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
文化纵横
融媒体内涵研究的
文献综述研究
杨颖慧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摘 要:电视,作为一种传统的传播媒介,在自1958年诞生起的几十年里为观众生产并传播着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于一体的丰富的节目。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和手机被确定为“第四媒介”“第五媒介”,人们也越来越依赖新兴媒体,因为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内容碎片化、互动性更强、携带也更为便利。从产生开始就受到接受知识能力较强的青年体的喜爱。而随着手机这样的移动媒介越来越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低价化,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体也开始接受并学习使用手机这种新兴媒体,这就意味着传统的电视节目面临失去受众的风险。传统媒体突破式发展就必须进行媒体融合,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积极地探讨融媒体的内涵研究。
石磊个人资料关键词:融媒体;传播策略;广播电视;新媒体
作者简介:杨颖慧(1990-)女,汉族,辽宁人,中国传媒大学2018级博士生,辽宁电视台主持人,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与新媒体传播。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开始,我们就踏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各种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媒体呈现出多样化、多变化的发展趋势。1998年,互联网正式被联合国新闻委员会确立为与报刊、广播、电视并列的第四代媒体,从此打破时间、空间概念,我们被联系在了一起,巨大的地球也变成了“地球村”。伴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环境发生着剧烈的变革。传统电视媒体为了弥补自身短板,寻求发展空间,开拓受众体,在新一轮的传媒竞争中寻求立足之地,开始向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聚拢,由原来的专业闭环性独立传播变成了交叉多元性传播。
对于“融媒体”的研究,离不开“新媒体”这一概念。新媒体在中国发展有十余年的时间,但对具体什么是新媒体目前没有确切的定义,因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且变化着的概念。
美国《连线》杂志社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种观点对指出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传播目的及传播意义有新的突破,但这种解读缺乏一定的学理性。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认为,“新媒体是个相对的概念。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而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则认为: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消解力量——消
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间,社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等。新媒体在深度及广度的两个维度方面,既超越了电视媒体的广度,又超越了印
版的资源描述和检索正式发布。因此,在编目工作的过渡阶段,图书馆管理人员和图书馆编目人员应该对资源的描述和检索有更深入的了解,并着重于图书馆资源的整合,编目的转换和图书馆编目人员的工作内容。基于对资源的描述和检索的深刻理解,再加上时间的流逝以及提高图书馆工作编目水平的需求,我们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为新时代的规则提供更完整的描述获得。对于图书馆中的编目人员来说,这个新的挑战是提高编目概念和编目水平。编目人员可以在编目概念,元数据系统,信息组织和资源集成方面提高自己的编目水平。
以积极的心态适应新工作变化
在新时代,图书馆内部功能的划分和分离的障碍是将资源整合到图书馆和建立知识体系。由于长期工作模式的影响,使馆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在技术上受到限制。这种限制不利于图书馆员的转变和适应新的工作内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流通和资源整合不完善,使图书馆文献检索无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读者关注资源的可视性和使用情况。
图书馆员编目读者服务区的开发包括建设图书馆资源,合并资源集合和资源编目,促进图书馆资源的
阅读以及发布。这些新颖的工作空间不仅优化了读者服务,而且使馆员个人认为新工作空间中需要元数据系统,并且这些服务区域的建立为元数据系统的基础设计提供了具有实际应用属性的专业指导。
通过加强编目馆员再教育,提升编目馆员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图书馆员面临的挑战是使用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执行编目工作。在编目工作上,不仅要保证原始图书馆资源的质量,还要管理电子资源,整合网络信息,建立大数据资源检索系统。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图书馆员的工作更加困难。
业务知识教育。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对图书馆员进行专门知识的再教育,为编目人员增加一些图书馆学知识,并根据图书馆编目人员的不同专业特征来扩展他们的图书馆学知识。所有的馆员都对编目理论有透彻的了解。馆员不仅应限于基本知识,还应要求馆员了解图书馆的整体资源。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知识,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资源集成和文档编录,以回报图书馆。
业务技能教育。专业技能的再培训对于提高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的整体质量至关重要。图书馆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图书馆员的描述和索引能力,第二图书馆员的索引能力,第三图书馆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应用技术。图书馆员除了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的主要原理外,还需要掌握互联网上文献资源的分布,并学习使用网络文档收集和检索技术,以促进将来文档下载和
收集的顺利进行。
总之,新时代对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始的工作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鉴于编目处于边缘地位,图书馆编目人员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并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胡小菁.图书馆编目的衰落与转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 24(06):12-15
[2]周莉.图书馆编目外包未来走向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2(06):81-84[3]胡小菁.文献编目:从数字化到数据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
45(03):49-61
文化纵横
刷媒体的深度。而且由于其高度的互动性,私人性、虚拟性和感知方式的多样性,它具备了从前任何媒体都不曾蕴含的惊人蓄力。新媒体的狭义定义是,数字化且具有互动性的复合媒体。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技术基础,互动性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从狭义的角度来观察,媒体之间边界的消融会形成媒体融合发展的“融媒体”趋势,也就是“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一词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一般来说,这种关于媒体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换言之,媒体融合是不同媒介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渠道、手段相互融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等,所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技术或者传播媒介。这种新的技术或者媒介在发展中保留了原本各自的部分特征,但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媒体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这种联盟既包括不同媒介技术之间的融合,又包括不同组织之间的融合。从传统媒体来说,媒体融合的出现对其再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新媒体来讲,媒体融合又对其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从而使媒体融合成为了当今传媒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国内研究媒介融合的人凤毛麟角,最早提出“融合媒介”理论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蔡雯教授,他在出国考察了美国的新媒体实践及理论后,首次将这个概念带回中国。其后蔡雯教授根据西方学者的理论以及自身的思考提出了媒介融合的观点,即“媒体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驱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个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的手段,实现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体终端整合的过程”。从这一观点看来,蔡雯关于媒体融合的概念是基于“大媒体”基础上的媒介融合,这个概念不仅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也包括新兴的媒体方式例如互联网、移动电话,除此以外,电信、电子通讯技术等行业也被容纳进来,作为一个大的传播系统而互相融合。
针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中国学者侧重于对于国外相关理论的评价和梳理,没有明确的提出自己理解的涵义和界定,从国外的研究和业务实践中可以发现,媒介融合的概念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融媒体广义的概念是指一切媒介及相关要素的汇聚与融合。狭义的概念则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由量变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
自此之后,中国内地研究融媒体的学术文献开始增多,其中对于电视节目的文献也开始发展,笔者通过翻阅相关书籍和资料,梳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中国传媒大学的牛光夏在他的著作《融合、转型——电视新闻传播新论》一书中指出:新技术带来新媒体的崛起,使得网络媒体跻身主流媒体则显现出弱化和求变的趋势,电视与新媒体必然出现融合,结果便是目前出现的网络化电视,网络化电视使得电视不再是电视,同时也是电视,即电视的载体成为了网络,但影像语言和影像文化仍然是由电视制造。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中心主任李良荣和周宽玮在其文献《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一文中认为“媒体融合是各种媒体形态的边界逐渐消融,多功能复合型媒体逐渐占据优势的过程和趋势,它不是单纯媒体形态的融合,而是一种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显然这一理论更符合当前的媒介环境。各个媒体之间为了实现利益共赢、增加营收而开始合作谋发展,不再是之前的孤军奋战。未来的融媒体不一定是一个个巨大的媒介集团,但媒介的边界一定会逐渐消融。
现如今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对于融媒体的未来发展都持相当积极和乐观的态度,甚至有的学者认为,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媒体必定是要融合性的,利用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目前国内的各大媒体融合趋势也比较清晰,虽然成效各有差异,但融合的整体方向不可改变。例如人民日报社召开“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发布会,宣布正式推出旗下短视频聚合平台“人民日报+”,打响了主流媒体建设短视频平台的第一。另外,从2019年7月开始,《新闻联播》开始转变语态,同步推出《主播说联播》新媒体短视频品牌。根据CSM融合媒体数据云平台的监测,《新闻联播》直播收视不断提升,成为央视实时收视最高的节目;《主播说联播》迅速成为关注和讨
论的热点。
检索中国知网发现,输入关键词“融媒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有1.47万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550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86篇,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730篇。其中新闻与传媒方面的有1万余篇,广告,营销出版方面的居多,电视节目研究的不是很多,而且多集中在2017年度前后。关于“融媒体”的专业书籍有栗轶玫的《融媒体传播》、万小广的《媒体融合新论》、蔡敏和韦文杰的《媒介融合胜出战略》等等。
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融媒体”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是将“融媒体”等同于“新媒体”“自媒体”等相关概念进行研究,学科理论框架建构方面的尝试较少。但是学界对于“融媒体”的研究热度的不断增加,业界对于“融媒体”的不断探索和尝试,体现出媒介环境对于“融媒体”发展前景的重视和肯定。通过梳理相关的文献得出,融媒体的研究集中在三大领域,分别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发展、媒体从业人员的角重塑与素养提升以及高校教育的创新。总之,融媒体是一个不断改变、不断发展的概念。相信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融媒体学术研究也会不断扩容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2]蔡明可.网络环境下的广播媒介形态变化[M]第十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2010年4月17日。
[3]谢欣.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与隐私保护刍议[M]现代视听,2014(04)
[4]吴聪.媒介融合下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创新中面临的问题探讨[M]2015年11月。
[5]李良荣.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M]新闻记者,2014(08)
[6]周均,赵志刚.媒体融合时代传统电视媒体的挑战与应变[M]电视研究,2016(03)
[7]邢长敏.论新媒体定义的重构[M]新闻爱好者,2009(20)
[8]吴聪.媒介融合下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创新中面临的问题探讨[M]2015年11月。
[9]周均.媒体融合时代传统电视媒体的挑战与应变[J]电视研究,2016年第3期。
[10]柳邦坤.媒体融合环境下的新闻报道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5-03-05。
29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