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散文
知识梳理
知识点1.“记”类文章的由来
“游”是一种和人类社会相始终的活动。早在有文字记录以前,人们便口耳相传着伏羲、女娲、炎帝、黄帝、舜、大禹等奔走九州的游踪。夏、商、周以来,诸侯朝见天子与诸侯间的会盟,士人的游学、游说,以及熙熙攘攘的商旅,其乐融融的郊游,使得先秦的旅游舞台颇不寂寞。旅游实践形诸文字,关于旅游的片段记述也就产生了,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孔子所赞同的理想生活状态,也应该是当时春游的真实写照,堪称我国古代最早的抒写春游的散文文字。“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涉江》)屈原在这里描绘的是凄苦的行旅历程,借景写情,融情入景,情与景的交融和谐不就是后世的游记作品着力营造的境界么?
知识点2.游记的分类:
记事描景《登泰山记》、抒情类《小石潭记》、言志类《醉翁亭记》、说理类《石钟山记》
知识点3.景物描写相关知识梳理:
1.角度:(1)形状、声音、彩
(2)远近、俯仰(高低)、内外
(3)动静、虚实
(4)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2.作用:(1)交代游览的背景(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2)介绍游览的进程
(3)渲染气氛
(4)突出人物思想
(5)衬托人物心情。
知识点4.游记的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基础);议论、抒情(升华)。
知识点5.文段形式的鉴赏:包括鉴赏手法和语言两个方面。
手法的鉴赏:1.结构层次:文章(文段)的思路、线索、顺序,段落、层次,
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正面、侧面描写)、抒情(直接、间接抒情) 、议论、说明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象征、
反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以动写静、虚
实相生、详写略写等
语言的鉴赏:1.遣词造句:词语句子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
示意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整句、散句,
长句、短句的表达效果等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对偶、反复等
3.语言风格:准确、简洁、周密、平实、清晰、生动、流畅;清
淡朴素、绮丽华美,直白率真、含蓄蕴藉,沉郁苍
凉、豪迈刚劲等
温馨提示1:阅读方法总结:
四何:何人、何景、何情、何理。
首先,既然是游记,和现代游记一样,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
第二,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是什么,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要学习借鉴古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因此,在了解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后,还得清楚作者是怎样写景,怎样抒情的,还得分析鉴赏作者在写景抒情中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温馨提示2.阅读步骤总结: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把握。初读需要集中注意力,浏览一遍。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不予深究,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为什么,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在人物身上,表现出怎样的品格、性格。做到“了其大意,不求甚解”,能懂六七成即可,但同时必须对文段中有疑问的地方,用符号标示出来。此时,也可配合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此步骤当中,要充分利用所给的几道题目,如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阅读者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再加上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一般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完成。文段后的注释也不可疏忽,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通过第二步,阅读者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将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此举既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若能熟知文言文概括推断题的常见设误类型(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因果倒置、是非混乱、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妄加推断),反过来再去阅读全文,许多疑惑会迎刃而解的。
练习题
奉贤区
凫绎先生诗集叙
苏轼
①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①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
②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吾已见其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③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先生讳太初,字醇之,姓颜氏,先师究公之四
十七世孙云。注:①史之阙文:史书上有存疑的地方。
醉翁亭记翻译24.从后文来看,第①段孔子“今亡矣夫”所感叹的应是(  )。 (2分)
A.淳厚朴实的美德风气
B.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
C.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D.超然物外的洒脱性格
25.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1 分)
A.矣
B.乎
C.耳
D.也
26.关于文中苏轼“先君”的表述,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2分)
A.苏轼的“先君”对于文道的衰亡表达了深深的担忧。
B.苏轼的“先君”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先见之明。
C.苏轼的“先君”的话语,表现了他对凫绎先生的高度评价。
D.苏轼的“先君”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文,对苏轼殷殷嘱托。
27.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苏轼对凫绎先生的诗文“录而藏之”,评析此举在当时的现实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还赶上见到史官记事因有疑而在书上留有空缺,有马的人把马借给别人骑,现在见不到这些情形了。”史官记事存疑处便穿凿和不把马借给别人骑,难道对社会有什么损害吗?然而孔子尚且留意这种现象,认为世上的君子和有德行的人,一天天地见不到了,后辈再见不到以前的那种风范习俗,因此一-天天趋向机谋巧诈、阿谀逢迎却没有人来制止。即使这两者不足以造成损害,可是君子和有德行的人的遗风存在,孔子就会留意这种现象,更何况那些足以对社会构成损害的呢!
从前我的父亲前往京师,与卿士大夫们交游,回来告诉我说:“从今往后,文章会写得日益精工,可是君子之道将要消逝了。读书人夸夸其谈而脱离实际,重视华美却轻视质朴,这种风气我已经看到它的征兆了。”他把凫绎先生的十几篇诗文拿给我看,说:“你要记住。几十年之后,天下不会有写这种文章的人了。”先生的诗文,都是有的放矢,精炼犀利没有虚词,文章必定切中当世的弊端,先生诗文质朴而切实,像五谷一-样可以用来充饥,像药石一样可以用来治病。那种以游说浮夸为高明,以浮华不实之辞为美的文章,先生没有写过一句。
此后二十多年,我的父亲已经过世,可是他的话还留在我脑海。现在的读书人写出文章来,大多不切实际空泛无用,他们用精深微妙的言辞高谈阔论,简直已使汉唐之文都显得鄙陋了!可是那些反复质问辩论,直言不讳,像先生写的这种文章,世上却没人重视。我因此感慨于孔子的话,又怀想父亲的遗训,更加想要寻求先生的文章,后来从先生的儿子颜复那里得到了,于是抄录并收藏起来。先生名太初,字醇之,姓颜氏,是先师兖公颜回的第四十七代孙。
答案:
24. (2分) A
25. (1分) B
26. (2分) D
27. (3分)运用比喻(或运用整句) ,把凫绎先生的诗文比作为可以疗饥的五谷和治病的药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凫绎先生的诗文有益于国家民生,针砭时弊,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用。
28. (4分)在当时,社会上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文风泛滥,而像凫绎先生这样直言不讳、反应现实的文章却得不到重视,苏轼的行为明确表明了他对凫绎先生诗文风格的支持,这对于改变当时的不良文风具有积极意义。
解析:
2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理解能力,这类试题要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顺着对题干要求,结合对文本的理解进行理解和分析。题干要求是:从后文来看,第①段孔子“今亡矣夫”所感叹的应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
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说的是古代句子的淳朴的的美德,故答案选A。
25.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
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根据对以上的语句把握,是需要用感叹语气词“乎”,故答案选B。
26.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文意的理解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明确题干的要去,然后顺着题干去到原文中去理解,注意把握选项的错误。本题可以到原文中理解如下的内容:“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残实,吾已见共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根据对以上内容的理解“先君”是在说对于文道的衰亡表达了深深的担忧。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先见之明。表现了他对凫绎先生的高度评价。选项D,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文,对苏轼殷殷嘱托。内容与原文无关。故答案选D。
27.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句的理解及赏析的能力。赏析文句理解试题要从两个角度来答题:一是从手法上去作答,二是从对文句的句意理解上来考虑。根据对原句的把握: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从句子中的“如”来看,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对原文前文文句的把握: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是在说先生的文章的作用,如同谷物可以充饥,如同药物可以治病。形象生动的体现了作者对先生文章效力的赞美和歌颂。
28.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及评价现实意义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把握对文本的理解,要结合现实的意义进行分析。本题根据对以下文段的理解: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先生文风“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其现实意义是在当下的世俗文风泛滥,能有先生这样的文风和品格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