罩着淡淡的乡愁,《天净沙•秋思》在辛酸孤寂之中充满了浓浓的思乡之苦。
(2)同学们还引用了其他思乡诗句进行交流,比如“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文言文阅读。(7分)
7.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是某同学梳理出的文言语句,其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屠大.窘/其人舍然大.喜/公大.笑乐
B.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下车引之.
C. 恐前.后受其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不敢前.
D. 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与日去
(2)某同学发挥合理想象,将本文充实了内容,增加了描写,改写成了一则白话故事。下列改写与原文情境不符的一项是()
A. 原文: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改写:屠户孤身一人走在一条乡间小路上,突然身后出现了两只恶狼。于是他加快脚步想要甩掉它们,但两只狼也加快了脚步,盯着担子,流着口水,紧跟着走了很远的路程。
B. 原文:屠乃奔倚其下,弛担。
改写:屠户瞅准时机,就迅速地跑向麦场。只见那柴草堆堆得厚实严密,他就立即把背部紧紧靠了上去,占据了有利的位置。随后他卸下空空的担子,紧紧地握着锋利的。
C. 原文: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北京时间不到点阅读答案
改写:就这样僵持了好一会儿,一只狼完全失去了耐性,就顺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离开了;另一只狼也失去了锋芒,无计可施,只好像狗一样蹲坐在小路前边,远远地看着屠户。
(3)同学们将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了比较阅读。请你在后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链接材料】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①中空,嘐嘐聱聱②,声在橐中。
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③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取材于苏轼的《黠鼠赋》)①〔橐(tuó)〕口袋。②〔嘐(jiāo)嘐聱(áo)聱〕形容老鼠咬东西发出的杂乱声音。③〔遽(jù)〕突然。
选文中的狼和链接材料中的鼠都具有①_____的特点,前者“顷刻两毙”,后者却“②_____”,两种不同的结果启示我们要③_____。
三、名著阅读(共9分)
8. 下面是主持人为竞答环节准备的题目。请你阅读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图1是鲁迅先生为他的散文集《①__________》所绘插图,图中“死有分”和“活无常”造型夸张,充满想象力。这使我们想起图2中他儿时特别喜欢②__________这一爱好,还想起图3所展现的
《③__________》一文中他在私塾中画画的情景。鲁迅成年后的才华和小时的爱好有着密切的关联,让我们获得了一个有益的启示:④_______________。
9. 下面是某同学为“故事讲述”环节准备的邮票图片。请根据邮票图文提示,结合《西游记》相关内容,简要梳理孙悟空的成长经历。(100字左右)
图1:自封齐天大圣图2:佛祖降悟空图3:收心拜师
图4:师徒取西经图5:五圣成正果
四、现代文阅读(共2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