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醉翁亭记》归有光《吴山图记》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
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醉翁亭记翻译,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归有光《吴山图记》有改动》
【注释】①扳留:挽留。又作“攀留”,即攀缘车驾挽留,表示对离任者功绩的肯定和对离去的眷恋。②好事者:喜欢绘画的人。事:从事。③尸祝:将来把他当作祖先、神灵一样祭祀。④浮图:梵语音译,此处指佛教寺院。⑤惓惓(quán):恳切、难舍弃的样子。⑥内庭:即内廷,宫廷之内。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君 之 于 吾 吴 有 情 于 此
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颓然   惠爱   由是   太息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②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4.阅读【乙】文,请分析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5.【甲】【乙】两文分别写了欧阳修、魏用晦主政地方期间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们之所以受到百姓拥戴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君之于吾吴/有情于此。
2.①倒下的样子;②对老百姓施惠和爱护;③因此;④出声长叹。
3.①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非常重要。
②如果县令不贤良,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感受到耻辱。
4.第二段先交待自己与《吴山图》主人的同年关系,再引出《吴山图》的故事,顺理成章地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坚实的铺垫。
5.“太守之乐其乐”(或“醉能同其乐“);“村之于晋只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晋民能忘之也”(或“百姓扳留之不能得,面君亦不忍于其民”)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句意:魏君对于我乡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于”是对于的意思。引进对象“吾吴”,因此“君之于吾吴”句意完整不能分开。
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君之于吾吴/有情于此。
2.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醉倒在众人中间。颓然,倒下的样子。
②句意:有恩于民。惠爱,对老百姓施惠和爱护。
③句意:因此有热心人便画了一幅《吴山图》来送给他。由是,因此。
④句意:一边欣赏,一边叹息;太息,出声长叹。
3.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令,县令;诚,确实。
②令,县令;亦,也;殃,遭殃。
4.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阅读【乙】文第二段“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可知该段写了自己与《吴山图》主人的同年关系,“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又写了《吴山图》的来历,吴县百姓所送的《吴山图》是礼轻情义重,因为它代表了老百姓对廉洁贤明县令的真情实感。作者在这儿记叙的是临别赠图而不是赠送其他贵重物品,这既表明了吴县百姓对其思德惠政的感谢,也表明了魏用晦为官清廉的品德。为下文的议论作基础。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5.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甲、乙两文分别写了欧阳修、魏用晦主政地方期间深受百姓爱戴。
甲文,第一段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兵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兵起坐喧哗,乐不可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第二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之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
”表达了“与民同乐”之情。
乙文中,为政者与百姓关系和谐融治的意思是为政者对百姓有感情,牵挂百姓,能爱护百姓,造福一方,那百姓自然爱戴为政者,不会忘记他,由句子“百姓扳留之不能得,面君亦不忍于其民(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或“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魏君对于我乡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可知其深受百姓爱戴,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
【甲】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乙】译文:
吴县、长洲两县的县治,在吴郡的郡治所在地,两县划分境界各自管理。府城西南的众多山冈,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灵岩山上,春秋时吴国的宫殿的故址就在那儿,还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处,都是名胜所在地。太湖浩浩淼淼,面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海内奇观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因考绩列入优等被调入京城担任给事中。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于是有热心人便画了一幅《吴山图》来送给他。
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为蒙受其恩泽而感到荣耀;如果县令不贤良,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感受到耻辱。魏君对于吴县的山河,可以说是增添了光彩了。今后有那么一天,吴县的老百姓将会在青山秀岩间挑选一块名胜宝地,在佛寺或道观里祭祀他,这完全是应该的。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名山那样眷恋呢?从前,苏东坡称赞韩琦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黄州,以至于写下了《思黄州》的诗歌。苏东坡为黄州人把这诗刻在石碑上。由此后人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贤能之士到某一处地方,不单单会使那儿的人民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连自己也不能忘记那儿的人民。
现在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他与我同在内庭,取出这幅《吴山图》给我看,一边欣赏,一边叹息,就命我写篇文章记载这件事情。唉!魏君对于我乡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