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
3
周春山 罗 彦 朱 红
【内容摘要】利用第三、四和五次人口普查资料采用数学模型对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的变化
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得出:广州市人口增长较前10年变缓,人口增长地区差异比较明显,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人口增长迅速,中心城区总体上人口减少;广州人口分布趋向规则化,均衡化,人口密度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趋势变化,同时郊区化现象比较明显等。并对广州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分布随城市规模和时空间变化特点进行了模型归纳。
关键词:广州;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作者简介】周春山,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罗彦,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研究生;朱红,女,中山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工程师。广州:510275
近20年来,广州市经济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其人口变化也突现出系列特点,除了在人口数量的宏
观层面上变化外,特别是在微观人口分布的空间方面也具有明显的时空间特点。本文将深入探讨广州市近20年来人口增长的时空间差异,并分析其原因。1 研究设计111 研究区域
广州现辖十区两市。考虑到20年人口数据的可对比性,本文选取广州市老八区,即越秀、东山、荔湾、海珠、天河、黄埔、白云和芳村作为研究对象。不包括1999年改市为区的番禺区和花都区,也不包括市辖市增城和从化。文中所指的中心城区主要是指越秀区、东山区、荔湾区全区以及海珠区北部。112 资料处理
本文主要利用广州市第三、四和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的有关数据,分析了街道(镇)一级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增长的时空间差异。由于街道数量不断变化,为便于对比本文以1990年的行政地域为标准,对1982年和2000年的街道面积和人口进行了对应合并处理。分别采用地理信息软件Mapin fo 610提取各街镇的面积、街镇的坐标以及各街镇到人口密度峰值街道的距离,用SPSS10进行回归和趋势面分析,用Surfer 810绘制了市区人口密度等值线图和三维密度模型1。2 广州市人口分布变动分析211 广州市人口增长地域类型
分别计算1982~1990、1990~2000年两个时间段内广州市各街镇人口数量的年递增率。根据1982~1990年人口年递增率平均值31028%加上标准差为基本界限,将人口地域增长类型分为快速增长、较快增长、较慢增长、较慢降低、较快降低5种类型(见表1)。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增长比较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前10年增速最快,年均递增率
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7103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4090);广州市社科基金“90年代以来广州市居住人口变动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部分研究成果。
第29卷第2期2005年3月
人口研究
V ol 129,N o 12March 2005
56
Population R esearch
达到819%以上的就有14个街镇,大于31028%平均增长速度的也有29个,总计43个,占3717%。而1990年代的10年间,人口增速相对而言已经降低,大于819%的递增率的街道已经消失,递增率主要集中在0~310285%之间,共51个街道,占总数的4117%。
(2)对于增长地域类型街镇而言,减少地域类型的街镇数逐渐增多,从1980年代的41个增加到1990年
代的46个。但减少的速度在降低。前后10年对比中,后10年增长地域类型仅有3种,表明广州市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已经大大降低。
表1 1982~2000年人口增长的地域类型划分比较表
地域增长类别人口年递增长率(%)
1982~1990
街镇数(个)比重(%)1990~2000
街镇数(个)比重(%)快速增长819~3815 14
1213 0
广州有多少个区 0
较快增长31028~819292514171319缓慢增长0~31028302613514117缓慢降低-31028~0363116464414较快降低
-414~-31028
5
414
注:表中人口年递增率阶段按平均值加标准差划分,31028%为1982~1990年人口增长的平均值。
资料来源:广州市第三、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3)外围城区如白云区和芳村区人口持续较快增长,天河区、海珠区和黄埔区人口递增率总体上
也成上升趋势。而中心城区的荔湾区、东山区和越秀区大部分街道属于降低型,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峰
值的清平街、光扬街等人口减少较快。212 广州市人口分布的重构
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进行了系列的重构,主要特点有:
(1)人口减少的街镇在增加,但人口增加的街镇多于人口减少的街镇。
1980年代中,年递增率为正数的街镇为73个,占总数的73%。1990年代中,年递增率为正数的街镇为68个,占总数的60%。年递增率为负的街镇在增加(见表1)。
(2)人口增长差异在减少,变化趋向缓和。
1980年代,人口年递增率最高达到黄埔区夏港街的3815%和白云区景泰街的3713%,52%主要集
中在0~819%之间。人口减少的街镇为41个,88%主要集中在-013028~0%之间,最低达到海珠区海幢街的-414%。后10年中,人口年递增率最高只有夏港街的7198%和景泰街的7144%。75%主要分布在0~31028%之间。人口减少的街镇为46个。可以看出人口密度高低对比有很大的变化,总体上变化趋向缓和。
(3)中心区人口绝大多数在降低,而中心区周边5公里范围开始逐步上升。
中心城区的绝大多数街镇的人口密度变化20年来逐步下降,主要集中在越秀的人民街、大新街等,荔湾区的清平街和光扬街等,东山区的芳草街、大塘街和珠光街等。而中心城区周边地区5公里开始人口基本上都处于增长阶段,特别是10~20公里以内,人口年均递增率较高,这也是人口郊区化一个过程和现象。213 广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
由1982、1990、2000年广州市各街镇人口密度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在1982~1990年的8年间,人口密度总体上处于增长状态,特别是10~50千人/平方公里这个阶段上增加的街镇数较多。1990年代的10年中,人口密度值从两头向中间型靠近,人口密度在100~150千人/平方公里的街镇已经完全消失,5611%的街镇人口密度集中在10~50千人/平方公里。
通过对这三个时间段人口密度等值线图(见图1)及2000年人口密度三维模型分析,人口密度空
2期周春山 罗 彦 朱 红 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时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57
间分布上有以下特点:
表2 1982、1990、2000年街镇人口密度比较数
人口密度分级
(千人/平方公里)
1982年
街镇数(个)比重(%)1990年
街镇数(个)比重(%)2000年
街镇数(个)比重(%)100~150 15
1312
16
1410
0
0
50~10026221824211125211910~5027251435321
56256115~1010818761121180~5
34
2918
30
2613
23
2012
资料来源:广州市第三、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注:人口密度等直线图中的数字为人口密度对数值。图1 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密度等值线与三维模型图
58 人口研究29卷
(1)老城区人口密度最高,但已有下降趋势。
1982年和1990年人口密度在100千人/平方公里以上的街镇分布集中在中心城区,而且数量较
多。但是到2000年老城区则基本上已没有这样高密度街镇。
(2)人口密度向东和向北增长较快。
广州市人口密度近20年来在天河区和白云区的增长较快,特别是天河区沿黄埔大道和白云区沿广花高速沿线增长特别明显。同时海珠区和芳村区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人口密度峰值降低,峰值点逐步增多,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变化。
1982年广州市人口密度等值线线条稀少,在荔湾区清平街形成人口密度峰值,达到165763人/平
方公里。1990年老城区人口密度等值线逐步外移,中心人口密度向东北方向拓展,同时东部天河区和黄埔区的人口密度逐渐上升。2000年人口密度梯度变化平缓,峰值点开始增多,同时分布比较分散,如天河区峰值点更加明显,黄埔区人口峰值点开始形成。人口密度中心已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变化。
(4)人口密度等值线以东西向为脊,北部人口密度增长分布均匀。
就整个八区而言,东西向人口密度普遍较高,向南、向北人口密度降低很快,特别是北部白云区内较
大面积内的人口密度都维持在一个水平上,即人口密度介于300~1500人/平方公里之间的较低水平。但是白云区内部人口密度分布地区差异明显,即西部沿广花高速沿线人口密度增长较快,特别是1990年与1982年相比基本上改变了白云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分布的格局,同时奠定了2000年人口密度
分布的雏形。214 结论
21411 广州市城市内部人口增长与分布变动的特征
(1)1980年代,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对比明显,而1990年代,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对比下降,表明
广州市人口分布已经处于成熟阶段,人口变化趋于缓和。
(2)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逐渐降低,而外围地区人口密度则较快增长,城市边缘区,人口增长又变得缓慢,人口分布兼有从成熟阶段到老年(郊区化)阶段转化,但是郊区化更多的表现为“近郊区化”,即中心城区的周边地区作为接受中心城区人口外移的主要地域(见图2)
。
图2 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密度的距离衰减变化模式图2
(3)人口分布总体上趋于分散,人口密度分布趋于规则化、均衡化。人口密度峰值由原来的单中
心向多中心变化,出现较多的人口岛等状况。而且城市的东西向是目前广州人口分布的集中区。
(4)城市人口分布向北和向东拓展比较明显,是郊区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最终导致人口重心向东北移动。
2期周春山 罗 彦 朱 红 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时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59
21412 广州市人口增长模式
总体而言,当城市处于形成发展时期时,中心区人口增长最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模逐渐增大,中心城区人口递增率开始降低,人口增长率的对比差异减少,增长率各街镇连线的斜率降低,人口逐渐向外迁移,中心区人口负增长街镇增多,空间上体现为由中心区向外拓展,一直到人口郊区化时期的来临(见图3)
。
图3 人口增长的时空间变化比较2
21413 广州市人口密度变化模式
总体而言,当城市处于形成发展期时,中心区人口密度将逐步增加,整体空间上人口密度随着距
离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密度曲线的斜率逐渐降低,峰值也降低,当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较高值之后,郊区化趋势将比较明显(见图4)
。
图4 人口密度分布的时空间比较2
3 原因分析
中国大城市的人口分布变动机制可以这样简单概括:在改革开放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
背景下,由于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直接推动了城市土地功能置换,中心区危房、旧房改造和郊区新住宅建设和城市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广州亦不例外,同时广州还具有其自身的一些因素:
(1)城市经济实力的提高。
20年以来,广州市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由1990年的人均G DP 5418元上升到2000年的34292元,年均递增2888元。经济的提高对人口分布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其积聚力,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人口,同时催生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加上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工业的集中,促进和拉动人口的移动。第二,由于城市经济实力和活力的提高,投入到住宅建设的资金较多,房地产开发数量大幅增加,空间分布分散,为人口的迁居提供了可能。第三,经济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收入,居民购房能力提高,促进迁居。
(2)城市规划的实施与旧城改造。
1993年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确定了3大组团(即中心组团、东部组团和北部组团),14个小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心区大组团设有城市旧城中心和天河新城中心双中心结构。旧城中心组团是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的中心。天河组团作为广州市的新城市中心,主要
60 人口研究29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