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佳木秀而繁阴(形容词,茂盛,繁茂)    暮而归(动词,返回)
1.    2.
    蔚然而深秀者(形容词,秀丽)    云归而岩穴暝(动词,聚拢)
    泉香酒洌(连词,表并列)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代词,代指西南诸峰)
    往,暮醉翁亭记翻译归(连词,表修饰)    名之者谁(代词,代指醉翁亭)
3.  游人去禽鸟乐也(连词,表顺承)                4.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代指
山水之乐)
    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    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结构助词,无实义)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介词,从)    太守自也(动词,命名)
5.  行者休树(介词,在)    6.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介词,在)    太守谁(动词,为,是)
    有亭翼然于泉上者(介词,把)    亦无穷也(名词,乐趣)
7.    8.  不知太守之其乐也(动词,以……为乐)
    溪而渔(动词,居高临下,由上看下)    游人去而禽鸟也(形容词,欢乐,快乐)
3、词义活用:
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4.杂然而前陈者(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6.太守也(名词作动词,设宴)
7.不知太守之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8.酿泉为酒(名词作状语,用酿泉泉水)
9.伛偻提携(动词作名词,老人)
4、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古:情趣; 今:意思,含义)
2.野芳发而幽香(古:香花; 今:花草的香味)
3.佳木秀而繁阴(古:茂盛,繁茂; 今:美丽)
4.山间之四时也(古:季节; 今:时间)
5.射者中(古:投壶,一种游戏; 今:射击)
6.非丝非竹(古:弦乐器; 今:蚕吐出来的像线一样的东西)
7.非丝非竹(古:管乐器; 今:竹子)
5、重点解词:详见书本笔记
6、重点句子及翻译: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翻译:它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从远处看那树木茂盛而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上方的,就是醉翁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醉翁的情趣并不在酒上,而是在于山水之间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翻译:至于太阳一出来,林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早晚的景。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面下降,隐石现出,这就是山间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不一样,那乐趣也就没有穷尽了。
5.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翻译: 至于那背着东西的人在途中歌唱,赶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出游啊。
6.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翻译: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能投中目标,下棋的人能取得胜利,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闹,这是众宾客在尽情地欢乐。
7.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翻译:不久,傍晚的太阳已落到远山之上,人影散乱,太守回城,众宾客随行。树林茂密成荫,鸟鸣之声到处可闻,游人一离开,鸟儿就欢乐起来了。
8.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翻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7、内容理解: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写醉翁亭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山水之乐”是全文的主线。
作者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座落在山之中。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写醉翁亭,为下文的活动安排了一个优美独特的背景。作者接着转向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这段层与层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
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印象。
第二部分(2):写山中景及出游之乐。
第二段写山中景及出游之乐。先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后写四时景物的不同。作者抓住春花芳香,夏木繁荫,秋高霜白,冬石山水,写尽四季美景,突出欣赏之乐。这里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第三部分(3):写滁州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本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兵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兵起坐喧哗,乐不可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第四部分(4):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归结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这段融描写、叙事、抒情和议论为一体,揭示全文的主旨。“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写出了醉罢晚归的淡雅情致。接下来写了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的几种情景,将“乐”在这里得到升华。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但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没有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联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8、写法分析:
1.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本文采用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外,每段开头都有领起的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运用了骈散句,增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作者驾驭自如,出语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